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

2022-08-23 09:49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彭利荣吴羚翎
广东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劳动中职

文/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彭利荣 吴羚翎

一、课程背景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示,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设计相关劳动教育课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

当下,劳动教育正在中小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与中小学不同的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强调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动手实践,因此,更多会以职业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实践作为载体进行职业性劳动教育。

然而,从现状可以发现,各中职学校在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过程中也遇到较多困惑,在实施的内容及途经等方面出现同质化、简单化等情况,比如专业实践环节中重复性技能训练等同于劳动教育,尚未有本土化研究成果。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如何规划和实施?既可以对接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又可以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建构人与世界“对象性”的互动关系,具备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世界及脚踏实地地改造世界。

民俗文化来源于现实生活,传承着我们民族数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渗透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在语言、信仰、艺术、道德风俗、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共同特征并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有学者认为,这种同一性文化“渗透所有的事物”,它能够使个体内心深处产生共同的地方性情感,并具有使人获得归属感的品质。

鉴于此,选择课程开发为突破口,以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中职生轻手工类劳动教育课程拼贴画为例,它通过结合地方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的资源来研究或开发中职劳动教育课程,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家乡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二、课程研究过程

1.怎么融入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学生需要掌握本土知识,汲取优秀的精神传统。文化是课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如何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课程中?首先考虑如何更好地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接着在探讨传承与推广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需求;然后结合当地专业技能,设计本土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手工体验式课程;最终完成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动手实践的教育过程,目标是培养出“德技兼修”的中职生,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并长大后也能为当地经济提供创造性劳动来助力乡村振兴(图1)。

图1 课程培养目标

2.途径策略

具体实施过程以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中小学生轻手工类劳动教育课程拼贴画为例,具体途径策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形式与内容选择

在选择课程形式上,综合考虑中职生的特点,选择意义不凡(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等)、实操性强(当地产业中传统技能技艺)、适合不同人(层次不一的中职生)、投入小(适合大批量在学校开展,不受场地或其他限制)等的传统手工艺技艺,比如拼贴画工艺品制作等。

拼贴画从剪贴发展而来,常用纸、织物或任何天然或人造材料粘贴到画布或画板来创作图像合成物的技法,也指使用这种技法创作的艺术品。这种技法广泛运用在现代视觉传达中,比如海报设计、封面设计、服装设计等,构图自由、灵活、多变,非常适合培养中职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选择课程内容上,以地方民俗文化(如方言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见表1)为主。

表1 课程内容设计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动力。同时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变异性,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激发中职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山当地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沙溪“四月八”大巡游、“鹤舞”,被列入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沙溪“鹤歌”、“三月三”大巡游、“隆都传统饮食习俗”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的民俗,每个镇区都有不同特色。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将这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内容加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结合沙溪当地节日文化,挖掘“沙溪鹤文化”内涵融入拼贴画课程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沙溪鹤文化包含了独具特色的鹤歌、鹤舞等。鹤歌指的是当地隆都地区申明亭村一带,音韵独特的“省岐隆”①三种语言融合演唱的民歌。鹤舞是该地区百姓根据当地的自然及生活环境而创作的一种动物道具的民间舞蹈。《中山市文化志》曾记载,明朝时中山沙溪申明亭乡杨姓先民崇尚习文,一旦成名便光宗耀祖,族中长者取当地一鹤地(当时中山以沙溪一带常有白鹤、灰鹤聚居,故沙溪一带兴唱鹤歌),在当地方言中因“鹤”字与“学”字谐音,于是便兴起鹤舞来迎接学有所成的乡民,以鼓励后进。

(2)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学习,引导中职生了解地方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沙溪鹤文化)内涵、挖掘鹤的造型元素、掌握拼贴画创作工艺要点等,设计一幅鹤文化拼贴画,加深对地方民俗文化的理解,提升审美情趣并内化为个人修养,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现阶段层次及水平,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以最终完成一幅具有鹤文化元素的拼贴画作品为任务,引导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分组合作,逐一完成素材收集、头脑风暴、造型设计、剪形编排等。

实施过程中,以问题导向引入,视频、VR深入探究,实操巩固知识等各种方式融合,引导中职生掌握技艺,深入体验和探索民俗文化的内涵,全过程以“构想-成品”完成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及动手实践的融合,如表2所示。

表2 教学实施

三、反思与启示

1.反思

从学校角度来看,依托地方民俗文化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该课程以文化为底蕴,不仅让学校教育实现历史使命、完成地方文化延续和创新,同时挖掘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甚至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如回归学生生活及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劳技能力,增强学生爱乡之情。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程操作性强、实用性高、投入少,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专业教师均可授课,在中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容易实现。

从教师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中可以实现课程内容及专业技艺的融合,手把手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手工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但是如何感知学生已经获得正确的劳动意识及文化判断力,如何确保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怎样将民俗文化的内涵植入学生的心中,推动当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这些都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重新认识和正确对待本土文化,在观察及动手实践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亲身体验和了解专业技能,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该课程从不一样的角度展示出本土鹤文化,学习中可以掌握拼贴画的劳技能力,实现从构想到成品的过程,但是现阶段对学生劳技能力的评价仅限于手工制作作品的呈现效果,缺乏量化评价。

2.启示

通过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地方民俗文化纳入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中,其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使命。

此类课程强调“手工劳动”,锻炼“创新能力”,注重“文化传承”,强化“民族精神”。不仅帮助中职生认识传承至今的民俗,在此基础上更深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民俗民族文化绽放光彩;同时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及劳技能力,学生长大后为当地经济提供创造性劳动来助力乡村振兴。

注释:

①省岐隆,即省(省城广州)岐(中山石岐县城)隆(隆都地区)。鹤歌融合了广州话、石岐话和隆都话语音。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劳动中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