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际雅 李斌娟
电影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即使人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但仍然可以通过电影作品进行跨时空、跨语言的交流,甚至观众可以通过一部电影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电影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视听艺术,这个特点使它成为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统一体。视听语言即诉诸于人们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视觉系统,所以在视觉画面的营造上有着很多重要的艺术语言符号,例如色彩、构图、景别等,其中色彩的作用是最不容忽视的。绘画大师夏加尔指出:“色彩代表一切,用对了色彩,形式也错不了。色彩是全部,好似音乐中的变奏曲,每一样事物都具有变化性。”
色彩大致有两种:自然色彩与艺术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情感,即使人们处于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情况下,也可以感受到色彩的独特魅力。生活离不开色彩,艺术同样也离不开色彩。
艺术作品本就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体。多种门类下艺术作品都可以体现出艺术色彩,例如绘画、电影画面、摄影等。自然色彩属于万物有灵的客观世界,例如湛蓝的天空、青绿的草地等。艺术家通过艺术生产创造出艺术形象到最终大众进行艺术欣赏,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艺术生产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影响艺术家创作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宗教信仰、政治环境以及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所处的环境,而自然色彩又恰恰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由此可见,对艺术家的创作有直接影响的便是自然色彩。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创造出来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换言之,自然色彩是艺术色彩的灵感源泉,艺术色彩是自然色彩的情感升华。
艺术作品本就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体。多种门类下艺术作品都可以体现出艺术色彩,例如绘画、电影画面、摄影等。艺术色彩更多的是偏向于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和个人风格的表现。自然色彩与艺术色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的作用,这里的“人”是多重含义的集合体,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无意识,也可以理解为任何具有审美性质的映射等等。伊顿曾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有体会和理解……它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例如,在夏加尔的作品风格中不难发现他已经不受客观色彩的羁绊,甚至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极强的主观色彩,同时也塑造了作品的梦幻性,可见艺术色彩与自然色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色彩电影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也由之前的只关注于艺术色彩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到如今更加注重在电影中如何复原现实生活中的色彩,与现实生活更加接近,到最后发展成如何自然、不受约束地表现出自然界中的色彩的意境,而并非拘泥于复原现实的固定色彩。色彩这一元素的出现标志着电影行业开启了对于人们内心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与开辟,也为电影的后期制作做了铺垫,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创作者的风格和特点,更好地传递出创作者的思想,使得影片更能被观众接受与理解,更易于在情感上达到高度共鸣。
1935年,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问世,标志着彩色电影时代已经到来。与其说电影史是一部国家的艺术史,不如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进步史,电影色彩的首次出现,不仅标志着电影行业技术条件的飞速发展,更说明了色彩这一影视符号已经开始得到重视,色彩对于电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然,色彩在电影的成功运用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鲁道夫·阿恩海姆是电影心理学大师,一生贡献无数,但是真理往前迈半步就是谬误,阿恩海姆对黑白电影的偏爱,使他固执地站在拒绝电影艺术领域一切技术进步的错误立场上。黑白电影仅仅只是电影历史进程中的一环,但是执迷于旧的技术放弃新的技术只能使电影艺术走向死胡同。因为色彩并不单单是客观存在的电影元素符号,而且还是表达思想与意识的媒介载体,色彩的选择、组合、搭配都极其重要,必须具有一定的画面感以及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将形式转化为意识。由此可见,懂得电影美学特性中的逼真性与假定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极其重要。
色彩在主观意识中占据主要地位,很多艺术家都将色彩运用得炉火纯青,甚至形成了个人风格,例如色彩电影里程碑人物美国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他的作品《月升王国》中大部分镜头使用了温和的色调和淳朴的原色,饱和度高,用色彩的冲击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木质的围栏、褐色花纹大理石、暗黄色的墙漆用来营造复古气氛,用大面积的红色地毯很好地平衡了画面颜色。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从儿童的色彩感知角度入手,高反差和高对比度把色彩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荒诞的趣味又有文艺的审美,既可以满足小众情怀又可以引起大众共鸣。可见,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将主观表现与客观存在有机统一起来的。
色彩的表意功能是影片营造意蕴和表达中心思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完美的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电影张力以及艺术审美价值。固然,不同的色彩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但相同色彩在某些特定结构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象征意味。张艺谋作为我国第五代著名导演,极善运用浓墨重彩的颜色。颜色是他的代名词,他经常以色彩为支点,丰富影片的表意功能,这也是叙事手法中的一种。他认为电影的视觉艺术色彩元素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使观众与创作者达到灵魂共鸣。
红色作为最浓烈的颜色,它不仅代表着热情、温暖、火热的骄阳,还让人联想到冲动的那一瞬间,让人向往的强烈爱情,血液在身体里的流动,生命的积极性。红色在电影中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红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有着极强的张力,国内很多导演偏爱于运用红色。例如,张艺谋执导的《活着》将红色作为一种装饰,赌场上挂着的大红灯笼、领袖毛主席画像上的红绸、人们带着的红袖章等诸多红色元素。张艺谋将他钟爱的红色运用到极致,执导的《大红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山楂树之恋》等多部影片都运用了大篇幅的红色,红灯笼、在染池里被染红的布料、红色的辣椒,这样的色彩审美效应让观众眼前一亮,不管是从气氛还是视觉都将影片的整体情感塑造得无比饱满,以至于后来许多青年导演都参考其作品。
黄色总是能给予人们一种至高无上的奢华感在古代中国,黄色是帝王的象征、权力的象征。张艺谋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大规模运用黄色,鲜艳的黄菊花、金碧辉煌的宫殿、战士们的黄金铠甲,明亮的黄色完全呈现色彩的审美张力,将氛围营造得扑朔迷离,在影片中黄色代表的是欲望甚至于是疯狂。但相同的色彩也同样可以展现出不同的象征意味,例如其另外一部作品《黄土地》,该片以黄色基调在视听语言上独具匠心,理性的力量是可以引人思考的,该作品与《满城尽带黄金甲》所表现的“癫狂”恰恰相反,其利用黄色在影片中陈述的则是黄土地的深沉与厚重,成功诠释了黄色的另外一种意义。这种颜色在审美认知与内涵层次上都是十分经典的,让观众感受到在这片原始且贫瘠的土地上,人们拥有无限的潜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终尘封千年的土地迎来时代的召唤。在某种意义上,黄色也是青春的元素之一,同绿色搭配成为青春的象征,给人以年轻的感觉,黄色和橘色作为同色系的颜色,在家庭的氛围营造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蓝色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沉稳、冷静的感觉,喜欢蓝色的人多半是忧郁的。《色彩理论》一书中曾经谈到蓝色这种能量总是处于负轴的,蓝色的纯粹简直就是虚无诱惑与宁静的一种辩证法,也是一种综合矛盾体,蓝色更多的是根据心理来进行定义。《千里走单骑》是张艺谋导演的另外一部精心大作,片中大量的空镜头展现了原生态下天空的样子,纯粹而明净,给人一种凝神静气的奇妙之感,与自然达到共鸣,震人心魄。色彩本身意义的运用对于张艺谋导演来说也是一种风格的展现与改变,蓝色在此时发挥出了其独特的魅力,这种直接叙事的手法更是将深厚的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绿色在电影色彩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它同对比色——红色代表的生命意义大不相同,除了代表着的生命含义,绿色更表示着稳定持续的发展,它属于中性色,并没有红色那么炙热,但是它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含义,那就是代表着生机勃勃的万物。自然界也好,人的生命也罢,它总是积极向上的生长,绿色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谐。电影《英雄》中关于残剑、飞雪的这一部分故事情节就利用了绿色,因为绿色象征着希望、安稳,隐喻着他们对于未来的期望。对于影片来说,加之适当饱和度的绿色并不会使画面颜色突兀,由此可见,它更像是调和剂一样的存在,调节着影片的整体色调。在《十面埋伏》中,张艺谋选择了重庆永川的茶山竹海作为拍摄地点,绿色原本就象征着希望,与埋伏的意思恰恰相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蒙太奇效果。落叶飞舞,埋伏重重,与竹林的绿色融为一体,节奏凝重而缓慢,使观众能够自然地融入情节环境中。
由此可见,色彩符号在电影中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不同艺术色彩也表述着不同的意义与情感。色彩的加入,使得电影相较于黑白电影时期更加完整。每部影片的色彩基调都与电影主题密切相关,色彩的叙事语言是服从于影片的中心思想的,例如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回忆的部分采用黑白色调,而在表达现实生活时运用的则是暖色调,将色彩结合这样使用也是电影中常见的手法。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因此,很多导演都会将色彩的审美效应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自然色彩与艺术色彩的区别,归根到底在于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介入,原因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色彩的运用也是随着艺术家的专业素质提高而不断发展的,当然在文化大系统中,电影文化仅仅是中间的一个环节,也是会受到深层集体心理的影响。俄国著名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曾经提出过“社会心理”这个中介环节因素,认为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因素都在无时无刻影响着某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家,影响着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自从彩色电影诞生后,色彩成为银幕造型强有力的视觉语言,它能够将现实生活的场景搬到荧屏上,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每一个人对于色彩的理解都不一样,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心理相互认知的一个过程,也是人类的一个感知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每一个人根据自己对于社会、环境、生活所产生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心理活动。电影是多种感官融合的艺术,而视觉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一个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百分之九十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而色彩则是最为直观而具有冲击力的表达。色彩本身具有鲜明的视觉表现能力,在视觉感官刺激之下,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电影文本内容,正如张艺谋所言:“我希望色彩能融入到电影中去,而不仅仅成为包装,拍每部戏都要认真琢磨这些东西,找到一个支点,我才能拍这部电影。”可见这种色彩张力在影视叙事中起到推动作用。不同的色彩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优秀的影片往往并不是只有一种色彩,因为色彩的搭配、光影与色彩的结合运用都在影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英雄》也是将绿、白、黑、红这些颜色结合利用,不同场景和不同节点都有相应的主色调和辅色调,这样结合起来才能够营造出合适的气氛,使得影片节奏恰当,主次分明,人物思想清晰,让观众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总之,合理运用色彩以及其他艺术元素,电影艺术的魅力也才能更感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