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莉,汪龙德,毛兰芳,杜晓娟,杨 博,任培培,张 萍,王淼蕾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200)
嗳气是胃失和降,胃中气体上逆,气出咽喉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古称为“噫”。噫最早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为病,心为噫。”嗳气之病名首见于《丹溪心法》,书中提出该病乃“胃中有火有痰所致”。嗳气常伴见胃痞、反酸等症状,常见于西医学的反流性食管炎[1]、慢性胃炎[2]、萎缩性胃炎[3]、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胃肠病、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临床常见治疗为促进胃动力,但相关药物副作用较大,较易复发,临床效果不佳。汪龙德为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多年,熟读中医经典,临床经验丰富,对于嗳气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且治疗效果显著。笔者跟师学习,现将老师对嗳气的诊疗思路整理如下。
汪老师认为嗳气在临床上往往多种证型相参,错综复杂,其分型不可拘泥于书本,故临床应结合四诊,注重舌像,辨证论治。他认为嗳气的发生常分为3种:①脾胃本病而虚弱,饮食不节、外感六淫邪气等致使胃气上逆,而发嗳气。②脾胃健运,肝郁日久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发为嗳气。③脾胃本病,又合肝郁日久而致嗳气。
肝在五行属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能调节全身气机。《读医随笔·卷四》曰:“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故肝病常累及脾胃,出现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导致胃气不降反升而发为嗳气。《灵枢·病传》指出“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医经原旨·风》曰:“怒则气逆于肝而乘于脾,木胜土也。”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故能调畅情志。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可见心情抑郁;肝郁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上逆则见烦躁暴怒。反之,情志活动的异常亦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肝气横逆乘克脾土,使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上逆则发嗳气。《全生指迷方·气病》曰:“若心下似硬,按之即无,常觉膨胀,多食则吐,气引前后,噫气不除,由思虑过多,气不以时而行则气结。”《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曰:“肝郁者,两胁微膨,或时刺痛,嗳气连连有声者是也。”因此,嗳气的发生亦可只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而并无脾胃的病变[5]。研究[6]表明,嗳气与社会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相关。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导致嗳气发作[7],也可因外界刺激或社会心理因素通过脑-肠轴机制引起嗳气的发作[8],部分嗳气患者处于焦虑和(或)抑郁状态[9]。由于情志异常与肝失疏泄功能失常有密切的关系,故治疗时应着重调理肝气。汪老师临床常用旋覆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苑于上……吐血加童便半盅”。《谦斋医学讲稿》记载“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用柴胡、枳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药物组成:旋覆花15 g,代赭石15 g,姜半夏10 g,柴胡12 g,白芍12 g,川芎10 g,枳壳15 g,陈皮12 g,香附12 g,川楝子10 g等。
嗳气常病因复杂,多种证型兼存,临床不乏脾胃本病,又合肝郁日久而致者。此时需四诊合参,注重舌像,辨证论治。熟练掌握前文提到的证型特点及治则治法,灵活应用,方可疏肝和胃,降逆止嗳。
患者,女,51岁,2018年2月27日初诊。主诉: 反复嗳气2年。自诉2年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咽部异物感,且伴见嗳气。未予以重视。后嗳气反复发作,于当地诊所就诊服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好转。3月前症状加重,且全身游走性胀痛,拍打躯体时嗳气发作,且频率加快。现患者嗳气,全身游走性胀痛,拍打躯体时嗳气发作,纳呆,夜寐欠佳,大便干、2~3 d一行,小便调,舌红,苔白,脉弦。幽门螺杆菌(-)。胃镜检查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 嗳气,辨证为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选旋覆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旋覆花15 g(包煎),赭石15 g(打碎先煎),柴胡12 g,白芍12 g,川芎10 g,枳壳15 g,香附12 g,陈皮12 g,鸡内金15 g,沉香5 g,郁金10 g,合欢皮12 g,桃仁12 g,柏子仁15 g,远志12 g,甘草片6 g。10剂,1 d 1剂,水煎6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2018年3月6日二诊:嗳气症状明显缓解,午后、夜间偶有发作,全身游走性胀痛明显缓解,食纳可,夜寐欠佳,大便干、2~3 d 一行,小便调,舌红,苔白,脉弦。中医诊断: 嗳气,辨证为肝胃不和。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处方:旋覆花15 g(包煎),赭石15 g(打碎先煎),柴胡12 g,白芍12 g,川芎10 g,枳壳15 g,香附12 g,陈皮12 g,鸡内金15 g,郁金10 g,桃仁12 g,柏子仁15 g,远志12 g,肉苁蓉15 g,瓜蒌15 g,苏梗12 g,姜半夏10 g,甘草片6 g。10剂,每日1剂,水煎6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随访2个月,诸症消失,未复发。
按 本例患者因与家人争吵,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嗳气。因气机阻滞不畅,故见全身游走性胀痛。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方选旋覆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旋覆花“味咸,温。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研究表明,旋覆花的主要成分为倍半砧类、黄酮类,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的作用[10],且可通过抗氧化作用而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和内膜增生程度[11]。代赭石质重,味苦,性寒,无毒,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作用[12]。现代研究表明,代赭石对平滑肌有促进作用[13];同时能收敛胃肠壁,保护黏膜[14];还能保持肠内水分,促进排便[13]。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12]。《神农本草经》记载柴胡“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皂苷类为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15],具有调节免疫、抗抑郁、保肝、抗肿瘤、抗炎、退热、镇痛、降血脂等作用[15-16]。方加鸡内金健脾和胃,沉香纳气降逆,桃仁行气解郁,合欢皮、柏子仁、远志解郁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之效。
患者,女,35岁,2018年4月17日初诊。主诉: 反复脘腹胀满、嗳气1年余 ,加重2个月。患者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脘腹胀满、嗳气,于多家医院就诊,具体用药不详,未见明显好转。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伴见矢气。2018年4月16日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现患者嗳气,脘腹胀满,矢气,饮食生冷后不适加重,疲乏,畏寒,消瘦,二便调,舌淡,苔白厚,脉涩。西医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 嗳气,证属脾胃虚寒。治宜和胃降逆,温中散寒,方选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陈皮12 g,曲半夏10 g,旋覆花15 g(包煎),代赭石15 g(打碎先煎),淫羊藿 12 g,制吴茱萸 6 g,炙黄芪30 g,党参15 g,丹参12 g,麸炒白术15 g,盐小茴香12 g,砂仁10 g,醋延胡索12 g。7剂,1 d 1剂,水煎6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2018年4月24日二诊:嗳气、脘腹胀满不适、矢气等症均有缓解,表现为日轻夜重,疲乏症状缓解明显,舌淡,苔白厚,脉紧。原方加苍术12 g、厚朴12 g。续服7剂。二诊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又按原方自服7剂。2个月随访,诸症消失,未复发。
按 本例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故见疲乏、畏寒;日久脾阳受损,寒湿内生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故见脘腹胀满、嗳气。方选旋覆代赭汤,加用补中益气、温煦中阳之药,以温补中阳,降逆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