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2-08-20 07:11敬蕾常玉霞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8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康复训练肢体

敬蕾,常玉霞

(河南省人民医院 急诊科/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原发疾病均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风险升高。该病患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速度快,以头痛、吞咽困难、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部分患者经合理治疗后病情恢复较慢,预后结局较差。既往研究[1]认为,予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病情恢复速度,对其神经功能及身体机能的改善均具有重要价值。常规护理的实施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与预后,但该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主要探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方案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相关诊断标准,首次发病且伴随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8~79(60.25±6.31)岁。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6~80(60.51±6.28)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饮食调整、用药护理、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由多个科室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并结合患者病史及现阶段身体状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包括:①结合患者病史细致分析其病情状态,明确存在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护理措施;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征兆,并对后续治疗与护理方案进行动态调整。②强化心理干预。对患者现阶段的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合患者心理状态异常的原因实施一对一心理疏导,并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其在后续治疗护理中有较好的配合性。③个体化饮食干预。对患者身体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后制定饮食方案,并参考患者对各类饮食的喜好情况进行替换饮食,保证患者每日食欲,充分补充机体恢复所需营养物质,保证饮食干预的个体性。④早期康复训练。由康复科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并协助进行偏瘫、失语等症状的重点干预,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康复训练时间,避免运动过度情况发生。⑤提供社会支持。日常增加查房次数与陪伴患者时间,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其治疗积极性;积极与家属沟通,必要时可由患者家属配合护理,在提升护理效果的同时使患者获得家庭支持感与社会支持感。

1.3 观察项目①护理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量表总评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②两组患者护理后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跟踪随访,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护理后3个月及护理后6个月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量表(FMA)[4]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越低。③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量表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观察组 35 19.26±2.11 6.33±0.86 33.572 0.000对照组 35 19.31±2.04 10.25±1.17 22.792 0.000 t值 0.101 15.971 P值 0.920 0.000

2.2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护理后1、3、6个月,观察组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FMA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FMA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护理后6个月观察组 35 54.37±6.01 64.15±7.02* 78.22±8.15* 90.34±5.43*对照组 35 54.52±5.93 60.03±6.58* 69.26±7.25* 82.77±5.66*t值 0.105 2.533 4.860 5.710 P值 0.917 0.014 0.000 0.000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1个月护理后3个月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脑血管意外事件逐渐增多,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也相应提升,急性脑梗死具有病情进展迅速、威胁程度高等特点,且经临床有效治疗后患者仍旧存在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欠佳的现象。既往研究[5]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康复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合理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病情变化速度较快,常规护理方案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故可考虑结合患者身体状况、病情特点制定更加具有合理性与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本研究所采用的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及并发症征兆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及时调整护理方案,进而提升护理效果;此外,结合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更具效果,较大程度提升了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个体化饮食干预在提高患者食欲的同时充分补充了患者疾病恢复所需营养物质;早期康复训练则稳定且持续性改善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由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提供的家庭、社会支持则能使患者受关注感增加,对其康复期治疗护理积极性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NIHSS评分是反映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指标,而良好的饮食调节及运动干预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期间肢体运动能力显著降低,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研究[6]认为,及早的康复训练对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各时间点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时间延长患者的FMA评分逐渐提高(P<0.05),表明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具有持续性改善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更多的患者愿意接受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提示该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康复训练肢体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