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强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我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而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就在于乡村的振兴。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村农业发展明确指出在新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落实。这也就表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渊源和分析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采取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乡村发展新路径,为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提供理论帮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发展体现着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党理念,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共产主义者关于如何建设乡村的继承与发展。百年党的建设过程中,历届党的领导人都很重视乡村的建设,自建国以来的农村合作社、小康村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农业农村的发展在历代朝代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浓厚的文化积淀。
乡村的发展需要城镇的带动,而城镇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农业经济的帮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乡村和城镇的融合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阐述。他们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探究乡村与城镇的融合发展的辩证关系,自从人类出现并且形成较小规模的社会时,部落就是集体聚居的原始乡村,随着人们使用铁制工具等相对先进的生活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样也就导致原始乡村向城镇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只有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异化和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和乡村的发展最终会形成统一整体的社会结构,新的城乡社会结构就会“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从而避免两者的偏颇”。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乡村和城镇发展最终也要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十月革命的俄国,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帮扶,列宁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而城市和乡村在社会、经济和生活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符合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系模式也是必然产生的,而只有让乡村的村民进入城市中生活和参加城乡建设,这样农业人口才会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进而推进城乡的融合发展。列宁指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的接近才创造了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总之,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的发展视角指出乡村建设的产生,再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还是列宁从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城镇工业和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互动结合,推动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发展的理论阐释,都为我们当下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确解决城乡发展国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党百年来,党的各届领导人都注重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强调农业经济和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土地革命的手段才能解放被压迫的农民,农业生产力才能得到恢复和发展,才能推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为革命提供坚强后备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农业合作化发展的制度方针,通过党的政策指导农村农业的发展依靠现代化的机械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历史表明这个时期对农业农村的探索对与恢复农村经济和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经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依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只有在确保农村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才会有稳定的社会局面。邓小平指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要实行农村改革,具体来讲就是搞责任制”,农村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农民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特别是邓小平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战略,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推进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农业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法。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的理论为我国的乡村发展开辟新的局面提供了新的思路。20世纪末国际国内局势多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了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继续坚持改开开放的正确方针来解决现实问题,其中农村的改革在国家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根本独立”,农村农业农民的稳定发展是保证国家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他认为农村农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关于农村如何发展胡锦涛提出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运用市场化的经济模式,这是对农村建设的新的发展措施。在解决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构想对于进一步推进乡村发展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通过精准扶贫的国家政策加大了对贫困的政策扶持,2020年国家绝对贫困人口和地区全部脱帽,如今的乡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随着精准脱贫任务的完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实施,从根本上看能够使三农问题得以全面解决,其是城乡一体化得以推进的主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和思想上的指导。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农村农业的发展在国家整体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历朝历代阶级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早在先秦时期,关于农业发展的文章就已经出现了,例如《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等文章中就关注了农业发展的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在战国时期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李悝提出的农伤则国贫,要尽地之教的思想。他认为农业作为国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国家只有在实现农业生产强盛的前提下国家才能富强。秦朝时的商鞅非常支持家庭小农生产,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韩非提出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也是突出农业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汉代初期,汉景帝等统治者采取的重农、轻徭薄赋的国家政策,农本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在贾谊的《论积粟疏》和王符《潜夫论·务本》中都体现着重是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王符提出的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的思想,只有人民安乐国家才能兴旺和稳定的发展。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高的发展,虽然这个时期商品经济有力较高的发展,但是农业为本国家的思想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唐朝的农本思想体现在陆贽反对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他认为推行的均田制下的两税法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宋朝的王安石推行的变法颁布的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都是对农业生产的新政策。元朝所推行的农桑为急务,以及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但是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始终没有改变。总之,农业的发展在古代中国的历代朝代中都是受到统治阶级重视的,延续千年的农本思想也为如今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厚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
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2019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三年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乡村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复杂的新问题需要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体制不健全,乡村经济发展落后;二是城乡发展水平不平衡,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缺乏精英人才等问题。
我国的农业发展虽然有五千年历史,但农业的耕作方式仍然以小农经济和家庭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为主。虽然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但是我国整体的农业发展还有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投入到土地的资源要素不断增加,成本高收益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我国农业发展集约型和规模化水平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保障,因此很多的农民不愿外包,因此如今的农村耕地方式还以家庭为主的方式,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耕地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在逐年增加,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家庭不愿在耕地投入大量的资源,为了增加收入外出务工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直接的结果就是农村大量土地撂荒。第二,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于国外农产品。随着开放型市场的深化推进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由于国外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高的特点,进口的产品价格比国内具有优势,国内农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出口也就没有了绝对的优势。第三,我国农业土地生产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较大。我国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向农村扩张,随着城镇和工业土地用地逐渐增加农业耕地在减少。工业生产需要开采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农业所需要的水资源在减少,以及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源也不利于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农业提升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压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快的原因,城乡之间的社会交流加快导致很多的民众进入城市发展,农村逐渐出现“人口空心化”的现象,乡村发展水平与城市差距进一步扩大,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难度加大。首先,现在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有很多都年龄偏高,由于村两委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和思想观念不能及时更新,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这也不利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尤其是在换届选举时由于村民对党和政府的理论知识还有不足,选举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书记时村民只会认为候选人的日常工作好不好,而对于候选人并没有多少了解,这就阻碍了基层体制新老成员更替。其次,有些乡村的基层党组织思想涣散,没有真正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党员自我管控能力不足,只要不出现问题就是工作好的社会现象,不能切实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最后,如今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农村的监督委员会是乡村基层治理中的主要监督机构,但出现了监督意识淡薄和监督执行力不强的现象。乡村监督委员会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政府机构,往往一些委员怕得罪人就不敢真正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有些选举委员的知识化水平低导致监督委员会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样遇到村里重大事项需要监督时,由于成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就会降低监督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总之,如今的基层组织体系不完善、乡村基层监督体制不健全、民众参与基层积极性低等问题是当今阻碍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现实困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有知识水平高和能力突出的人才作保障。但农村的知识人才大量外流,剩余的村民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对于乡村建设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带来困难。建设乡村和提升乡村现代化水平培养一定的乡村人才是重要的一步,目前我国对于乡村人才培养构建体系并不能够支撑如今乡村人才需求。青年人才外流、固有的人才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乡村的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发展需要有知识和有能力的人才作保障,如今农村有文化的青年大多数都外出工作,留在村里的民众很多都是年龄偏高、知识化水平低的人,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传统的小农经济,特别是我国农村人口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的比重远远低于小学、初中接受教育比重的总和(如表1所示),这对于在乡村传播新科技和新技术和发展乡村特色农业都是巨大的挑战。
表1 2019年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人口表
新时代制定科学高效的对策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现代化至关重要,因此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就要明确乡村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路径。第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第二要发展特色农业为农村现代化提供经济支撑;第三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进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构建乡村基层治理做出重要而详细的报告,为新时期乡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目标导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促使乡村发展衔接国家现代化进程,进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今的农村社区形成了一种新的、人口多元、职业多样的复杂社会,因此完善乡村党组织建设,建设以党建为主体的乡村治理联动机制,更有利多元化的乡村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其一,基层党建过程中要重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推进党建思想化建设,做好基层党建的思想教育工作。党组织中的成员要切实提高思想水平,要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站位,主动与村民交流,提高村民的政治意识和责任义务意识,让村民积极的加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其二,加强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协商机制。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只有发挥乡村集体的力量才能打造新时代乡村共建、共享、共治的新格局,基层党组织虽然拥有领导乡村发展的核心作用,但也应该加强与村民的联系听取村民的意见,鼓励乡村社会组织、村民委员会代表参与乡村治理制定政策过程中,运用民主协商的政策化解村中的矛盾进而巩固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更好地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联动机制发挥实际效能。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重要的经济基础,发展特色农业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农业的发展应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发挥地方优势深入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首先,培育地方主体特色农业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要从以往的个体户、分散化向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才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其次,要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创建产品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市场的标准进行打造,对于农村农业的产品生产者来说要不断强化品牌意识,用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通过现代媒介对农业产品进行传播,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通过品牌的构建这样会有更多的消费者青睐自己的产品,这样就会在提升品牌美誉度的前提下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最后,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特色农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温饱到现在吃得好、吃的健康的方式转变。因此,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对于特色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要建立必要的监管部门,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因此建设高素质、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乡村人才队伍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向前发展的基础。然而,当今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大量有能力、有知识的乡村青年流入城市,客观上影响了乡村的建设步伐,新时期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至关重要。首先,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突出政治标准和严把政治关,切实加强党对人才队伍的领导,这是选拔乡村人才队伍的首要任务,每个参与的人才都要强化政治意识和组织意识,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增强人才队伍的政治归属感。其次,坚持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的选拔原则,新时期的乡村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以德为先的标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德为先育人标杆,引进人才首先要看他的道德好不好,然后观察他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拥有高的道德理念和知识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乡村建设提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建设的正能量作用。要激励优秀干部扎根乡村并逐步实现乡村干部的职业化,摆脱乡村治理无人治、无事治的困境。最后,抓好人才队伍定期的培训。在对人才队伍培训的过程中要坚持的政治导向,突出培训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结合每个人的擅长方面有针对性的教育,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正规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