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远期疗效探析

2022-08-23 07:47陆亚菲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2期
关键词:白细胞心肌梗死心功能

陆亚菲

(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危及患者生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状态,避免发生心肌梗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研究认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扩张血管,改善患者心肌血液供应,使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得到修复,继而减少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1]。本研究选取实施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展开研究,分析治疗后患者的远期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患者同意参与研究,签署研究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组40例,观察组40例。常规组中,男女比例为24∶16,年龄45~76岁,平均(58.51±2.14)岁,其中有吸烟史的患者有18例,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有12例,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10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46~75岁,平均(59.34±1.12)岁;其中有吸烟史的患者有16例,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有13例,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可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标准,即长时间静息性胸痛时间超过20 min,经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治疗无效;且心电图可见典型T波演变或相邻的2个导联ST段持续压低时间超过30 min。②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缺血性胸痛症状,且在发生症状的12 h内患者出现ST段抬高情况。③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史。

排除标准:①排8 h内接受过溶栓治疗的患者。②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③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过敏现象的患者。④患者近期存在脑血管意外接受过大型手术。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症状者。⑥患者存在一定的精神障碍以及语言障碍[2-3]。⑦不愿参与研究者及中途退出研究者。⑧合并有急性感染、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⑨妊娠期妇女或哺乳期妇女。⑩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其中主要包括:扩张血管、镇痛、吸氧以及抗心律失常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主要操作如下:为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将6F指引导管以及0.36 mm普通软导丝以及中等硬度导丝、6F指引导管送至患者的血栓远端部位,将50 mL注射器连接至导管尾部。针对患者血栓部位实施持续负压轴吸,直至患者血栓影完全消失。为患者注入10 μg/kg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内,将支架置入,随后为患者实施连续静脉泵注方式为患者泵注替罗非班0.15 μg/(kg•min)。医师应当控制泵注时间为48 h。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胸部疼痛消失情况、心功能显著改善情况、心电图ST段的显著改善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钠肽(BN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④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休克、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4-5]。⑤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 d、7 d、12 d清晨,选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进行白细胞、CRP以及NLR水平检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白细胞、NLR水平,使用蛋白分析仪测定CRP。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t、χ2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LVEF高于常规组,观察组患者的LVEDV、LVESV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s)

2.3 治疗前后的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对比(ng/L,±s)

表3 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对比(ng/L,±s)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2.50%vs.2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5 治疗前后白细胞、CRP、NLR水平变化 术后白细胞、NLR水平均较低,呈现递减趋势,且逐步趋于正常状态。特别是在术后7 d、12 d与术前对比,指标差异显著,P<0.05。术后1d患者血清CRP与术前比较显著提高,P<0.05。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白细胞、CRP、NLR水平变化(±s)

表5 治疗前后白细胞、CRP、NLR水平变化(±s)

注:与术前对比,aP<0.05;与术后1 d对比,bP<0.05;与术后7 d对比,cP<0.05。

3 讨论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6]。现阶段,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向为在短时间内为患者疏通梗死相关动脉,缓解心肌缺血情况,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可知,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病情复发率,改善患者心功能[7]。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之后给予患者替罗非班加以干预,替罗非班为抗血小板药物,该药物具有半衰期较长以及起效较快的优势,能够对血小板聚集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继而产生改善心功能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8]。BNP水平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与心肌梗死面积呈正相关,BNP的主要分泌组织为心室,能够有效扩张患者机体血管,充分发挥利尿利钠作用,调节机体血压以及盐平衡,抑制患者机体血管平滑肌增生。如果患者机体心室肌受到牵拉,可能导致BNP水平升高。尽早为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使得患者心肌血流运转情况能够得到恢复,终止心肌梗死的疾病发展,恢复心肌功能。有研究[8]证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后疗效显著,对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白细胞计数是炎性反应的表达标志,白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自由基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CPR是一种炎性反应标志物,在健康机体或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其血清值正常,CPR可促进血栓的形成并抑制新生血管的再生,它已被广泛认定具有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本研究显示:ACS患者行PCI术前血清相关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的存在;而术后相关指标进一步升高,可能是因为手术中损伤了冠状动脉血管病变部位,并引起斑块破裂,阻塞微小血管,造成新的炎症病灶发生。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炎症指标与MACE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因为炎性因子对血管内皮具有损伤作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心肌细胞出现急性严重缺血缺氧问题,临床应用缺血再灌注治疗,目前主要使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将患者闭塞或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重新恢复正常血液灌注,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缺血问题,使患者的炎性水平得到缓解。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术前(即心肌梗死病变期)患者在进行检测时,白细胞相比正常水平显著升高;而在实施介入治疗后,随着术后时间及心肌缺血、缺氧问题的解决,术后1 d、7 d、12 d患者白细胞呈递减趋势,并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因此可以看出,临床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时,采取介入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且在术前、术后对患者实施白细胞检测,可以看出患者当前的恢复状态,对预后具有有利影响。冠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术治疗后CRP水平之所以升高,与心肌损伤并无直接关系,可能与手术治疗造成心肌损伤或坏死导致的炎性反应有关。所以临床可对患者术后CRP水平高低进行检测,从而判断在实施手术治疗后,患者局部血管内膜的损伤程度。另外在了解CRP水平变化持续时间后,可以分析患者介入治疗后出现内膜损伤导致的炎性反应的持续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胸部疼痛消失率、心功能显著改善率、心电图ST段的显著改善率、LVEF、LVEDV、LVESV、BN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白细胞、NLR水平均较低,呈现递减趋势,且逐步趋于正常状态。特别是在术后7 d、12 d与术前对比,指标差异显著,P<0.05。术后1 d患者血清CRP与术前比较显著提高,P<0.05。上述结果提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患者远期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胸部疼痛、心功能以及心电图ST段的改善情况,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减少并发症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远期疗效可观,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白细胞心肌梗死心功能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白细胞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