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华
(山东省临朐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 临朐 262600)
奶牛围产期是分娩21 d前后的生理阶段[1],该阶段奶牛饲养管理和奶牛生理和生产状态发生巨大改变,体内外的应激因素最为集中,分娩应激、泌乳应激与营养应激叠加。随着分娩,奶牛从干奶期转到产奶期,生产状态的改变伴随内分泌状态剧烈变化,血浆胰岛素下降,生长激素增加,分娩时血浆甲状腺素下降50 %,然后又开始增加,在奶牛产犊时雌激素迅速下降,孕酮含量在产犊前2 d迅速下降,糖皮质激素和催乳素在产犊当天增加,分娩后的第2天恢复[2]。饲料的精粗比由高粗低精转变为高精低粗;饲料原料也发生改变、矿物质含量有巨大变化。因此围产期是奶牛营养代谢病和产科疾病的高发期,营养代谢病具体包括酮病、瘤胃酸中毒、真胃变位、产后瘫痪等;产科病包括乳房水肿、难产、胎衣不下和子宫炎等[3]。
该牛场占地面积13.33 hm2,建有牛舍圈棚22栋,青贮池 29 550 m3,饲草料库房5 312 m2,其他业务用房2 000 m2;高标准挤奶厅1座,挤奶厅建设面积1 752 m2,配备利拉伐挤奶设备1套。制冷罐3台。公司现有职工3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人,专业兽医3人。目前牛场存栏奶牛2 000余头,产奶牛890头,日平均单产可达37 kg,乳脂率3.8 %、乳蛋白率3.3 %;平均胎次2.3,全群平均泌乳日龄170 d,高产泌乳牛存栏量保持在40 % 以上。
围产期TMR饲料配方如表1所示,其中自配围产期料由玉米、豆粕和双低菜粕及围产期预混料组成。
表1 奶牛围产期饲料配方表
牛场有专职兽医,饲养人员与兽医合作对牛场病牛发病情况进行初步筛查,驻场兽医人员实施进一步鉴别诊断和治疗,统计在新牛人系统(管理软件)中。
考虑测量数据完整性,笔者选取了2020年1月至12月的牛场围产期疾病月发病率(见表2)进行分析。
表2 奶牛围产期疾病月发病率情况(2020年) (%)
2.1.1 发病情况统计 酮病的月发病率约为3.5 %,高产牛多发,常发生产后于10~60 d,无明显季节性,各年龄段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
2.1.2 对策 围产前期逐步提高饲料能量和蛋白水平,增加采食量,精料可由3 kg/d逐渐过渡到4.5 kg/d,使瘤胃从高粗料过渡到高精料的饲养模式。
2.2.1 发病情况统计 真胃变位的月发病率2.04 %,真胃变位根据发生的位置,将之分为真胃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左方变位的发生率占70 % 左右;就发病胎次而言一胎与二胎约占70 %,大于二胎发病率约占30 %;发病时间多集中在产后1个月内,约占发病总数的70 %;其中最热季节(7~9月)及最冷季节(11~2月)发生率占总发生率的70 %;诊断过程中,听诊结合叩诊出现典型“钢管音”的比例为70 %。
2.2.2 治疗 左方变位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法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方法又分为左方切口和右方切口及盲针固定法。该场的盲针体外固定技术经过4年的验证,具有操作简单、切口小、效果确实与恢复快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2.3.1 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在1.73 % 左右;就发病胎次而言,初产牛几乎不发生低钙血症,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钙调节机制逐渐退化,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尤其是3~6胎奶牛。
2.3.2 对策 围产前期日粮中要求低钙、低钾、低盐,钙磷比例1:1;围产前期禁饲苜蓿与大豆秸等高钙饲草饲料,选择进口燕麦;适当的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产犊后应尽早驱赶母牛使其站起,投喂灌服包和钙棒,以补充钙、磷、镁和糖。不急于大量挤奶,第1天挤够犊牛吃即可,第2天挤1/3,第3天挤1/2,第4天可以完全挤干净。
3.1.1 流行病学 乳房水肿主要发生在产犊前,占总发病率的70 % ,在产犊后占30 %。发病的季节性是是随着气温的上 升发病率逐渐上升,又随着气温 的下降发病率逐渐下降,而以6~8月呈现发病率最高。发病胎次上,乳房水肿的发病数主要集中在头3胎,其中1、2胎占发病率的70 %,3胎发病率占15 %,随着胎次的逐年增加而发病率呈现减少趋势。
3.1.2 对策 体况较差的初产奶牛妊娠末期易发水肿,因此,应加强初产牛特别是妊娠后3~7月的饲养管理。妊娠奶牛日粮中应添加比例合理的钙、磷等矿物质,同时,补饲铁、铜、硒微量元素,饲喂富含维生素的饲料。特别是冬季,应饲喂适量的青绿多汁饲料,如胡萝卜,1~2 kg/头·d,提供优质禾本科青干草,每天供给足量清洁饮水。一旦发生水肿立即停喂食盐并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待产后1周水肿消失后再逐渐恢复供应。
3.2.1 流行病学 牛场的难产发生率在3.23 %左右。影响因素有:母牛的年龄对难产有显著的影响,头胎牛易发,随着胎次增加,难产率下降;犊牛的初生重与难产高度相关。
3.2.2 对策 检查母牛健康状况、子官收缩努责、子宫颈口开张及产道情况是否正常;通过检查发现难产,应了解胎儿进入产道形态,正产或倒产及胎势、胎位、胎向变化,判断胎儿死活,有助于选择助产方法;配种母牛一定要达到体重标准,一般初配年龄15月龄以上,体重360 kg以上,若已达到初配月龄,但体重低于标准,应延缓配种。控制怀孕后期母牛营养,控制犊牛初生重。
3.3.1 流行病学 胎衣不下月发病率在5 % 左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天热应激导致的胎衣不下是重要影响因素,7、8、9月发病率最高,占全年发病率30 % 左右,发病胎次以3~5胎居多,占总发病率的75 %。胎衣不下与子宫炎和泌乳早期乳房炎发病率呈明显正相关。
3.3.2 治疗 早期可使用子宫收缩药;中后期则需子宫灌注10 % 浓盐水等药物;若时间过长,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者,应配合全身治疗。
3.3.3 对策 围产期母牛要适当增加运动,在产前、产后每天上、下午应各运动30 min,产前30 d、15 d各注射一次亚硒酸钠维生素E;分娩时尽量为母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应激因素;分娩后注射催产素50 IU。
3.4.1 流行病学 产后子宫炎月发病率为3.96 %,前4胎多发,约占80 %,头胎牛约占20 %;子宫炎的发生多集中在冬季、夏秋季节;多在产后2周内发生。胎衣不下与子宫炎呈现显著相关性,胎衣不下奶牛约有75 % 继发子宫炎,其主要是胎衣的滞留致使细菌繁殖,子宫内异常发酵毒素对子宫黏膜的毒害。
3.4.2 对策 确保围产期母牛营养合理,干净、干燥的产房设施及清洁卫生的助产,奶牛尽量自然分娩,减少助产。必须要助产时,要求操作细致、规范及做好兽医和奶牛消毒工作,过程中防止产道损伤和感染。其次,监测奶牛产后的健康状况,尤其是产后10 d内奶牛直肠温度的变化若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早治疗。
奶牛围产期是营养代谢病和产科疾病高发期,加强该时期饲养管理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营养方面。自围产前期开始将羊草、稻草等低质干草更换为燕麦,禁止饲喂苜蓿(饲喂阴离子盐的围产期牛除外)[4],提高精料中蛋白含量,增加精料投喂量;产后立即口服含有钙、磷、镁、丙二醇的灌服包。产后逐步增加精料水平,避免骤然增加精料导致酸中毒,干草用苜蓿和甜菜粕替代燕麦;日粮中增加小苏打量和添加胆碱和维生素B12。二是管理方面。主要是加强围产期加强产房环境管理,确保清洁、卫生、干燥。奶牛临产时应对其后躯、外阴消毒,做好接产准备工作,助产操作应该规范,防止产道损伤和感染;产后奶牛做好灌服工作,以尽快恢复体力;肌肉注射催产素预防胎衣不下,产后7 d对分娩母牛测体温,对精神状态、吃、喝、拉、撒加强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产后2周临床正常可以转出产房[5]。
围产期产科病预防控制需要从围产后期奶牛体况控制开始,因为如果此阶段体况不佳,必然要在干奶期增加精料调膘,高精料会导致母牛围产期水肿的发生和胎儿体重增加,继而出现难产、胎衣不下、子宫炎和乳房炎的发生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