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邬登宏
名师是教育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能得到名师的指点或帮带,其成长将更为迅速。基于区域教育特点,各地都在打造带有地方特色的名教师,为了将名师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最大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纷纷成立名师工作室,建设教师成长团队。六安市“王先如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是六安市教育局认定的首批市级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九年来,立足教材,扎根课堂,坚持实践,团队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工作室成员实现专业成长,已经成为皖西地区有特点、有成果、有影响的工作室。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成长,主要依靠三个维度,即社会、学校、教师。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的决定因素,这属于社会层面。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学校的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制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这是学校层面。教师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对实现教育理想的渴望,最终决定教师能站多高、走多远,这是教师层面。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形成了从内到外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圈层。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教师成长形式应运而生,那就是以有一定影响的名师为核心,将一部分有专业发展需求的中青年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学习和研究共同体,这就是名师工作室的雏形。名师工作室是团队合作的场所,在这个大家庭里,主持人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合力攻关。对于成员来说,工作室是学习的课堂、展示的舞台,是跟高手过招的地方,也是攻坚克难的阵地。对于同行来说,你身边有一个名师工作室,就是“近水楼台”,你想进步,榜样就在你身边,你可以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参与他们的研究,听他们的报告,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享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成功开展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一定区域内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壮大和参与者更快的专业成长,这就是名师工作室的引领、示范、辐射。各地在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室建设、教师成长新模式。“王先如名师工作室”带领成员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领域思考、探索、实践,积累了工作室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经验。
美国教育家托马斯·萨乔万尼说过:“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负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为一种集合体的“我们”。“我们”的紧密结合完全不同于“我”的松散组合,这是工作室的本质特征,也是工作室发展的根本动力。
名师工作室不同于学校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相同学科教师的教研共同体,教研组内的教师年龄差距较大,起点基础各不一样,专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这样的组合,可以开展常规教学研究,但目标定位难以把握,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难以统一进行。名师工作室团队,其成员需要自愿申请,还要经过层层的选拔考核,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比较强烈,他们是学科教师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分,个人成长的渴求与团队同质间的竞争,迫使成员做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思考与探索。名师工作室这样的团队可以开展专题研究,可以进行深度探索,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名师工作室与教学研究部门有区别。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研究机构,承担着多重任务,既要完成行政上的教育教学管理任务,也要完成区域内基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监督检查,同时还要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头绪多,任务重,将全部精力集中到教师专业发展一个方面很难做到。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学与研究的共同体,指向明确,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情,以问题为导向,始终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探索,目标单一,精力集中,有利于出成果。
“王先如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坚持目标导向、任务驱动,以工作室成员三年发展规划为统领,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加强立项课题研究,提高工作室成员的研究能力,通过研学研训,开拓工作室成员的视野,立足课堂教学,开展专题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2020年以来,“王先如名师工作室”将工作室成员分为同质的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工作室搭建教育教学的舞台,督促每位成员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才华,准确定位工作室的目标、任务、方法,工作室的活力不断增强。
工作室的特点是工作,思考、实践、总结就是工作。工作室的发展靠成果,教育均衡、教师成长、学生发展就是最终的成果。工作室工作的重心在课堂,成果的显现在课堂,课堂是工作室的主阵地。“王先如名师工作室”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项目“板块教学与单元组设计深度融合”,就是立足课堂的成功探索。
单元组设计的思考。2016年秋季学期,统编本教材开始在起始年级使用,王先如老师组织工作室成员主动参加培训,积极研读教材,在了解了教材的编写理念,明晰了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元组设计的新思想。统编本教材按单元编排,实行双线组元,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贯穿始终,这给单元组设计提供了契机。工作室对全套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了梳理,确立了语文训练的点,明晰了语文要素螺旋式上升的线,将教学设计从微观的课时层面上升至中观的单元层面,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新突破。单元组设计立足大语文观,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学习提质增效的积极探索。
单元组设计的实践。在确定了单元组设计的方向之后,工作室又将板块教学引进课堂,根据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将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对应一个单元教学目标,每篇课文按相同板块教学,按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原则,教学时各有侧重,单元内实现渐进达标。工作室首先从低、中、高各年级选择一个单元进行尝试,采用说课、上课、评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先进行单元整体说课,根据单元内容,小组内若干成员同时研读教材,统一设计单元教学板块,分别撰写说课稿,按板块说课。再从说课成员中选择一人按说课板块进行上课,对说课板块进行现场演绎。最后说课成员中一人进行评课,既说怎么教,也说为什么这样教。初步尝试后,工作室又选择了识字、小说、革命文化、童话、鲁迅等单元进行实践,初步总结了板块教学与单元组设计深度融合的基本方法,紧接着对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进行了研读,提出了习作和阅读策略这两类特殊单元的板块设计思路。经过十几场的专题探索实践,“板块教学与单元组设计深度融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主持人的引领。都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工作室主持人王先如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佐证。1998年,王先如老师34岁,获评特级教师,2001年,晋升为小学语文中学高级教师,37 岁,工作19年,达到当时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峰,可谓是走得快的人。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王先如老师再一次投入到教学与研究之中,先后获得安徽省课外阅读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评为正高级教师,比普通老师走得更远。成立“王先如名师工作室”以后,王先如老师不断总结团队建设经验,创新团队工作方法,开拓团队发展领域,带领团队成员精心读书,静心思考,认真研课,深入研究,先后开展了同课异构、文言文教学、群文阅读、课外阅读指导等多项专题研究,特别是“板块教学与单元组设计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抓住了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打铁的人必须是铁打的人,主持人是团队的核心,应当成为团队的旗帜,为团队成员专业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成员的示范。近年来,工作室成员获得市级以上现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4 人次,陆进老师执教的《〈莫高窟〉片段仿写》、汤娟老师执教的习作《吹泡泡》、汪会老师执教的习作《我喜欢的一种美食》、李菊老师执教的习作《给自己取名字》先后获得华东地区现场优质课竞赛特等奖。2020年,汪会老师参加安徽省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同时被授予“安徽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五年来,工作室成员为一线教师做教学示范100 多场次,培训市区级骨干教师300 多名,到农村乡镇送教160 多节,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的老师们看到了同行的发展,内在的成长需求被激发,这种影响比空洞的要求更有力、更有效。
团队的影响。“王先如名师工作室”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有3 人已经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8 人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倡导的“能教、会说、善写、爱读”的专业成长原则,已经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接受,工作室践行的“有特色、有成果、有影响”的团队建设理念,越来越被同行所关注。“王先如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皖西地区的一张教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