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何 菲,蒋洪久,罗 平,陈 强,王梓璋,唐平华
(1.仁怀酱香白酒科研所,贵州遵义 564500;2.贵州茅台镇北街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遵义 564500)
酱香型白酒具有酱香突出、醇厚丰满、幽雅细腻和回味悠长等特点,其独特风味的形成,除了与贵州当地独特的气候、微生物种群、酿酒工艺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与酿酒原料糯高粱的品质紧密相关。仁怀市本地及周边地区产的“红缨子”糯高粱颗粒饱满坚实,粒小皮厚,角质率高,支链淀粉含量达88 %以上,耐蒸煮的特性十分有利于大曲酱香型白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赋予酱香型白酒特有风味。
本研究以红缨子新高粱、陈高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酿造过程的工艺参数和基酒品质进行对比分析,解析新高粱、陈高粱酿造特性差异,为优质酱香型白酒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为酿酒工业高粱原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当地产新高粱、存放1 年陈高粱,均为红缨子糯高粱品种。
仪器设备:GC/MS-TQ8040 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仪,日本SHIMADZU 公司;BS244S 电子天平(感量:0.0001 g),北京塞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10~100 μL、100~1000 μL、1~10 mL 移液器,艾德本(中国)有限公司。
1.2.1 高粱主要成分测定
对当地新高粱、陈高粱进行粗蛋白、粗脂肪、淀粉、支链淀粉、单宁、水分等理化指标检验,测定参照文献的方法进行。
1.2.2 酿酒工艺操作
酿酒生产实验工艺根据《仁怀产区大曲酱香酒技术标准体系》标准文件执行,选取2 口窖龄、大小相同且紧邻的窖池,对用曲量、量水、谷壳等辅料用量进行统一,选取一个班组进行酿酒生产实验。
1.2.3 堆积发酵时间
从酒醅开始收堆计时各轮次堆积发酵时间,在堆积发酵过程糟醅顶温达50 ℃以上,糟醅表面形成一层白色斑点,并伴有明显的酒香味,用手插入堆积糟内感到热手时即可下窖发酵。
1.2.4 糖化堆温度检测
糖化堆达到入池标准后,测定距堆表层20 cm深处温度,按比例纵向分为顶温、中温、底温3 层,分别测四个方位,取其平均值。
1.2.5 出酒率计算方法
实际产酒数量/总投粮数量=出酒率(%),轮次基酒酒精度按照大曲酱香酒传统工艺要求接相同酒精度。
1.2.6 基酒总酸总酯检测
新产轮次基酒总酸和总酯含量采用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中的方法测定。
1.2.7 风味物质检测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轮次基酒62 种风味物质含量,测定参照文献的方法进行。
1.2.8 基酒感官质量品评
对新高粱、陈高粱新产轮次基酒分别单独存放,组织3 位国家级白酒评委和3 位省级白酒评委对轮次酒感官质量进行鉴评。
高粱营养成分与白酒产量及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试验用新高粱、陈高粱主要成分数据如表1 所示,陈高粱水分含量低,淀粉、单宁、脂肪等理化指标均适中,符合酿造要求,由于当地每年气候不同,新高粱、陈高粱主要成分有差异但不显著。
表1 试验用高粱主要成分
对新高粱、陈高粱新产轮次基酒总酸和总酯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表2),陈高粱1 轮、2 轮次基酒总酸比新高粱略低,在基酒勾调过程中利用率更高,这可能是陈高粱在酿酒前期糟醅透气性能更好,产酸少。新高粱、陈高粱新产3 轮、4 轮、5 轮次基酒总酸总酯含量都较高,使得这3 个轮次基酒酱香明显、醇和、回味长。
表2 轮次基酒总酸总酯含量 (g/L)
由图1 可知,陈高粱糟醅在下沙、造沙、1 轮次、2 轮次堆积发酵时间较新高粱缩短了6~21 h,陈高粱颗粒硬度更大更耐蒸煮,吸水性更强,糟醅黏度低,通气性更好,使得微生物有更多的氧气繁殖,最先达到堆积发酵阶段的入窖标准,堆积发酵时间缩短。新高粱和陈高粱糟醅在3 轮、4 轮、5 轮、6 轮次堆积发酵时间基本一致,可能是新高粱、陈高粱在后期轮次糟醅黏度、透气性趋于一致造成的。
图1 堆积发酵时间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图2),新高粱、陈高粱在各轮次的糖化堆顶温均能达到50 ℃以上,中温44 ℃以上,底温25 ℃以上,温度均能达到工艺要求,差异不明显。各层次温度从下沙到6 轮次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糟醅营养物质不断消耗,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热逐渐减少所致。
图2 糖化堆各层次温度
通过对新高粱、陈高粱新产轮次基酒出酒率对比发现(图3),陈高粱新产1 轮、2 轮、3 轮次基酒出酒率略高于新高粱,新高粱累计出酒率65.95%,陈高粱累计出酒率66.60%,出酒率差异不明显。
图3 出酒率对比
从表3 可以看出,新高粱、陈高粱新产轮次基酒一共检测到了62 种物质,其中醇类物质18 种,醛类物质8 种,酯类物质25 种,酮类物质2 种,酸类物质9 种,新高粱、陈高粱新产轮次基酒具有相似性,但各轮次基酒风味物质含量又有差异。
表3 轮次基酒中风味物质(醇类、醛类)成分检测 (mg/L)
续表3 轮次基酒中风味物质(酯类、酮类、酸类)成分检测 (mg/L)
2.6.1 醇类
醇类物质总含量随着轮次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新高粱、陈高粱新产第一轮次基酒中分别高达3347.21 mg/L、2449.35 mg/L,新高粱1 轮、2 轮次基酒明显高于陈高粱相应轮次基酒。醇类物质中正丙醇的含量最高,其他醇类均处于较低的含量水平。仲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丁醇、正辛醇、β-苯乙醇等13 种高级醇都处于2~5 倍的变化幅度,整体含量较低,适量的高级醇与其他风味物质适宜比例可使酒体圆润饱满、口感柔和协调,高级醇过多,人饮用后会引起较强的致醉性,出现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2,3-丁二醇(左消旋)、2,3-丁二醇(内消旋)、1,2-丙二醇等3种多元醇含量随着轮次的增加呈现逐渐增长趋势,适量的多元醇能使酒入口甜,落口绵。糠醇呈焦糖香,其含量从1轮次到7轮次增加了约40 倍,可见糠醇是轮次基酒风味结构中重要的风味化合物之一,陈高粱1 轮至5 轮次基酒糠醇含量高于新高粱。
2.6.2 醛类
醛类物质总含量随着轮次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在第四轮、五轮次基酒含量较高,陈高粱新产1 轮、4 轮、6 轮、7 轮次基酒醛类物质总含量明显高于新高粱相应轮次基酒,适当含量的醛类物质有助于酒体放香。乙醛和乙缩醛占总醛量一半以上,随着轮次增加逐渐减少。新高粱、陈高粱新产轮次基酒正丙醛、异丁醛含量在各轮次基酒波动不大,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糠醛3 种醛类含量随着轮次增加而升高,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呈咖啡香、花香、果香,糠醛起到呈味、呈香、呈色等作用,是酱香型白酒香味组成中的重要成分。
2.6.3 酯类
酯类物质总含量随着轮次增加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陈高粱新产3 轮、4 轮、5 轮、6 轮次基酒酯类物质总含量高于新高粱相应轮次基酒。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最高,乙酸乙酯在1—7轮次基酒中保持在较高含量,乳酸乙酯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 轮、4 轮、5 轮、6 轮次基酒中相对较高,陈高粱新产6 轮次基酒达到最高值3432.73 mg/L,7 轮次有所降低,乳酸乙酯与口感柔和醇厚呈正相关,这可能是中间轮次基酒品质较好的原因之一。其他酯类物质含量相对较少,处于2~6 倍的变化幅度,是酱香型轮次基酒风味结构中重要的风味化合物。
2.6.4 酮类
酮类物质总含量随着轮次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1 轮、2 轮次基酒含量较高。陈高粱新产3 轮、4轮、5 轮、7 轮次基酒酮类物质总含量高于新高粱相应轮次基酒,丙酮有芳香气味,羟基-2-丁酮有奶油香味,适量的酮类物质在白酒中起着缓冲、平衡香气的作用,可使酒体产生纯正的香气和绵甜的口感。
2.6.5 酸类
酸类物质总含量随着轮次增加总体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陈高粱新产1 轮、2 轮次基酒酸类物质总含量低于新高粱相应轮次基酒,使得陈高粱新产基酒勾调利用率更高。乙酸是酸类物质的主要成分,乙酸和丙酸随着轮次增加呈减少趋势,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庚酸、辛酸等7 种酸在各轮次基酒处于2~5 倍的变化幅度,含量较低,其中庚酸、辛酸含量最低,庚酸在3 轮、7 轮次基酒中未检出,辛酸在陈高粱新产7 轮次基酒中只有0.14 mg/L。
品评结果见表4 所示,项目组组织3 位国家级白酒评委和3 位省级白酒评委对新高粱、陈高粱新产轮次基酒逐一进行综合评定,陈高粱新产基酒轮次特征比新高粱更加典型,香气更舒适。
表4 各轮次基酒感官品评情况
通过对新高粱、陈高粱发酵过程工艺参数、基酒产量、风味成分、感官质量等多个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新高粱、陈高粱主要成分差异不大,陈高粱糟醅在前期轮次堆积发酵时间较新高粱缩短了6~21 h,新高粱、陈高粱糖化堆各层次温度差异不明显,新高粱累计出酒率65.95%,陈高粱累计出酒率66.60 %。新高粱、陈高粱新产基酒共检测到了62种风味物质,醇类、醛类、酮类物质总含量随着轮次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酯类、酸类物质总含量随着轮次增加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经白酒评委综合评定得出:陈高粱新产基酒轮次特征比新高粱更加典型,香气更舒适。本研究对新高粱、陈高粱原料酿造过程的工艺参数和基酒品质进行了探究,下一步还需结合糟醅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酶系变化等进行深入研究,为高粱原料在酱香基酒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