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卞瑞鹤
巩义市城区鸟瞰图
巩义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和古都洛阳之间,南依嵩岳,北濒黄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诗圣杜甫的故乡,河洛文化的摇篮。
1991年,巩义撤县建市,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前列。巩义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其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的硬实力,国家园林城、全国文明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软实力,还有这座处于丘陵地带的城市呈现出来的别样风采和气韵。
仲夏的巩义,美在乡村和田野。连绵起伏的万寿山苍茫翠绿,日光下泛着白色光芒的塑料大棚里瓜果飘香,掩映在山林间的村落宛若世外桃源……
“近年来,巩义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盯‘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目标,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巩义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东辉说。
位于巩义市竹林镇长寿山入口处的风情古镇,是采访的第一站。
走过气势恢宏的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美味小吃街,这里汇聚了全国数十个省市的500多种特色小吃。巩义之旅,未享眼福,可先饱口福。除了特色美食,这里依次排列的400余间商铺,还分门别类地展陈了诸多乡村文旅项目,如民俗、非遗、手工制作、民宿客栈等。
风情古镇于2017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正式开业迎宾。目前,单日17.9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仍让竹林人津津乐道。风情古镇的一日走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后评价竹林“抓啥啥红、干啥啥成”,时任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先后3次亲临视察,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视察后题词“产业转型、万民欢腾”。
对于竹林镇来说,风情古镇只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纵观竹林镇气势磅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美丽的传奇。
竹林镇位于巩义市东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山多、石厚、土薄、水缺”,自然资源匮乏,是远近皆知的穷山村。198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甘贫苦的竹林人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全国劳动模范、镇党委书记赵明恩的带领下,开展了七天七夜的大讨论,确立了“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发展思路,旧貌换新颜。
1994年,竹林撤村建镇,后又经5次行政区划,先后被授予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行列,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2006年起,竹林镇大力弘扬“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的十八字“竹林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镇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转型带动实施乡村振兴,努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竹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之路。
巩义北临黄河,西临伊洛河,农业生产总体规模排在郑州前列。近年来,巩义市在坚持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在南部山区和北部邙岭地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哈密瓜脆甜爽口,圣女果味美多汁,小吊瓜皮薄瓤红……炎炎夏日,走进位于竹林镇东街社区的果蔬大棚,品味一下这里的果蔬盛宴,真是妙不可言。
东街社区大棚产业的发展,要从2021年12月8日说起。那一天,巩义市竹林镇党委在东街居委会观摩并召开集体经济发展会议,赵明恩现场号召各社区要积极行动,发展高效农业。
2022年1月,东街社区率先行动,引来了20多年一直从事农业,擅长种植草莓、西瓜等优质水果的专业技术人才葛崇兴。有了农业专家的入驻,东街社区农业发展如虎添翼,一年多时间便呈现出勃勃生机。
说起花椒,大家都知道它是厨房必备食材,香麻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在巩义市涉村镇西沟村,花椒作为一道特色美食令人垂涎。
涉村镇山高沟深,前些年村民居住的都是窑洞。“窑洞湿气重,花椒有除湿的功效,所以附近的村民都有种花椒的传统,房前屋后,荒坡野岭,花椒树随处可见。”村党支部书记王西争介绍说,“以前,我们也是把花椒当成调味品,炒菜时扔锅里几颗,一家人一年用不了多少。”
有一次,王西争的妻子在烙饼时随手抓了一把青花椒撒了进去,没想到烙出来的饼客人赞不绝口。王西争突发奇想,得空就琢磨:“花椒能不能做成菜?”一来二去,他竟然摸索出了一门嫩花椒烹制技术。于是,在西沟村农家乐,便多了几道特色菜——馍夹花椒、炒花椒、花椒炒肉、花椒炒虾、花椒炒鸡蛋。风味独特的花椒菜,让尝过的客人“简直停不下筷子”,时间长了,便成了招牌,“来人必点花椒菜”。
风景如画的大南沟村
果蔬大棚里种植的精品吊瓜
林子大了招引鸟,名声大了招投资。河南一品农业有限公司慕名而来,在西沟村建起了工厂,专门生产作为食材的嫩花椒。在产业的带动下,周边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花椒。2018年,涉村镇启动建设万亩花椒基地项目,目前全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8000多亩,其中西沟村占十分之一多。从此,西沟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把小花椒打造成了大产业,不仅群众实现了致富增收,西沟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张东辉介绍,近年来,巩义市持续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提升美丽乡村、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绿色农产品采摘基地的标准档次,吸引郑洛都市圈主城区2000万人来巩义旅游,让城市人在农村找到一个静下来、留下来的地方,通过旅游消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走进巩义市涉村镇大南沟村,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大南沟村南依嵩山余脉,罗川河自东向西从村前流过,村民依山而居,田地梯状分布。这是一个充满乡愁的村庄,房屋古朴,街道逶迤,果木葱茏,瓜果飘香。跟着村党支部书记李向林的脚步,眼前的大南沟村渐渐呈现出别样风貌。典雅高端的民宿,规模庞大的蔬菜大棚,丰富时尚的娱乐项目……现代化气息十足。
风情古镇小吃街人流如织
费窑村悬挂在墙上的流年记忆
李向林介绍,两年前,为了带领村子走上发展快车道,他召集几位乡贤返乡创业,在村里成立了农业公司,流转零散土地,盘活闲置资源,围绕吃、住、游、购、娱做文章,打造了“隐庐山居”“隐庐大食堂”“隐庐酒坊”等多个“隐庐”产业。
如今的大南沟村,风景怡人,宜居宜业。民宿接待的大都是城里人,节假日供不应求;大棚里种植的彩虹西瓜99元一个,虽价格不菲,但“名瓜”有主;拓展训练基地内容丰富,客户络绎不绝。
明月村,听其名,美!里山明月,思其意,美!里山明月是明月村和企业联手打造的高端民宿,房间的名字同样富有诗意,分别叫紫野暮鸟、纤白清霄、立花栌染、烟雨流水……
明月村位于巩义市米河镇东南的浮戏山深处,全域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是米河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行政村。
20世纪90年代,明月村定下铁规——不准养羊、不准伐树,一门心思涵养生态。
2012年,明月村紧紧抓住扶贫搬迁的政策机遇,投资4000万元购置镇区23亩土地,历时3年建成现代化高档新型农村社区——明月新村。
2016年9月9日,看中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河南民安置地集团与明月村合作建设里山明月旅游度假区项目,预计投资30亿元。
项目进驻后,明月村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紧紧依托项目建设,盘活闲置资源,将废旧老宅子建成特色民宿,村企联手共建,开发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通过项目合作,昔日贫穷的明月村实现了华丽蝶变,集体经济由一穷二白到年入百万,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特色村。
巩义历史人文悠远厚重。
费窑村位于巩义市芝田镇,东有喂庄遗址,坞罗河穿村而过,远眺凤凰山、白云山十里青葱。历史上因“七帝八陵”修建,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宋砖烧制基地,因费家的烧窑最为出名,因而得名费窑。
走进费窑村,目之所及让人心生遐思。只见流水潺潺,亭台俏立,花草飘香,荷叶满池……费窑村不仅景色美,随处点缀在街道的孝道文化、人文景观、流年片段,也都引人入胜。
文脉绵延,民风传承。一项项荣誉,印证着费窑村砥砺奋进的发展足迹。村党支部书记马利民介绍,费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自主设计、自主施工”,以“干净、整洁、朴素、精致”为原则,高标准打造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
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丹青人。
室外热浪逼人,室内笔墨飘香。在鲁庄镇南村文化活动中心,三四十位来自本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村民,正手持画笔,屏气凝神,精心勾勒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南村位于鲁庄镇南2公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史书记载,周朝时曾在南村置郡,称古南郡,明代大书法家王铎、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都曾游经南村,并为南村留下墨宝。
里山明月高端民宿清新雅致
南村农民画家在精心作画
南村自古文化气息浓厚,一些爱好艺术的有志之士,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绘画、剪纸、根雕等技艺,自学成才。久而久之,以点带面,南村及附近村民纷纷在劳作之余学习传统文化艺术,从此走上了一条依靠文化艺术致富的路。
近年来,南村在镇政府的重资支持下,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把发展绘画产业作为村里的支柱项目,实施“文化强村、绘画富村”战略,大力开辟南村绘画产业阵地。村党支部书记李二现介绍,在农民艺术家王宏建老师的大力指导下,培养了200余名既会田间耕种又会操笔绘画的农民画师,成立了南村农民艺术家协会,组成了一支“善于学习、画技精湛”的牡丹绘画团队。近年来,村里连年组织参加省内书画艺术交流会,并鼓励大家通过网络与外地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年收入几万元的不在少数,多的年收入10多万元。
鲁庄镇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国栋介绍,通过绘画,农民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丰富了文化生活,展现了精神风貌,形成了文明乡风。如今,“既做新农民,又当名画家”“画好一幅画,胜种十亩田”的生活理念已在南村广为流传。
7天时间完成选址,9天后第一批安置房开始建设,一个月后第二批安置房开始建设……去年的“7·20”特大暴雨,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那场百年不遇的洪灾,让北山口镇水地河村,一个属于丘陵浅山区的小山村遭受重创,山体滑坡,道路石堰坍塌,农田房屋毁损,水电网中断。灾情过后,顽强勇敢的水地河村民放下悲伤,迅速开始了家园重建。不到一年,一栋栋二层小楼拔地而起。
与坐落在山窝窝里的旧村相比,新建的水地河村,环境更宜居、更秀美,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更齐全,村外青山叠翠,村内花草飘香,处处生机盎然。走出家门,一条蜿蜒平坦的柏油路如同美丽的丝飘带,绕村而过。马路对侧,是一个10亩大小的菜园,菜园被精心隔成数十小畦,由党员和群众共同管理,平整精致,上面果蔬长势喜人。菜园那头,“欢迎群众回家”6个红色大字,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熠熠闪光,让人备感温馨。据了解,迁建项目建设前,村里广泛动员召集农户开会讨论,实现了群众对房屋户型、工程预算、建设质量“三满意”。在项目建设中,安排专人紧盯进度,对疑难杂症随时召开推进会,实现日报日结,确保高质高效。
水地河村只是巩义市灾后乡村重建的一个缩影。
巩义是河南“7·20”特大暴雨受灾最为严重的8个灾区之一。面对困难和挑战,巩义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昂扬斗志迅速投入灾后恢复重建。经过11个月的努力,通过修缮加固、原址重建、货币补助、现房安置等方式安置群众7336户,新建25个新村安置群众1601户,新建24个社区安置群众6735户。
张东辉介绍,除了在基础建设和安置补偿上投入真金白银,在选址过程中,巩义市注重把灾后重建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坚持把安置点选在交通设施便利、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镇区、园区、市区”周边,不仅解决了受灾群众就业、就医、购物、孩子上学等问题,还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真正实现了群众住得安心、过得放心、生活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