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显红,景 芳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西宁 810016)
生态畜牧是为了调节草地与牲畜之间的平衡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而提出的一种长期科学的放牧方式。为了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优,要求发展生态畜牧业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合理分配又要因地制宜,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体系。祁连县强化政府支持,克服短板,对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祁连县政府采取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组建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65家(其中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2家),使229户774人牧民群众自愿入股到合作社,并以牲畜折价入股、草场、土地计价流转等形式整合草场39.82万亩,整合牲畜50491只(头),实现了全县纯牧业村全覆盖。全县共成立了7个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这7个合作社中吸纳了牧户360户1413人,达到了规模经营,大批生产的目的,综合运用“封、围、育、种、管”等措施,分类治理退化草原。择优遴选了9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造,2019年全年总收入达到1847万元,分红857.58万元。全年繁活各类牲畜63.92万头只,出售51.1万头只,繁活率、商品率达到85.2%、61.5%。同时,改变传统合作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基地、牧户几方合作的全新经营模式,形成了7家龙头企业。然而,祁连县目前的生产经营和其他县城相比仍是大同小异,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生产规模仍受到局限。肉、奶产品的深加工率仍然很低,大多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的层面。
2.1.1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 祁连县有大量可供放牧的草场,但依然存在草场退化严重和草场利用不充分的矛盾现象。按照肖钦恒科学测算的结果,每2亩草地一头牛的标准来计算,祁连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可以放牧199100(只)头牲畜,而实际只有50491(只)头牲畜,还有大量草场没有发挥其效用,而放牧中的草场却存在过度放牧的现象,草场浪费与过度放牧并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1.2 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在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很多地区摸索前进。有些企业意识到出售畜产品本身不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转而进入畜产品深加工领域。经过不断摸索,深加工行业有了一定进步,但大多数企业深加工行业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产业链条普遍较短,畜产品加工工艺简单,生产规模减小,导致加工产业附加效益不高。有些企业在附加效益较高的深加工产品方面已经有所发展,但产量低、规模不大、产业链不长,无法大规模供货,导致良好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减慢了经济发展速度。
2.1.3 生产经营分散 在分散经营下,农牧户规模小,难以形成稳定、独立的销售渠道,单个农牧户不能长期稳定供货,且农牧户自身科技素质没有能力进行科学养殖,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从事畜牧业的大多数为不具有带动力和影响作用的小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致力于发展自身的经济效益,难以带动小企业。
2.1.4 缺乏针对牧民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生态畜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牧民对其仍然处于只是缺乏、概念模糊的状态,为了让牧民对这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具体生产环节和生产过程有清晰的了解,针对不同层次的牧民举办了专门的生产培训班,但牧区面积大、牧民居住分散,培训班覆盖面积有限,距离每户有一名专业人才的培训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这限制了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发展。
2.2.1 自然资源利用缺少相应的规划与方案 达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要针对各方面指定科学可行的规划与方案。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则需要操场资源利用方案、人员利用方案、生态保护方案等可能涉及到草场生态平衡的方案,而在祁连县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方案,导致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放牧管理制度粗放,草原植被有自身的生长周期,不区分时期的高强度放牧对其生命力造成不可挽救的伤害。毫无规律的无计划的放牧导致操场退化沙化,牲畜长年累月的采食牧草,大量减少了结实期的成活率,使牧草失去成熟机会,难以进行更替。
2.2.2 技术落后 祁连县深加工企业少,畜禽养殖产品靠祁连县及省内自销,在这种小范围的市场需求下,销售的主要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这种销售方式不能打开县外乃至省外的市场。由此可见,祁连县作为一个农牧县,在畜产品深加工工业上并未真正开始发展,深加工技术落后,鼓励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也没有到位。虽然每年牲畜的数量在不断扩大,收入也在逐年提升,大多数企业收完牲畜后只会用传统的宰杀和风干处理等方法完成对畜产品粗加工。
2.2.3 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不健全 祁连县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体系,产业化程度低。一是各个企业只在县域范围内从事着初级产品的交易,没有形成长而完整的产业链条,将供、产、销三部分完全分开;二是这种小型的买卖活动体系不健全、不规范,靠自己微薄的力量,不能长久的发展成一个产业;三是没有形成品牌意识,忽略了品牌宣传的影响力,将整个县域范围内的畜产品企业视为完全独立的个体。
2.2.4 缺乏人才,带动能力不够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进行参与,缺乏经验与知识做指导,无法形成带动效应。现有的各个合作社经营规模小、服务面小、服务功能弱,大多数合作社以提供信息、培训或牲畜销售渠道为主要内容,能够切实为牧民提供运输、深加工、销售的合作社屈指可数。缺乏懂专业合作社知识的专业人才,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念、市场知识的牵头人,养殖户更倾向于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养殖,而在这过程中缺乏科学知识做指导,信息闭塞,经验技术落后。
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畜牧业持续稳步发展,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对草场进行科学规划与利用,要精确到不同生态类型的草场,遵循草场生长的规律,按照类别进行科学划分,将不同的草场以牧草生长期进行利用,安排最佳的时间段进行牲畜采食。在不同的草场中科学的制定放牧时间、放牧数量,精确到放牧面积与放牧周期都有明确的安排,在不破坏草场面积的前提下,全方位的做到最大化开发。同时将草场按区域进行全面开发区、半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的区分,其中全面开发区以推动生态畜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目的而发展。半开发区域为聚居地与放牧地的交叉区域,着重发展畜牧产品。全面禁止开发区域严禁放牧、开发利用草场资源,以免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在特定区域内按照季节特征进行放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既将草场资源做到了效用最大化,又达成了放牧的目的。
应用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综上所述,要从政府出发,大力提倡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畜产品深加工,以增加附加值,提高畜牧产品的竞争力,鼓励相关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一是要从全局出发,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学习相关技术,确定好自己的战略布局和目标,将自己的战略版图规划到县外省外。二是要在国家扶持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下,结合市场的需求,除了初级产品之外,研发更多的新产品,不只是牛肉干、酸奶等市面上随处可见的畜产品,现在的市场更需要的是寻找高端的消费群体,针对这个团体,形成具有祁连特色的健康、绿色、高级的畜产品。三是要从省外或国外引进现金的畜产品加工技术,将乳、肉、蛋、毛、皮加工处理,提高其利用价值。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实现增收的关键方法之一是延伸产业链。畜产品实现增值需要通过加工环节来达到目的,只进行活畜的买卖,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风险大,通过向加工的转变,才能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做大畜牧业产品售卖的规模。祁连县可以通过现有的肉制品厂为基础,逐渐培育龙头企业,进行畜产品的深加工,通过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还要依赖龙头企业的力量,为了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一是在发展中给龙头企业提供一定的贷款支持,帮助其将供产销三个阶段结合起来,及时做到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提升其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二是要针对畜产品交易出台一系列的规范的文件,规定交易流程和体系,形成特定的模式。三是要借助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个渠道,先将“祁连品牌”根植到每个人的意识中,青海低碳、无污染、绿色的名声慢慢浸入每个人脑中,纯天然的农牧业发展模式被更多人熟知,祁连牛羊肉也成为绿色食品标志。通过这种方式打开知名度,通过信息化把祁连县的畜产品推广到全球去,让更多人知道来自青藏高原,无污染、健康、安全的纯放牧的祁连产品,将攻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变为可能。
生态畜牧业是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让牧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省州级农牧业特色产业科研平台,吸纳专业人才,针对祁连县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特点,对农牧民进行科技知识和生态理念的培训,使广大农牧民群众了解、掌握有机畜牧业的相关知识及操作规程,提高标准化养殖技术水平,让其充分认识生态畜牧业是对传统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减少草场的承载量,缓解畜草矛盾,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为了留住人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满足人才的需求,而这需要从政策措施、制度法规、环境等多方面努力,才能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