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

2022-08-25 10:55张巧珍唐正花郑琼娥
教育观察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政核心

张巧珍,唐正花,郑琼娥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一、引言

新时代,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日益凸显,新技术、新兴事物、新的交互模式层出不穷,各种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使人类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这些新时代的特征提出的,反映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同时指出应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1]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是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福建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践结果为例,提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其实施路径,以期为大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二、核心素养理论的发展

(一)萌芽期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原有知识、能力取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社会开始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目标。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习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为你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3]该报告虽然没有明确提及核心素养,但为“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为核心素养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二)诞生期

1997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和概念的基础”的研究项目中将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正式命名为核心素养,具体指出:素养是指在特定环境下能应用并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含相关的技能、态度等),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可交互的应用工具、与异质群体互动、自主行动三大核心素养。[4]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使国际社会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什么核心素养等问题受到了热切的关注与讨论。

(三)发展期

2002年,美国构建《21世纪技能框架》,2007年发布更新版本,提出21世纪学生需要具备学习和创新技能,生活与工作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三大技能。[5]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提出了公民素养、全球意识、跨文化素养、批判性与创新思维、交流、合作与信息素养。[6]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提出了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和职能能力三类主要技能。[7]2016 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8]该阶段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建立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为核心素养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实践期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理论框架的完善,各国逐渐开始践行核心素养框架。芬兰于2016年正式实施国家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9]在我国,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经过多年“1+X”课程整合实践,总结出了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学科间融合课程式整合、学科内外消弭式整合三个核心素养培养路径。[10]吴芳等人通过研究提出了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协调与转化机制。[11]赵彤等人构建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三因素相互支撑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在高校旅游专业进行了实践。[12]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3]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相对应,因此,核心素养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和迫切需要。[14]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大学本科课程思政教学,通过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大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在课前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形成主动探究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在专业科学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基于此,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构建并实施了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各方面的本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六大核心素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是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核心要素,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影响教学内容。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将六大核心素养融入情感目标,并采用适当教学方法实现目标。管理学原理的人文底蕴重点培养管理道德、管理价值观等管理文化素养。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者,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其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要性的认知,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有全面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认同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理念,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满足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点线面三位一体教学内容

课堂思政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在六大核心素养目标中,文化底蕴这一目标是能够且必须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验证,我校形成了融入核心素养的,包含学科前沿领域问题(点)、专业课程核心知识(线)、学科扩展知识(面)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其中,学科前沿领域问题是专业课程核心知识当中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点,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关键。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处。重点勾勒专业课程核心知识的脉络,能够使学生系统把握专业核心知识,并通过知识学习认识整个学科的历史和文化。学科扩展知识囊括整个学科领域知识,包括学科发展、学科文化、学科分支等。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学科前沿领域问题、学科扩展知识是课程核心知识的拓展和补充,点构成线,线构成面,三者有机融合重点提升学生的管理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前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据此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并围绕教学内容来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前通过问题发布邀请学生共同备课(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寻找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课堂以引导式、案例式、小组任务驱动讨论等互动式教学为主。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同时,借助翻转课堂、学生小导师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课后,通过跨专业微型创业项目设计与实践以及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和科学研究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抗压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推动学生健康生活、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管理学课程始终贯穿育人理念,构建六大核心素养思政目标体系,并据此构建思政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探索出互动式、体验式(项目实践)和情境式(案例教学)等思政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做到了思政育人的全过程化。

(四)民主式课堂教学管理

在不违背政策、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课堂的纪律由学生和教师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制订,也通过该方法形成学生成绩核算规则。以民主的方式制订课堂教学纪律的优势有二:第一,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深切体会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拥有主动权;第二,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课堂的优化管理。学生和教师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共同制订课堂纪律,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遵守纪律,而且能激起每名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成为课堂纪律的监督者,让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如考勤)解脱出来,提升课堂效率。民主式课堂教学管理目的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助力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

(五)“科赛行”互嵌式激励驱动机制

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探索、微型创业项目的完成、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等,都需要学生具有自主钻研、持续探究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毅力。要想让学生长期有效地保持积极主动性,高质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最终通过项目的完成发展核心素养,必须构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长期参与愿意的竞合激励驱动机制。

竞合激励机制包括学生追求自我成长而形成的内生激励机制和通过外部刺激使学生持续努力的外生激励机制。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培养学生长期自主的学习习惯就必须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通过学习自我成长通常是一个隐性、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自身拥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而学科课程教学一般只有一个学期,因此,要让学生通过短时间的学习看到自己的成长并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就必须让学习成果可视化,如合作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完成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策划书等。通过这些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在学习中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持续学习,为养成长期自主学习的习惯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构建基于可视化学习成果的“科赛行”互嵌式外生激励机制,即科学论文撰写及发表(科)、学科竞赛参与(赛)、学生跨学科组队完成微型创业项目实践和参加社会实践项目(行),并采用根据三者完成效果给予平时成绩额外加分的增值性评价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成长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动力。

五、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经过两年多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根据上述教学模式,教师总结出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一)课前设计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的第一步,课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设计,在课前围绕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精细化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有效检测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必须可测量、可评估,即尽量采用行动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如“能准确说出、画出”等行动动词,不用含糊的如“理解”“了解”等动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为确保整体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质、学情分析设置课堂管理方案和学习激励机制。

(二)课中引导、激发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课程核心知识应用和学科前沿领域问题时,可以利用竞合激励驱动机制引导、激发学生实践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热情,也可以通过课程作业的方式或增值性评价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和科学研究。例如,在讲授“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机制的设计让企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接着通过案例法深入介绍该问题研究的意义和趣味性,最终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又如,在讲解“计划与决策”时,教师可以结合商业策划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来讲解,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关于实践创新的想法。

(三)课后参与、鼓励

在课中激起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热情后,教师需要在课后投入更多的时间参与学生科学研究和实践,并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教师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既是激励,又是学生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重要保障。经过实践,我校构建了“科赛行”互嵌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论文写作和实践创新项目的构思,定期了解学生的写作和项目实践进展情况。当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后,教师对论文进行指导修改,并推荐优秀的论文和项目参加比赛。对获奖的、可行性强的项目,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创新创业的政策帮助其落地,达到真正实践的目的。

截至目前,我校教师已通过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第一指导老师身份指导学生参加“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等相关创新创业比赛,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5项,校级2项;指导学生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1项,获得专利授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2个创业项目落地运营。这些学生在论文写作和实践创新过程中获得了成长,激发了后续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热情。

六、结语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需要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实践上。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是未来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一线教师长期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