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卉 刘丰宁
(伊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伊宁835000)
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中的一部分,承担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对师范类大学生,则更是要求引导其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争做“四有”好老师。可见,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端正师范生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未来复杂的就业形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旨在探究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影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以伊犁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22年3 月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共计500 份,收回有效问卷495 份,回收率为99.00%。有效问卷中,师范类372份,非师范类123份。师范类一年级学生200人,二年级学生48 人,三年级学生71 人,四年级学生53 人,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19.4%,女生占总人数的80.6%。家庭所在地处于中等城市(常住人口50-100 万的城市)的学生人数为57 人,县城(县级市)104人,村镇199人。
本文依照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1)当代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如何?
(2)不同身份背景的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否存在差异?
(3)哪些因素导致这些差异?
本研究调查问卷改编自张宏[2](2015)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研究中的调查问卷,结合师范类大学生的特点对问卷进行部分修改,使语言表述更加贴近师范类大学生。问卷共设35 个题目,10个维度,分别是:物质回报(1、11、21、29)、社会贡献(2、12、22)、保障稳定(3、13、23)、人际关系(4、14、24、30)、尊重自豪(5、15、25、31)、独立自由(6、16、26、32)、兴趣性格(7、17、27、33)、创新发展(8、18、28、34)、安全舒适(9、19、35)、道德规范(10、20)。该问卷采用Likert 五度量表设计,从非常不重要(1分)到非常重要(5 分),各因子的平均分值越高,则代表被试对该因子的重视程度越高。
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表1),问卷的克隆巴赫α 系数(Cronbach’s α)为0.960,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1 问卷效度检验
根据表中结果,此次调查问卷的KMO 值为0.853,大于0.7,很适合做因子分析,p 值为0.000 小于0.5,表明调查数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该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符合统计学相关要求,导入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从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上的得分结果来看,在10 个与未来择业有关的因素中,他们对职业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依次是:道德规范、保障稳定、社会贡献、兴趣性格、独立自由、物质回报、创新发展、人际关系、安全舒适、尊重自豪(表2)。总体来看,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平均值均大于4.0,职业价值观整体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最受师范生青睐的前三个因素之间的平均值仅相差0.03左右,说明师范生整体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加重视个人修养和社会精神,将高尚师德作为今后从教的行为准则。
表2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基本状况(N=372)
通过对比分析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能更深入把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笔者将非师范生与师范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导入spss22.0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师范生在择业时主要关注道德规范、保障稳定、社会贡献和兴趣性格四个方面;而非师范生在择业时主要关注道德规范、保障稳定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并且除师范生重点关注的四个方面外,非师范生在剩下的六个方面的关注程度比师范生要高,说明师范生较非师范生更加注重兴趣性格的培养和发展,而非师范生更加注重物质条件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可见,师范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之后比非师范生更加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即学生通过培养兴趣来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而非师范生由于未系统学习与教育相关的知识,因此更加注重物质方面。
表3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差异(平均值±标准差)
女生在择业时对各个因素的关注程度均高于男生(表4)。师范类男生和女生职业价值观各因素得分最高的三个因子依次是道德规范保障稳定和社会贡献,但是男生把创新发展、安全舒适、尊重自豪排在最后三位,女生则把人际关系、尊重自豪、安全舒适放在最后三位。总的来说,男生和女生对各个因素的重视程度大体相同,但仍有差异。师范类男生在兴趣性格方面(t=-2.216,p=0.029 <0.05)的得分小于女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兴趣性格方面的培养。同时,男生在选择职业时相较于女生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而女生更加注重自我职业的发展和工作的稳定性。
表4 不同性别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差异(平均值±标准差)
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比较注重道德规范、社会贡献和保障稳定三个方面,大四年级的学生比较注重道德规范、保障稳定和物质回报三个方面(表5)。另外,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均不重视安全舒适和尊重自豪的需要,并且,大一年级的学生还不重视物质回报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大二年级的学生不注重兴趣性格、独立自主的需要;大三年级的学生不注重人际关系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大四年级的学生不注重创新发展和人际关系的需要。对各因子的年级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存在显著差异的因子是:保障稳定(F=3.014,P<0.05,大三>大一,大三>大二)、社会贡献(F=5.056,P=0.002,大一>大四,大三>大四)。由此可见,四个年级的学生均重视道德规范和保障稳定,但重视程度不同;大四年级的学生较重视物质回报。其它因子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
表5 不同年级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差异(平均值±标准差)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表6),总体来看,家庭所处不同地区的师范生的职业价值排列在前三位的是:道德规范、保障稳定和社会贡献。然而处在中等城市、县城和村镇的师范生最不注重创新发展、安全舒适和尊重自豪;对处在大城市的师范生排在最后三位的职业价值观分别是:安全舒适、兴趣性格和尊重自豪。利用方差分析去研究家庭所在地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性,可得出以下具有明显差异性的因子:兴趣性格(F=4.458,P<0.01,平均值对比结果:村镇>大城市;县城>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保障稳定(F=2.837,P<0.05,村镇>大城市;县城>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由此可见,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师范生较注重人际关系和创新发展;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范生较注重社会贡献和兴趣性格。
表6 不同家庭所在地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差异(平均值±标准差)
通过研究结果分析可知,目前高等院校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高度的一致性。其具体表现为师范生都比较看重道德规范、保障稳定、社会贡献和兴趣性格四个职业价值观因素,不太注重尊重自豪、安全舒适这两个方面,并且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家庭背景的师范生对职业价值观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社会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
在所有职业价值观因素中,师范生最重视的是道德规范,平均得分4.704,说明师范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也认识到师德师风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程度,这可能与全社会宣传“尊师重教”的大背景有关。2018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3]指出要“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可见,师范生已明晰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是基本指标。
在重视程度上排名第二、第三和第四的职业价值观因素分别是保障稳定、社会贡献和兴趣性格,表明师范生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注重社会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体现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新时代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要求的双重作用: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更加注重工资水平、待遇福利等基本物质需要,而在新时代则要求青年一辈要志存高远,注重品德修养的同时更要发展个性。当代师范生更愿意去表达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依据自己的兴趣性格选择自己喜欢和对社会有益的工作,而不是盲目选择工资报酬高的工作。
通过分析最不受师范生重视的三个因素可以发现:师范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外围环境因素的重视相对较低,例如实习公司或者学校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工作带来的荣誉感。他们更加关注自我提升,却较少考虑外围环境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和名誉带来的自豪感,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追求教师职业本身带来的幸福感。
1.社会环境
根据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心理发展是个体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5]。由此可见,环境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环境、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且更加具有包容性。因此处在开放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的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当代大学生在众多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下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眼光。他们会更加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而不仅以某一个价值观为导向,这更加说明社会环境具有导向作用。
2.学校教育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作为师范类大学,则更是要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宗旨,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调查可发现,当代师范生在择业时比较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贡献这两个因素,说明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并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当前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持续为学生就业赋能增效。
3.家庭经济状况
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价值判断。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处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师范生较注重人际关系和兴趣发展,而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范生较注重社会贡献和保障稳定。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5]。处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且家庭月收入较高的学生的物质需要已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发展兴趣性格的自我实现需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更多关注物质生活方面,他们需要一份高薪的工作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加注重保障稳定带给他们的一种安全感。
4.个人因素
除上述三个影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外部因素外,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性别两个方面。年龄方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因此高年龄段的学生心智要比低年龄段的学生成熟一些,并且考虑问题会更加客观。大四年级的学生在经历过短暂的社会实习之后,把物质回报作为自己选择工作时的首要条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阅历的丰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明白物质条件对他们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而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对就业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时会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性别方面,在未来职业的选择上,男生更倾向于逻辑性强的工作,女生则倾向于研究和分析类的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师范类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道德规范、保障稳定、社会贡献和兴趣性格四个因素,且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受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身心四个因素的影响,并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导致不同背景的师范生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未来,建议各师范类院校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打造职业核心价值体系,完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引导师范生树立科学系统的职业价值观念,帮助师范生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