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倩,陈芳,吴宗嫦,石庆妩,黄华,赵轩胤,周意园,吕姝菡*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是子宫内膜炎、 输卵管卵巢脓肿等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女性出现腰骶部酸痛、白带异常、慢性盆腔痛等症状[1]。该病属中医学“妇人腹痛”“带下病”“不孕症”等范畴[2]。研究发掘[3]这一病症多因急性初始阶段未及时根治,盆腔内的组织器官与其周围组织产生炎性浸润造成,极易导致不孕、异位妊娠,造成女性患者生理及身心健康。研究表明[4],造成盆腔炎的菌谱极度宽泛,慢性盆腔炎患者子宫颈管会产生肠道菌群,且能从当中分解出菌株。微生物制剂被适用于阴道炎的预防和治疗已成共鸣,双歧杆菌能改善女性泌尿生殖系统康健[5,14-15]。益生菌在临床使用中被证实可缓解慢性肠道炎症,但没有足够的研究支持在SPID患者中使用此类治疗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在此基础上探索中药联合益生菌对于治疗SPID患者急需普及,本方坚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原则[3],运用逍遥汤加味、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120例,且明确诊断为SPID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益生菌组、中药组、对照组,年龄26-47岁,平均为(28.73±2.8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为(2.42±1.26)年。四组患者在初潮年龄、月经周期、体重等基础资料对比上,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西医诊断标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妇产科学》[6]、《妇产科学》[7]相关内容拟定。
(1)病史:既往盆腔炎性疾病病史,慢性盆腔痛持续6个月以上、非周期性、对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无效。
(2)症状+体征:下腹疼痛;腰骶部酸痛;疼痛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失调、不孕、白带增多等。
(3)妇科检查:①下腹部触压痛;②宫颈举摆痛;③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度受限或粘连固定,可伴有压痛;④子宫一侧或双侧条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可伴有压痛;⑤宫骶韧带增粗、变硬,可伴有触痛。
(4)辅助检查:①血常规:可有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②血沉检查:可稍增快。③C反应蛋白:无明显异常。④超声检查:部分患者子宫直肠陷窝有积液,子宫后位,一侧或双侧附件炎性包块。⑤阴道或子宫颈分泌物涂片检查:无明显异常。根据上述病史、主要症状、体征,结合妇检及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1.2.2 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9]相关内容拟定,并通过文献考证等后制定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 ②腰骶胀痛;③经行腹痛加重。
次症:①月经量多,经色黯红,夹血块; ②瘀块排除则痛减; ③经前情志抑郁,烦躁易怒; ④胸胁或乳房胀痛; ⑤带下量多,色黄; ⑥低热起伏。
舌脉:舌体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涩或弦涩。以上证候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具备3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年龄26-47周岁,有性生活史,已婚有生育史。一般情况良好,自觉症状不明显,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2)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3)疼痛VAS评分≥3;(4)近2周未使用抗生素等药物;(5)签订知情同意书。
1.4.1 联合用药组予口服中药,中药组成
大血藤、败酱草、赤芍、王不留行、皂角刺、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炒白术、制香附、枳壳、路路通、小茴香、制乳香、制没药,水煎至400mL,2次/日,200mL/次;联合益生菌,益生菌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S10950032,规格0.21g每粒含0.5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球菌活菌),4粒/次,2次/次,早晚饭后温水吞服。
1.4.2 益生菌组单独口服益生菌,用法用量同前。
1.4.3 中药组予口服中药,用法用量同前。
1.4.4 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所有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第2-3天开始药物治疗,一个疗程即14天(月经期除外),三个疗程后,行上述指标体检。在此治疗过程中患者严禁盆浴、房事、饮食宜清淡、保持心情愉悦。
1.5.1 自觉痛度评分标准0分
无痛感;1-3 分:轻度,可忍;4-6分:中度,睡眠受阻;7-10分:重度,疼痛难眠。
1.5.2 妇检痛度评分标准
检查部位:(1)腹部压痛 /反跳痛;(2)宫颈举摆痛;(3)子宫压痛;(4)左或右附件区压痛。
疼痛分级:0分:无痛感;1分:诉痛感而无面部及腹肌僵硬;2分:疼痛伴面部及腹肌僵硬;3分:痛苦相,剧烈疼痛难以配合。
1.5.3 中医证候疗效
根据治疗后症状的变化及中药疗效指数、疼痛疗效评分:具体占比分见(表1、表2)。
表1 中药疗效指数(n)表
表2 疼痛疗效(包括痛度及VAs积分)表
1.5.4 综合疗效
(1)痊愈:治疗后中医证候接近消失,妇科检查、实验室指标接近正常,B超下器官组织病理形态消失,症状+体征总分减少≥95%。
(2)显效:治疗后中医证候明显减轻,妇检、B超下病理形态、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总分减少≥70%,且<95%。
(3)有效:治疗后中医证候减轻,妇检、B超下病理形态、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症状+体征总分减少≧30%,且<-70%。
(4)无效:治疗后中医证候几乎无减轻甚至加重,妇检、B超下病理形态、实验室指标几乎无改善或有所加重,症状+体征总分减少<30%。
所收集的数据均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上进行分析,测量指标以±s表示,组间数据差异,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可见联合用药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后总疗效率为93.34%,明显高于益生菌组、中药组及对照组,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97,p<0.05)。见表3。
表3 四组中医症候积分评价后总有效率[n(%)]
治疗后,可见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总疗程较其余三组明显缩短,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环节中,患者发生恶心、不思饮食、口干口苦等异常反应,联合用药组1例(3.34%)、益生菌组3例(10.00%)、中药组2例1(6.67%)、对照组0例(0.00%),经临床对症处理后患者不良反应得以改善,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四组治疗总疗程( ±s,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n(%)]
表4 四组治疗总疗程( ±s,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n(%)]
注:联合用药组与益生菌组比较*p<0.05;联合组和中药组比较▲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p<0.05;益生菌与对照组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总疗程(/天)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用药组 30 21.02±2.50*▲● 1(3.34)*▲●益生菌组 30 37.03±2.66 3(10.00)中药组 30 39.43±1.75images/BZ_53_1414_995_1438_1016.png2(6.67)images/BZ_53_1978_995_2002_1016.png对照组 30 53.13±2.03 0(0.00)
经治疗结束一周后复查阴道彩超,可见联合用药组盆腔积液量减少率明显低于其余三组,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联合用药组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余三组,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四组b超检查盆腔积液量减少率及复发率[n(%)]
SPID指发生于女性盆腔生殖器官与周围组织、盆腔腹膜处经致病菌上行感染后呈现出炎性浸润状态,临床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坠胀及腰骶部酸痛等[10-11]。西医治疗本病靠抗生素协同抗炎作用,极易造成耐药性,削减机体正常的抑菌杀菌能力,病患表现作呕、腹泻,疗效及安全性不理想。
益生菌作为微生物制剂,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已被佐证,可对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术后感染等病情彰显正反馈调节优势。有研究表明[4-5,15-16]:造成盆腔炎的菌谱十分宽泛,慢性盆腔炎患者子宫颈管会产生肠道菌群,且能从当中分解出菌株;双歧杆菌等作为益生菌能抑制细菌入侵,抑制病毒复制并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增加肠道黏膜对病毒感的抵御能力,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逍遥汤加味联合双歧杆菌治疗SPID疗效观察,有其极高临床价值意义。
中医学将SPID归属于“妇人腹痛”“带下病”“不孕症”等范畴,遵照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原则。逍遥汤出自古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血热相抟,脐腹胀痛等[12-13]。方中大血藤为君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与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茯苓、白术等淡渗除湿止带[2,15-16],诸药用合治,兼之肝郁得疏,瘀阻得散,辩证秉执一方,随方就圆,明效大验。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后的总疗效率为93.34%,高于益生菌组、中药组、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总疗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诊6个月后复发率、B超检查盆腔积液量减少率分别为(21.02±2.50)天、3.34%、13.34% 、76.67%,明 显 低 于 其 余 三组(p<0.05)。提示逍遥汤加味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即可充分促进人体自身免疫,还可改善SPID病患腰酸背痛腹胀、腰部不适[14],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修复组织异常;且联合用药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较短,复发率较低,盆腔积液量减少明显。本研究结果佐证,口服中药与双歧杆菌的联合防治,可在强化疗效及安全性的大环境下,降低SPID的复发率,大幅缩短临床根治时间,继而减缓病患的困苦及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