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袁 月,田晓鸿西安科技大学 党 蒙
随着国家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系列文件的陆续出台,从制度上指明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同时,高职院校跟随国家、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相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始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但是作为新的产业、新的专业,还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通过对高校、企业的调研,结合本校学生现状,在课程体系重构、实施保障和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等不同层面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汽车行业由传统模式转型到智能网联模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新兴产业也将催生出较大的产业规模。智能汽车保有量与汽车技术服务人数的比例按照50∶1进行保守估计,2022年将新增智能汽车技术服务人才30万人以上,而这个数据将因北斗系统和5G技术的使用,而持续翻倍增加,智能网联汽车典型岗位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见表1所列。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培养技能服务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
表1 智能网联汽车典型岗位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1)教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一个集汽车、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新专业,需要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经验的教师寥寥无几,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才也比较稀缺。
(2)教材。随着职教改革的推进,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活页式或手册式教材也需跟着推进,目前还未有系统性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教材。
(3)教法。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机械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综合体,但又不只是简单组合,而是有机融合。简单讲授这几部分知识,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零散的,我们需要建立以任务驱动、过程导向为目的,有机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4)教学资源。线上课程资源缺乏,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也不足,高校若要自建实验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
构建任务驱动型课程体系框架及课程标准,建立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智能网联汽车通常基于新能源汽车进行开发设计,在新能源汽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设有关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课程,建立以实验导入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以实训导入的工作任务体系。
(1)理论课程。从智能汽车基础必备知识、感知系统、规划系统、控制系统、仿真系统等多方面考虑,可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汽车单片机与车载网络技术、智能交通视觉识别技术、智能车辆控制基础、开发语言等课程。
(2)实操课程。实操训练是确保教学质量非常关键的环节,合理设计实训项目能较为形象地展示原本深奥枯涩的自动驾驶原理。
(3)实训室建设。在新能源汽车实训室的基础上,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训室,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综合实训系统、智能驾驶传感器实训和线控技术实训。智能驾驶综合实训系统可完成自动驾驶虚拟仿真、智能驾驶系统的装配与调试以及道路综合测试;智能驾驶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视觉识别系统的实训;线控技术是在智能网联汽车线控技术车辆平台上完成线控制动系统和线控转向系统的实训。
(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及产学研实训设备,共建课程资源库。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深入企业,挖掘企业需求的人才所需具备的岗位能力,定期外邀企业名师进校授课,与企业共建专业“订单班式”技能人才培养,定制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毕业即就业的水平。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使用“内培外引”,鼓励部分原有专业教师通过出国进修或深入企业实践的形式培养专业师资力量,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转型升级。同时,也积极申请相关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领域有学术造诣,最好能有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的新教师充实原有师资队伍。
(3)以赛促学。对接职教改革,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技能大赛为载体,强化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实现以赛促学,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成长,教学相长,实现以赛促教,以技能大赛的职教理念及赛项设计、成果转化进入研究,实现以赛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