语用身份论视角下英语演讲者身份建构研究
——以TED演讲为例

2022-08-25 03:58谈谷雨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演讲者语料身份

谈谷雨

随着社会建构主义思潮对语言研究的影响,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更多地开始关注身份如何随着交际进行发生变化,同时对交际目标和效果产生何种影响。这种身份的选择是一个有意识和无意识不断切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交际者需要顺应特定语境因素,目的是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1]。基于这种交际意图,人们选择话语行为来实现自己作为某一种人的身份而不是另外一种,此时的身份信息会呈现出修辞性,LEECH称其为“身份修辞或人际修辞”[2]。

演讲鉴于其显著的公众性和目的性属于意识程度较高的话语交际行为,演讲者都具有特定的社会身份,如个体身份和人际身份,在前者范畴内以职业身份尤为显著,当演讲话题与其职业领域内容相关时,职业身份往往成为其演讲意义的附加值。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的语用身份凸显、变化甚至被虚构,这种身份选择就具有修辞性和顺应性。本研究以30篇不同话题的TED演讲为研究语料,基于语用身份论剖析演讲者身份建构类型、分布情况和话语策略,为进一步论证演讲者的语用身份建构对其交际效果的影响,以及提高中国学生英语演讲语用能力提供研究依据。

一、语用身份论

语用身份概念的提出基于身份研究的建构主义视角,根据陈新仁对身份研究的观点总结,语用身份论的核心包括:(1)交际者的身份是选择的并且会发生变化;(2)身份的动态选择是为了特定的交际需求;(3)身份作为解读话语意义的语用资源;(4)身份作为人际行事和语用评价资源[3]。因此,从语用视角开展身份研究,要关注其“动态选择性、交际依赖性、话语建构性和交际资源性”,即“将身份视作动态的,具有协商性和可变性”[4]。由此可见,身份选择是一个过程,如果限于某种交际语境,说话人使用特定身份来满足自己的交际需求,身份就具有语用性。

基于以上属性,身份的“共建观”研究发展迅速,即探讨会话过程中交际双方不断选择、协商和构建彼此的身份。在身份共建观的指导下,很多学者聚焦不同语境下说话者身份切换和会话互动之间的关系。如医药咨询情境中,咨询顾问除了建构医疗专家这一默认身份,也会展现变异身份包括同伴和销售代表[5];在访谈辩论中,说话人间接陈述和直接辩驳时通过变换定位自我和他人的指示语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前者遵循礼貌原则,而后者顺应权势原则[6];在商务交流情境中,商业投资者主动构建支配者、情感沟通者和包容者的身份来实现既定的商业目标[7]。除以上交际情境,身份的动态研究还广泛立足于朋友日常对话、课堂提问、学术建议互动、娱乐节目主持等,其共性就是分析会话者如何通过争取或者维持话轮来构建自己的身份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除了聚焦在话轮转换交际中的身份选择性和动态性,研究说话人在“单向”言语或书面表达过程中展现多元身份更能凸显身份语用研究的建构性和修辞性。以新闻这一重要社会媒介为例,隐喻表达激活了某一特定的语义框架从而影响受众对新闻人物的看法,也投射出不同文化对同一身份的不同理解[8]。身份信息也会呈现出修辞信息,而不仅仅是事实背景信息,比如“婚姻状态”以及“婚姻时间长短”这类表述就可以反映出“已婚者”这一身份事实,至于选择哪一种修辞信息则取决于语境特点和交际需求[9],甚至交际者为了某一特定目的会凸显必需的身份而回避没有价值的身份,由此可见,身份的选择也具有修辞性。

综上,身份研究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即身份非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协商得以构建的。除了会话交际语境,各类语篇体裁的身份研究也不断丰富,从语用视角关注发话人建构不同身份实现交际目标。

二、演讲语用身份研究

演讲起源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代,最初的形式是法庭陈述,随之而发展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及演讲技能伴随宗教、哲学和政治逐步成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学科。根据话语实践分类,演讲属于独白类个人话语行为,“演讲者有意识地将已掌握的信息、资源与听众分享,从而与听众达成共识”[10]。鉴于“言语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话语实践,它与身份有交互关系,即说话人的身份会影响其交际方式,而说话人的话语实践也会定型其相应身份”[11],演讲者的身份建构多为有意去激活在线身份,其语篇的风格和体裁特点通常都有身份关联,其社会身份属性及舞台身份属性会引导其使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同时,演讲者会从语言的各个层次,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篇等来选择话语策略,根据观众的交际需求构建某种或者多元身份来增强语用意义和效果。

近年来基于演讲的身份研究不断丰富,较多学者以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名人演讲为个案语料,从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语用学和修辞传播理论等视角通过分析演讲话语和社会文化背景探究演讲者的身份构建。如HERACLEOUS和KLAERING探究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中的身份修辞,指出领导者的修辞能力是通过有技巧的身份建构来展现的[12]。楼毅基于Fairclough三维框架对米歇尔·奥巴马的演讲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发现其凸显的“母亲”和“第一夫人”的身份有助于她获得媒体和选民的认同和信任[13]。从语用身份论角度着手的研究也不断涌现,马云在香港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的致辞中建构了“名誉博士、企业家、支持者和未来展望者”的不同语用身份,用于更好地传递演讲信息和满足观众情感需求[14]。随着语用身份研究的快速发展,研究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公众人物,赵永青等以45篇中国学生在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命题演讲为语料,基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剖析演讲者个人的身份构建[15],这也是EFL演讲者的身份构建策略引起学者们关注的开始。

从以上研究综述来看,演讲语篇的身份建构研究在演讲语料选择的数量和类型上还亟待拓宽,本文拟引入语用身份论,以TED演讲为研究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探究演讲者的身份构建类型和分布情况,分析演讲者构建相关身份的话语策略及动因,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进行演讲的语用能力。

三、TED演讲者身份建构

本研究30篇演讲语料选自TED Talks官方网站(www.ted.com),演讲时长均在6~12分钟之间,语料选择的考虑因素如下:其一,TED(Technology科技,Entertainment娱乐,Design设计)话题涉及的领域在近年来不断扩展,演讲内容与时代接轨,集多元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其二,TED从2006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免费向公众开放,维基百科统计2012年11月全球浏览量已经达10亿次,身处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群体对TED大多熟知,为其所吸引;其三,TED多数演讲篇幅精短,话题多样,较适合应用于英语演讲教学,也能为演讲语用研究提供实践性较强的依据。如果演讲语料内容过短,关于身份选择和动态变化的信息较少,身份构建对于演讲交际的作用难以凸显;而演讲语料内容如果太长,则不适合今后应用于英语演讲课堂来辅助语用教学;最后,选取语料时尽量涉猎不同的演讲话题,演讲者的职业身份类型大概率是不同的,进而可以从更宽阔的视角来探究其个体身份和人际身份的变化以及身份建构策略。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TED演讲者身份构建类型包括默认身份和变异身份,其话语策略涉及显性、隐性和认同策略,均为实现解读信息、劝服观众和建立情感链接的交际目的(如图1)。

图1 语用身份辅助交际模式

(一)演讲者身份构建类型

1.默认身份

RICHARDS基于ZIMMERMAN的交际身份模型,提出“默认身份”概念,即在当下的交际情境中,交际者被普遍认可的语用身份[16]。在TED演讲中,“演讲者—观众”就是被默认的人际关系,因此“演讲者”就是相对固定的人际身份,通过话语标记语等元话语信息来传递演讲内容和情感点。

然而,每一篇演讲的话题不同,除了默认的“演讲者”这一人际身份,演讲者通常会以观众预先知道的某一个体身份来进行演讲,其中职业信息最为凸显,赋予了不同演讲者不同的“默认身份”,在30名TED演讲者中有28名以“职业身份”就相关主题进行演讲,占比93%。比如“Don't Insist on English”演讲者是一位长期在阿拉伯国家教授英语的老师,她见证了英语的推广和当地语言的衰落,意在强调英语虽然作为国际通用语,但人们依旧需要传承本土的语言文化,语言的多样性才更有利于文化多元和思想传播。“英语教师”这一默认身份让观众对其观点更容易接受,演讲内容更有说服力。再如“Want to be More Creative,Go for a Walk”演讲者是一名行为科学家,他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成果劝说观众多步行来让自己变得更有创造力,这样的“默认身份”让听众更信服他的观点,并付诸实践。而“How I Climbed a 3 000-foot Vertical Cliff-without Ropes”演讲者是一名职业攀岩选手,他分享自己的攀岩经历,从生理和心理层面为观众提供有关风险和策略的信息,演讲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其“默认身份”得到增强。

根据定量统计,虽然演讲者的“职业背景”关联默认身份占据较大比例,也有个别演讲者脱离了自己的职业背景而构建某一社会属性身份,这类身份的选择可能跟演讲者的经历或者社会角色有关。比如“一位飞机空难的幸存者”和“一位老年女性”,前者意在引领观众要珍惜生活里重要的人和事,后者旨在引发观众对老龄和死亡议题的深思。由此看出,演讲者对身份的构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顺应性”,即根据演讲话题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某一个体或人际身份,以满足观众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无论是信息类演讲还是劝说类演讲,演讲者的默认身份都固定存在,其投射出的职业信息或者生活阅历都增加了演讲者的“可信度”(credibility),即“观众对演讲者是否有资格就既定话题发表演讲的认知”[17],尤其在TED演讲这种国际性舞台上,语用身份所附加的可信度有助于演讲者实现交际目的,增强演讲效果。

2.变异身份

与默认身份相对的类型就是变异身份,或策略身份,意指说话人刻意选择和构建的身份。[18]语用身份的选择具有情境敏感性,即选择哪种语用身份一般由当前语境下的交际需求驱动,随着演讲内容变化,演讲者身份建构也发生变化。在TED演讲中,这种身份变异现象也同样存在。“Three Things I Learned While My Plane Crashed”演讲者的默认身份是一名空难幸存者,但他在演讲中采纳了其他变异身份,如丈夫、朋友和父亲,从不同视角和观众分享空难幸存后的感悟和心态的改变,由此与听众拉近心理和情感距离。

通过对30篇TED演讲语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如表1),笔者发现演讲者的变异身份主要由不同社会属性决定,如朋友、同事和同学等人际关系,以及国籍、民族、性别等文化关系。因其类别多样化,身份选择占比较高,演讲者旨在从不同视角来阐述演讲内容,实现演讲目的,身份的语用目的主要在于解读和阐释;第二类变异身份范围略微缩小,隶属家庭关系,如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等,身份构建占比也超过半数,因为家庭关系在人们情感意识中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扮演着某一个或若干个家庭成员角色,演讲者借此可以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增加交际共情,语用目的主要在于心理认同;第三类变异身份主要关联除了默认身份的其他职业背景,比如“Grit:the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演讲者的默认身份是一名心理教育家,她也描述了自己曾经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的经历,以此来辅佐论证,因此“教师”就是她构建的一种变异身份,为她阐述自己在心理教育领域的发现提供了信息铺垫,让演讲内容更为有理有据。

表1 演讲者变异身份类型统计及交际动因

相比较固定和单一的默认身份,变异身份类型更多样,使用也更灵活,都是为了满足演讲交际的需要,演讲者对其“调控”反映出身份构建的动态性和顺应性。

(二)演讲者身份构建策略

TRACY在对语篇体裁风格分类时就指出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是最常见的方式,再结合陈新仁对语用身份作为施为资源运作的策略分析,本研究从显性策略、隐形策略及认同身份策略三个视角来分析演讲者构建身份的话语策略。

1.显性策略

显性策略趋同于凸显策略,即说话人刻意提及身份信息,目的是强化从相关身份角度解读当前的话语身份,语言形式通过各类话语标记语展现。最典型莫过于身份标记语,如“I am,as,on behalf of”,在TED演讲语言中频频出现,请看以下三例:

(1)As a biologist...

(2)I've been a critical care EMT(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3)I am so grateful that I am a woman.

画线部分的身份标记语分别意指“生物学家”“急救医生”和“女性”这三种身份,凸显职业信息和性别信息。除此类显性的“语块”,叙事行为和描写特征也可以反映出演讲者构建的身份,请看以下例子:

(4)I work to create materials that instruct our immune system to give us the signals to grow new tissues.

(5)I see my wrinkles in the mirror and I realize that some parts of me have dropped and I can't find them down there.

(6)So I grew up in a bubble of innocence or a bubble of ignorance,I should say,because adults would lie to us from the ugly truth.

例(4)的画线部分特指工作经历,凸显演讲者自己的职业身份,有助于演讲者建立可信度。例(5)通过描述自己的样貌,勾勒出一个年老女性的社会身份。例(6)演讲者叙述出生的环境,切换到变异身份“孩子”,从孩子的视角指出成年人通常会隐瞒丑陋事情的真相。

“演讲者”这一共同的默认身份虽然仅仅依据交际情境和非言语因素就能被辨识出来,但是语篇中的元话语信息也表明了演讲者建构身份的主动性。以框架标记语为例,即“表明语篇边界、序列或表示篇章目的、话题转换的语句”[19],请看以下例子:

(7)Ok,so today I want to talk about love.And specifically,I want to talk about what's wrong with how we talk about love.

(8)So let's talk about aging.

例(7)和(8)均选自两篇演讲的开头部分,画线部分短语“talk about”与演讲行事一致,而副词“Specifically”和连词“so”是分别具有递进和因果逻辑语义的过渡语,引出演讲的具体话题,也意指了演讲者真正的演说目的。

2.隐性策略

与身份显性策略相反的是隐性策略,如演讲者采用“背景化策略”或“身份遮蔽策略”,通过模糊、笼统、泛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消除、淡化,甚至放弃个人在当前交际情境下的默认身份,避免个人介入,而是通过描述某一种情境特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或构建另一种变异身份。请看以下例子:

(9)All kids have tremendous talents,and we squander them pretty ruthlessly.

(10)Well,surely we want our kids to grow up as healthy.

(11)For most of my community,this is the reality in which we live.Our suicide rate is nine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Every November 20,we have a global vigil for Transgender Day for Remembrance.

例(9)和(10)中人称代词“we”都构建出了“家长、师长”的身份,但例(9)隐射了“压制孩子们天赋”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群体,间接地批判了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的错误方式。而例(10)则构建了“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身份,这些通过表达“期待”和实施“行为”间接地指向同一类社会属性但是不同的群体身份。例(11)通过对“变性人群体”生存困境的客观描述更“隐性”构建了演讲者作为一名变性女模特希望被公平对待的情感语用身份。

虽然演讲属于单向个人话语行为,但是在内容中为了丰富信息和吸引观众,演讲者呈现出与他人对话,其内容能投射出演讲者有意构建的身份类型。请看以下例子:

(12)A colleague said to me one time,“they don't pay me to like the kids.They pay me to teach a lesson.”

Well I said to her,“You know,kids don't learn from people they don't like.”

She said,“That's just a bunch of hooey.”

And I said to her,“Well,your year is going to be long and arduous,dear.”

例(12)中演讲者对同事“学校付费让我教书,并没有付费让我喜欢孩子”这一观点表达否定态度,虽然并没有直接“评价和驳斥”,但由此不难看出演讲者是一名关爱学生的教师,尽管没有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述这一身份信息。可见,使用隐性策略在演讲中不仅可以凸显说话人的语用身份,还可以委婉地表示“反对和批判”等负面评价情绪,进而展现自己的观点。

3.认同策略

当说话人主动寻求,建构与听话人在特定情境中浮现出来的一致或相反的语用身份,通常包括圈内人和圈外人两种身份关系,通常采用认同策略,身份指代词“we,us,our”是明显话语表征,请看以下例子:

(13)We didn't evolve from monkeys,but we do share a common ancestor with them.

(14)So with my students,ages six to 15,we've been dreaming of inventing a better way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15)These are three words many of us were raised with.The mainstream media often paints my generation as apathetic,and I think it's much more accurate to say we are deeply overwhelmed.

例(13)演讲者构建与观众一体的“人类”身份,将观众置于圈内人境地,观众更易“感同身受”,继而被演讲内容吸引。“圈内人”也可强化默认身份或某一种变异身份,比如工作团体、成年人、家长等。如例(14)演讲者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一个团队,虽然淡化了“教师”这一默认身份,却强调了“保护环境”的群体身份。除了人称代词这一话语标记语,陈述性语言也可以凸显演讲者的“集体”身份。如例(15)演讲者是一名女权主义记者,她描述自己那一代人的特点和成长环境,构建了“某一特定时代女性”身份,引起相同观众群体的共鸣。根据交际心理学,人们都是“自我为中心”的,只有那些影响自身价值、信仰和幸福感的信息才会引起他们高度关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认同策略就是演讲者尝试和观众在心理层面上搭建一座桥梁,承载着同一群体的共性,面对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演讲者和演讲内容就是与观众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这对增强交际效果起到关键作用。

四、结语

本研究以TED演讲为语料,基于语用身份论探讨演讲者身份构建类型和策略。研究发现演讲者既选择较为统一和固定的默认身份,也构建了多样化的变异身份,都涉及个体属性和人际关系,并采用显性策略、隐性策略和认同策略来凸显身份信息。这些身份类型和构建策略都是演讲者为了顺应动态演讲语境而作出的话语选择,旨在向观众更好地解读演讲内容,实现劝说等交际目的,以及增进与观众的情感联系,将交际效果最大化。鉴于TED演讲者多为英语本族语者,他们在语用身份构建过程中展现的元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对培养中国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有一定的教学启发,今后的研究路径可以着眼于EFL学习者在演讲语境中的身份建构模式分析,展开与本族语者的对比研究,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实践。

猜你喜欢
演讲者语料身份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会计时的话筒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阅读自然的艺术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