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学校 杨 莹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学 刘锦华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美景”“奇观”,整个单元是按照语文知识要素编排的,所包含的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可以归到传统的文学题材——游记中。游记类文章的写作,自有其固定的写作范式。该单元在编写中,通过单元学习目标和“交流平台”,向学生介绍了游记的几点文体知识,如“按游览顺序写”“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写”,“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等,并把“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作为学习的重点。
为了巩固学生对游览顺序的把握,编者在“初试身手”这个模块中,要求学生按照示意图“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并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并再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乍一看到这个题目和示意图,都感到很兴奋,很好玩,“跟走迷宫一样啊”,于是他们马上拿起笔来画出了路线图。有把所有景点都游览一遍后就停笔,忘记安排出园路线的;有把天鹅湖经过小桥绕个“8”字再继续游览其他六个景点的;也有安排得比较合理,注意到少走路、不遗漏景点的。
这里要求设计游览路线,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它融合了语文学科的表达与地理学科的识图,联系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但是此环节在课堂上却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究其原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参与性”“语文性”,而教材编者虽然在题目设计中考虑到了“综合性”和“语文性”,但“活动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却被严重忽略了。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是第一位的,即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别于、优于其他语文教学活动的所在。在完成教材上这一环节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做到联系实际进行游园活动设计,所以基本谈不上直接经验的获得。
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要求跳出书本限制,联系当地的各种资源,即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很显然,题目的设计者并没有这样的指向,没有加上例如“假设这是你们当地最大的植物园”这样的话,可以说,此次综合性学习因脱离具体的情境,基本沦为文字游戏,变成纸上谈兵了。
综合性学习的参与性,不仅要求全员参与,更要求全员共同参与,在参与中了解同伴的个性,在参与中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而在回答这道题目时,由于没有考虑实际,没有真实的交际对象,学生之间只能是彼此孤立的,几乎不存在交流与合作。
综合分析,虽然这道题目的性质本属于语文综合性实践,但可以说完全陷入了“虚假写作”的泥潭。“虚假写作”指“反复演练的那种纯粹为了应试而没有其他实际用途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从根本上离开了真实写作和生活写作”。李海林教授指出,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虚假的作文”,与之对应,他阐述了“真实的作文”的含义:“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特别强调“不是指的内容的真实性,而是指‘写作’这个行为的真实性”。真实写作也就是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与“交际语境”相似,情境性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合理的情景设计既能为学生言语训练提供语境,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活动提供充足的动力。
教科书中设计的游览路线,没有任何“交际语境”和情境性的提示,情境几乎是虚无的,学生也就无从把握。
基于这个背景,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实践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任务场景,即可化解以上问题。根据荣维东等主编的《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一书介绍,创设任务场景可分为虚拟语境和真实语境,真实语境需要安排校外活动,在这里算是“小题大做”了,故不考虑。虚拟语境又分为虚拟“宏语境”和虚拟“微语境”。虚拟“宏语境”需要设计者力争全方位地模拟出真实的环境,在这里也不需要,故不考虑。而虚拟“微语境”更注意与教科书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个微小的生活片段的模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所以,虚拟“微语境”正是本次活动最“经济”、最适合的解决方法。
首先,示意图中植物园有三个门,南门、北门和东南门,到底从哪个门进入开始游览呢?这是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个门,是随意的,还是有依据的呢?很多学生对此感到茫然。笔者以本地的塘沽森林公园为例,公园西门对着河北路和幸福城小区,有公交站,交通便利,是绝大多数人入园的第一选择;北门则较远、较偏僻。
受此事例启发,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很多学生假设公交站在北门附近,所以坐公交车前往的话,要把北门作为起点。曹蕊同学假设他家住在南门附近,所以选择南门作为起点。郭言博同学假设他父母开车送他来植物园,要优先考虑最想去哪个景点,以此决定起点。在这一轮讨论中,交通方式成为影响决定的最大因素。这既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经验,也是与题目要求完全相符的。
起点选择的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写作的起点首先要考虑生活中的现实情况。
进入植物园后,很快就是分岔路口,该如何选择路线呢?有的学生提出,要少走路、减少疲劳,于是便如此如此安排。有学生立刻反对,认为和好朋友一起逛植物园,就是想多玩一会儿,不怕多走路,情愿绕路走。两个观点针锋相对,该如何解决呢?笔者提出,每个人都要设想出自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伙伴,根据他的特点,来安排路线。根据示意图和学生们的讨论,笔者列出了影响游园路线选择的几个因素:
伙伴性别(女孩可能更喜欢看花,男孩可能更喜欢森林)
健康状况(决定路程长短)
对历史的兴趣(先去纪念馆还是松林)
时间状况(决定路程长短)
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决定路线及逗留时间)
王新雅同学假设了她的朋友喜欢看花,所以她们选择从东南门进入,先参观郁金香园。郭言博同学假设他的同学喜欢收藏纪念品,所以选择从北门进入,先去参观博物馆。王馨蕊同学假设带的同学是同班的范雨桐,两个人都喜欢拍照,所以选择从南门进入后,先去郁金香园,再去天鹅湖,这样可以多拍些照片。张鹤轩同学假设他的同学想看树林,但是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就从北门进去,先去松林参观,再到纪念馆买点纪念品便离开。范雨桐、陈佳奕、曹蕊、李尚泽、靳蕊旖等同学根据自己的游园经验,都假设了公园里有卖零食的摊位,他们打算进园先去买零食、买棉花糖、买奶茶……边吃边参观,充分享受生活。
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我发现每个学生设计的路线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合理的。尤其是假设带的伙伴是同班同学的设计,大大刺激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交流和默契,这样不但符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更是突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独特的优点。
在一幅简单的植物园示意图中加入“微情境”的设计,学生便可生发出无数种独一无二的参观路线。“微情境”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言语动机,即把语文活动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不但杜绝了假话和抄袭,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周密性,契合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练习完“初试身手”,笔者把“习作”《游____》留给了学生,要求他们先想好这篇游记要写给谁看。笔者举例:我生长于山东省,我的中学好友大学毕业后在南方生活工作,她一直想见识一下内蒙古大草原。恰好我去过,现在我要为她介绍她梦想中的大草原。笔者的学生多半来自天津周边的省份,假期经常回老家,他们听到笔者的示例后,纷纷表示很想为老家的伙伴介绍一下天津的风景,或者为现在的同学介绍家乡的风景。
“微情境”的创设,可以尽可能还原或营造真实、具体的情境,而这,正是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和真实写作能力的正确途径。
只有符合具体情境的表达才是合适的,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这里可以有千万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