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晨曦
(南京市文化馆,江苏南京 210000)
“十四五”期初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发布了相关政策建议,要求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作为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点。伴随着政策的推动,各个地方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建设和打造开始稳步推进。例如,一些知名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因其原有的建筑本身就具备公共文化艺术的特点,成了城市重要的发展景点,如青岛五四广场处一个类似火炬的建筑,名为“五月的风”,它代表着的是上一代年轻人的奋斗故事,是活力的象征;还有北京的侨福芳草地,是一个充满了文化艺术气息的大商场,里面有用红色钢索吊起来的吊桥,商场玻璃上还画有很多个性化的艺术性作品。除此之外,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也在加大投入建设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在原有建筑上或赋以一些艺术作品,或是一些艺术的图案符号等,也会结合该城市历史文化,让这些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一种可以放松身心、舒展压力的空间。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主题也呈现多样化,例如武汉的5号车间的主题是文化艺术,是一个集多个艺术工作室和万册免费图书为一体的艺术空间;也有艺术空间以休闲娱乐为主题,如广州的K11艺术购物中心等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各种城市化问题的背景下,例如城市人口密集,人和土地稀缺,城市公共空间的出现已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一个城市带来的价值也是巨大的。首先经济价值层面上,一大批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升级,拉动了餐饮、酒店、交通等相关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城市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水平;其次社会价值层面上,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建立,为城市的形象树立贡献了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空间建构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有益于美好城市公共生活的营建,提升了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同时能够提升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消费体验,增强了居民幸福感,例如位于南京长乐路上的文采书屋,是一座为纪念民国教育家陶文采而建的小洋房,黛砖红瓦、老虎天窗、立式烟囱等等独特的建筑外观使市民能够在繁华的闹市区也能体会一番秦淮风雅。因此无论是考虑经济价值还是社会价值,发展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对城市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其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很多城市一直注重城市形象的建设,对一些公共文化艺术空间也早有建设。早期这些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典型代表,往往是一些开放图书馆以及24小时城市书房、24小时自习室等。以北京为例,有角楼图书馆、砖读空间、天空图书馆等形式,一些衍生产业也随之产生,书店、图书馆与咖啡馆、简餐馆融合一体化发展,在购书服务基础上融合其他服务,“书店+”的商业模式在北京逐步展开。除了城市,乡村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建设也在不断推进,诞生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为我们总结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建设和发展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位于北京朝阳市的侨福芳草地,是一个将艺术融入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个与管理者的超前思想密切相关。侨福芳草地将收藏的艺术品放在建筑的不同区域,让无论是来访的顾客还是游客都能感觉是参观了一次艺术馆。同时,秉承着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建筑初心,侨福芳草地每年还会邀请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出席活动,不断塑造其文化内涵形象。侨福芳草地在建筑设计方面,在林立的大楼之间大胆地采用了吊桥的设计,使得本身没有什么艺术气息的建筑瞬间具有美感,同时还在吊桥的两边以及上方放置部分画像及雕塑,让每个走过吊桥的游客都能不知不觉沉浸在艺术海洋里。同时侨福芳草地的空间布局上也颇具特色,在商场的大门入口大厅摆放了很多艺术品雕塑,让游客有一种走入商场就走进了展厅的感觉。
与侨福芳草地不同的上海MoCA亭台,却是一个很简单的艺术空间,仅仅40平的大小,位于上海南京西路人民公园,上海当代艺术馆背面。其原本的功能是作为商铺,做一些艺术品的周边供游客购买,后来改造成了免费的公共艺术空间,作为一个平台来向年轻艺术家征集作品,并对一些艺术作品征集反馈意见。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游客有什么创意和想法都可进行投稿,因此在MoCA亭台可以看到一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文化艺术作品,例如一些公共艺术、园林设计和漫画等,作品类型包容性很大,甚至能够符合部分具有小众审美观的游客需求。在快节奏、拥挤的大都市中,这么一块公共艺术空间,路人可以随时进入随时离开,为很多忙碌的人提供了片刻的休闲娱乐场所,带来了免费的体验和心灵上的放松。
上文提到的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如果是“都市之光”,那么秦皇岛的阿那亚孤独图书馆便为那些想逃离都市、寻找心灵治愈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处。阿那亚孤独图书馆位于河北省靠近北京和天津的一处海边,没有车道到达,只能走行几百米才能前往,给人与世隔绝的感觉。其构造采用最简单的混凝土和木头,没有过多没必要的点缀,没有华丽的装饰,贴近原生态、贴近自然,给人一种自然美。名字虽然称为图书馆,其实只是采用了图书馆的层次构造,里面并没有书籍,甚至不通电,因此既没有电灯也没有空调,没有无线网,更没有现代科技设备。游客坐里面,可以很清晰地听到海浪的声音、海鸥的叫声,看到蔚蓝的海水,独处其中,感受安静的世界,体会宁静的内心,享受慢生活,催人思考、自省、专注于自我。上述特点使得这种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特别适合那种一直处于忙碌奔波、心气容易焦躁的游客前往。
四川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乡村社区服务中心“竹里”,得名于陆游《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作为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重要桥梁,“竹里”也不例外。“竹里”的建筑设计运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技术“竹编”思想,结合了模数化控制与传统纹理设计,使得“竹里”建筑的曲线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竹里”的建设,不仅形象上给道明镇添了光彩,同时也给予了村民一种精神上的向往,给乡村的公共空间灌注了活力与生机,它非常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乡村美学,乡村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应该是怎么样的。
第一,目的不同。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城市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侧重点首先是在建筑的设计上的美感,其次会结合一些较新、吸引人的艺术作品给人一种全方位的艺术体验,其目的在于给人以美的熏陶。而城市外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更多的是想表现一直简约自然美,它们更多的是结合传统文化艺术和乡土特色来设计空间,其目的在于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放松人的内心。
第二,侧重点不同。城市的土地相对稀缺,文化消费群体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文化艺术作品的选取比较难统一,因此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而言,侧重点在于空间的规划以及艺术品选取的合理性问题。对于城市外公共艺术空间而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口的流失,传统的乡土文化难以传承、传统特色难以保持,因此如何将传统乡村文化艺术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保留必要的乡村文化记忆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我国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加快建设,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下面从城乡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一,价值冲突问题。城市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建设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城市形象和整体综合水平的提升有着正向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但是由于公共艺术空间的公共物品属性,社会价值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即难以补偿其所占用的土地成本,因此产生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问题。因此在北京、上海等部分文化需求旺盛、文化消费市场大的地区,部分社会价值转化为经济收入的量超过土地成本等成本投入,此类艺术空间的提供主体可以是企业,但是在大多数地区,社会价值无法转化覆盖经济成本,必然产生价值冲突问题,政府的持续投入成为必然。但政府投入又会产生下一个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
第二,资源利用问题。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政府对于公共艺术空间的投入,往往表现为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不准确、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判断不敏感等具体原因,使得公共艺术空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一些城市的文化艺术公园为例,建设观念不明晰,文化艺术主题模糊,前期准备工作不足,缺少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梳理和探索,空间布局不够细致,甚至后期运营策划方案不科学,最终导致游客体验感差,以及土地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因此城市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切实解决好资源的利用问题。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业物质文化的重要表征,是农民精神文化的重要表达,乡村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构建在于凝练特色与推动文化交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科技的不断发展,如早期的晒场、戏台、祠堂等乡村的公共空间在不断地减少,这些公共空间的减少间接导致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变少,在打造乡村公共文化艺术空间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村民的意愿,吸引村民参与,增进农村居民交流和本土乡村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问题。同时随着城乡交流程度的加深,乡村文化开始逐步被外来文化侵袭,变得越来越没有特色,没有特色便无法吸引人,便形不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因此乡村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建设要首先能够体现特色,要能够结合各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对乡村公共文化艺术空间设计与维护,打破乡村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单一、匀质的状态,营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风情。
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发展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好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对于城市、乡村居民的价值导向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如果构建得当,会带动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反之若开发不当,导致资源浪费,甚至产生社会价值误导,得不偿失。那么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做好空间使用规划是让每一份被用作文化艺术发展的土地,能够尽可能地实现最大社会价值。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方面要借助于市场的力量,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艺术空间运营机构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文化运营机构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用市场力量推动效率提升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发挥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等机构在文化艺术管理、创作中的作用,政府部门要扎实做好文化调查及文化发展规划工作,针对部分难以市场化的文化艺术空间,要切实落实好前期建设和后期项目策划运营,积极吸引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创作与运营,利用公共的资源办好公共的艺术空间,让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切切实实落地好运行好。
有底蕴的公共文化艺术作品是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存在的基础。部分公共文化公园、艺术展馆的艺术造型拙劣、缺乏美感,互动性趣味不足,形势单一,文化内涵严重不足,甚至与时代文化脱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狠抓审查工作,不能让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或者有着恶劣影响的作品走入大众,同时创新机制,要让群众与艺术家参与进来,一同筛选作品,做到切实将“公共”二字落实到地。
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有序运行需要群众基础,但是消费者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要在学历教育、社会教育中不断普及文化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提升居民的基本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应当创新激励机制,推动项目策划运作团队,进行公众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公众提供接触和认识所在地公共文化艺术的机会。第三,在文化消费中不断培养消费者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外在形象在吸引人流中的作用,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特征和层次,设计好文化表达的层次,使得不同文化素养层级的消费者都能够找到某种共鸣,利用文化内涵留住人、增加回头客,形成良性正向反馈。
文化科技融合,以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文化艺术空间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构建文化活动的互联体系以及引领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化发展是推进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更新和转型的路径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发展成熟,虚实结合、沉浸式体验不断发展,成为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创新和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未来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发展的方向和大趋势。因此,要充分推动科技与文化相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用技术手段展现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在形象展示、内涵表达、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新特征,将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发展再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是地点要新,要能够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居民聚居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根据实地情况选择合适地点,破除以往以社区或公共文化场馆为载体的传统建设模式,突破人群圈层与行业壁垒,融合各类资源,扩大受众覆盖面,增强空间可及性。第二是主体参与要多元,政府、企业、协会、个人等多方参与建设、参与运营,大力推广落实能够准确表达城市文脉,反映城市魅力与特色的公共艺术。第三是创意要新,要根据“小而美”的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求,打造极具个性特色的艺术空间,体现出符合新时代居民需求的特色文化特征。
“十四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家层面提出要构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战略,各地也逐渐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作为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的抓手,同时在以AR、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不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相信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发展在不久的未来一定能够不断展现新形象,发展不断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