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慧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胡”是我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故这些民族地区的音乐被称为胡乐,传统意义上用于演奏这种音乐的乐器则统称为胡琴,我国的拉奏乐器大多属于胡琴类。《中国弓弦乐器史》一书中所述观点认为,中国最早的胡琴类拉弦乐器始于唐代,因其源于北方奚部落(今辽宁省西喇木伦河流域及河北省北部)而被称为奚琴(嵇琴)。该书作者项阳先生所依据的史料主要为北宋陈旸《乐书》。《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二胡为两根弦胡琴的简称,又称南胡、嗡子、胡胡、二弦等,由唐宋以来的奚琴、嵇琴、胡琴演变而来。
据史料记载,胡琴类弓弦乐器出现在晚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及近现代诸多音乐家对其形制的改良创新,二胡已逐渐衍化发展为高中低音俱全、拥有多种形制的弓弦乐器。
隋唐时期宫廷音乐发展达到极盛局面,出现了大乐署、鼓吹署、教坊等众多音乐机构,乐器发展亦呈现出繁盛景象。例如,在隋唐时期,乐队的乐器有了固定的搭配,乐器种类多达50 余种,还出现了集器乐、歌唱与舞蹈于一体的大型乐舞——“大曲”;同时,该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进一步交流,起源于周代的宫廷音乐“燕乐”亦受到西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因此,乐器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幅度增加。而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两种早期的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这开辟了新的乐器演奏领域。当时的轧筝以竹片擦筝弦而得声;而作为后世二胡雏形的奚琴,其材料主要为木、革、竹和丝,并配以竹片制成的弓子。当时的奚琴形制尤为简单,仅仅由一个简陋的圆形琴筒加琴杆、上置的两个弦轴、两根丝弦和一支弓子组成,其形制可在宋代陈旸所著《乐书》中得到考证。在最初的演奏中,弓子大多被放置一旁,起装饰作用。
图1 (宋)陈旸《乐书》所绘奚琴
古代文人的笔记、小说里不时提及南宋迁都之际曾制造大批乐器用的丝弦。与奚琴形制相似的“二弦”等拉弦乐器亦可在宋代传奇小说《绿窗新语》中略见一斑,比如小说中写道,“金彦与何俞出城西游春,见一庭院华丽,乃王太尉庄。贯酒坐阁子上,彦取二弦轧之,俞取箫管合奏。”
与此同时,随着市民经济的兴起,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音乐发展迅速,城市里有专门演出的场所,如瓦肆、勾栏。据史料记载,南宋时的瓦肆、勾栏中流行清乐、细乐等器乐合奏形式,由此可知,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不再限于宫廷,亦开始在民间盛行。宋末元初杂史《武林旧事》卷一和卷四中记载,与北宋相比,南宋宫廷教坊大乐中所用乐器少了埙、篪、箜篌、羯鼓,而增加了筝和奚琴;民间瓦肆、勾栏里的细乐则开始使用轧筝、奚琴、箫管等乐器。宋代奚琴材质与唐代基本相同;在演奏方式上出现了轧奏与拉奏并存的局面。
至元代,“奚琴”被称为“胡琴”,这一名称开始被普遍应用且制作工艺进一步提升。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出现了琴筒以皮蒙面,琴弓以马尾制成的胡琴,即“马尾胡琴”。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发展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拉弦乐器随着戏剧和曲艺的兴起亦有所改进和发展。这一时期,器乐合奏无论在曲种、演奏方式还是在乐器种类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 年)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图》就描绘了由奚琴、箫管和拍板三种乐器组成的乐器合奏形式,图中右侧所绘的老者演奏的奚琴,是龙首、卷颈、二弦、马尾弓,且具有固定弦长、调节音高的千斤。此类形制在陈旸《乐书》中并未出现,但前代奚琴的较短琴筒和置轴方向在明代仍有所保留。
图2 (明)尤子求《麟堂秋宴图》
清代胡琴被应用于宫廷的瓦尔喀部乐和庆隆乐。在瓦尔喀部乐中,还要应用四件胡琴演奏。清代戏曲论著《今乐考证》中记载:“其制用花梨为杆,饰以象曲,而龙首,两弦从口中出,后缀以蛇皮,其外则有鬃弦(棕色马尾)伴曲木,有似张弓。”由此可知,胡琴在清代具有重要地位,其形制日趋完善。
近代胡琴艺术进入了兴盛时代,逐步成为江南丝竹等民间乐队中的主奏乐器。近代的二弦胡琴被简称为二胡,主要由琴杆、琴弦、琴皮、琴轴、千斤、琴筒、琴码、琴托、琴头、琴弓等构成。
1.近现代二胡的形制与结构
二胡主要音源为琴弦,通过琴弓摩擦引起振动,再经过琴码传导给琴皮、琴筒,使琴筒内空气运动产生共鸣,同时加强弦的振动,从而调整音色、形成声音。琴弦以前多由丝线、羊肠制成,现多为金属弦。琴皮多用蛇皮制作,通常为蟒蛇皮。蛇皮的厚薄松紧、花纹以及蛇鳞的大小匀称度都会对二胡音色造成直接影响。琴码作为琴弦与琴皮之间的连接物,置于蟒皮之上,支撑琴弦,并起着重要的发声传导作用,其造型、材质及安放位置都会直接影响二胡的音质和音量。琴杆为琴弦的支撑体,二胡琴杆通常约80厘米,直径约2 厘米,如今多由紫檀木、乌木、红木等硬质木料制成。琴杆上有千斤,一般由丝弦将两根琴弦与琴杆固定在一起,可上下移动,根据不同演奏者手臂的长短来调节其高度,从而调节声音。琴托是位于琴筒底部的附属部件,它既能稳定琴身,方便演奏,又能让琴筒与演奏者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使琴筒得以充分振动,从而产生二胡演奏的最佳音响效果。
现在,二胡的形制众多且带有地域特点,从二胡的外形特征可以大致判断其产地。例如,苏州琴的琴筒多为六棱,琴轴为直纹,音色较柔和;北京琴的琴筒多为八棱,琴轴为转纹,音色较明亮。
2.近现代二胡形制改良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胡经历了一系列形制改革。例如,针对琴筒形制的革新,就出现了扁圆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直边蛋形筒和椭圆筒等改良类二胡。
扁圆筒二胡于20 世纪70 年代初研制,因共鸣箱改为椭圆体而得名。根据椭圆形扬声器的声学原理,这种改制可以拓宽共鸣频率范围,从而扩大音量。为适应琴筒的结构改变,扁圆筒二胡的蒙皮改为横鞔,并在适当范围对琴弦进行加粗处理;为防止琴弦张力加大导致圆形琴杆弯曲变形,后将其改制为椭圆形琴杆。扁六方筒及等边扁六方筒二胡、对称扁八方筒及不规则扁八方筒二胡等扁筒二胡具有音质浑厚的特点,一般音量较大;六方二等边筒二胡与直边蛋形筒二胡相较于传统二胡,音量得到了提升且便于调弦定音;椭圆筒二胡改制后,琴筒内腔收缩呈喉管状,声波在前半部分的腔体经反射增强后通过喉管传向正锥体后腔并进行扩散。琴筒形制的改良使二胡音色更多样化。
除琴筒形制改良外,近现代二胡在其他方面的改良也极富创新精神。如千斤是二胡有效弦长的固定点,起到统一内外弦弦长的作用。为扩展二胡的音域,双千斤二胡1973 年研制成功,这使二胡的音域向低音区扩展了一个纯四度。为使琴弓同时摩擦两根琴弦并同时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和声二胡改固定千斤为金属活动千斤,并将普通二胡的单马尾弓改为双马尾弓。改良后的和声二胡不但能够演奏原有普通形制二胡的乐曲,还能够演奏含有和声的二胡乐曲。此外,还有许多卓有成效的改良,如有效拓宽音域的加弦二胡,使用轻便、调弦省力的直行式二胡螺丝弦轴,在方圆筒二胡基础上研制成功的低调二胡,1977 年由浙江艺术学校音乐班乐器改革小组研制成功的双音二胡,1988 年由石家庄群众艺术馆王占英研制成功的变音二胡等。2001 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成功研制的以猫皮、狗皮和鱼皮为原材料制作的京胡、二胡等环保乐器,同样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二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民间戏曲、说唱、歌舞等百姓文化生活紧密相连,但在当时传统的音乐体系中,二胡等弓弦乐器的地位较低,主要应用于器乐伴奏。
20 世纪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致力于民族器乐的研究改进,他吸收借鉴了西洋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将二胡演奏中不换把位或仅由三个把位演奏扩充为五个把位演奏,由此把二胡的音域范围扩展到三个八度;在《空山鸟语》的演奏中,除了快速运弓与换弓,他还发展了滑奏手法,并借鉴钢琴轮指、颤音的演奏手法,营造群鸟欢鸣的音乐意境;在《独弦操》中,他仅用内弦演奏,并借鉴小提琴中揉弦、颤弓的演奏手法,表达乐曲的情感。刘天华对演奏技法的改革丰富了乐器的音乐表现力,是我国二胡表演艺术史上的创举。此后,二胡被纳入高等音乐学府的教学之中,二胡曲目的创作发展也随之欣欣向荣,逐渐开创了二胡表演艺术的新纪元。
受刘天华等音乐家对民族器乐表演改革的影响,二胡形制的改良应用也催生了更多的演奏技法。例如,金属琴弦替代传统丝弦,使音色更加圆润明亮,这便催生了快弓、跳弓、抛弓、弹拉等各种演奏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丝弦较为固定的抑郁深沉、缠绵悱恻的音乐氛围,增添了悠扬自如、热烈奔放的情绪;二胡琴筒形制的改革为二胡表演艺术增添了许多不同明度与色彩的音色,且不同形制的二胡琴筒所呈现的音响效果亦有区别,由此可使演奏者更为精准地呈现乐曲情感;和声二胡、电声二胡、加弦二胡等改良二胡拓宽了二胡表演的音域范围,不仅为二胡演奏技法提供了发展空间,而且拓展了二胡乐曲创作思维,为二胡演奏艺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二胡形制构造的改良能有效扩大音域、提升音质,丰富二胡演奏艺术的音乐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继承与弘扬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文化,不断推动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
①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②贾路红.二胡琴筒的演变及发展[J].音乐探索,2009,(03):16-18.
③(南宋)周密著,蒋文娟编著.武林旧事[M].黄山书社,2016.
④郑筱筱.中国胡琴文化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8.
⑤(清)姚燮.今乐考证12 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1936.
⑥⑦静恩涛.二胡琴筒形制和材料与发声的关联性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7.
⑧乐声.中华乐器大典[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32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