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川,刘春梅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幼儿劳动教育不仅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幼小衔接的关键抓手。2012 年教育部颁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1]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 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2018 年 9月 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2020 年 3 月 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4]2021 年 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5]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劳动教育尚存在一些误区,譬如内容简单化、价值单一化、体验浅表化等问题[6]。国外著名的游戏化课程学者凯文·韦巴赫认为游戏化是指在非游戏的情境中使用游戏元素以及游戏设计的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在情境中渗透游戏的元素。[7]因此,基于游戏化的视角来开展幼儿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将游戏化作为一种吸引幼儿的手段,从而将劳动教育的潜在内涵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给幼儿;另一方面也能最大化的增强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主动性以及具体直观的体验感。
幼儿劳动教育是指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或者集体教育等方式使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技能都能够得到发展,主要内容有面向自身的劳动、面向集体的劳动以及在活动中的手工劳动和种植饲养活动。[8]就游戏化内涵而言,不同学者的定义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但归其本质强调的是将游戏的元素融入非游戏化的情境中。从游戏化的发展历程中也能看出教育和游戏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游戏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改革也离不开游戏化。[9]
综上所述,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将游戏元素融入幼儿劳动教育中,使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环境、教学等方面具有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情境性等特点。以下从宗旨、要素、目标、载体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劳动教育与游戏化之间的关联。
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要以幼儿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这里的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在游戏化的劳动氛围中,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整体发展。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整体状态总是积极主动、自由自在以及愉快享受的。其中,劳动品质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秉持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以及尊重劳动人民;劳动素养包括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创造性的劳动潜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0]除此之外,幼儿劳动教育具有融通性的特点,幼儿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的培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劳育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间接促进幼儿德育(尊重劳动人们)、智育(具备劳动知识)、体育(积极主动参与劳动)、美育(领域劳动过程中的美德)各方面的成长,这也与我国的育人目标相呼应。从幼儿劳动教育培养目的来看,应以各方面综合发展为最终目标,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也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多功能人才的需要。从游戏本身的价值来看,游戏是实现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快乐,而且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除此之外,游戏还能将枯燥无味的文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幼儿学习效果[11]。从社会背景要求来看,当下环境更需要具备独立性、创新性的人才,游戏中的幼儿更能获得这些方面的发展。因此,游戏化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要以幼儿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以游戏作为贯彻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分别是:“学什么”“怎么学”“在哪学”。“学什么”强调的是学习内容,“怎么学”侧重于教与学的方法,“在哪学”更加突出学习环境。[12]因此,游戏化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可概括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三个方面,三者不可分割,在游戏化的大环境下共同承担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工作(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游戏化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要素模型
首先,在学习内容上,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所以现阶段幼儿的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包括幼儿自身的生活劳动和集体中的服务性劳动。此外,蒙台梭利曾经做过的教育实验阐明:幼儿阶段的劳动教育带有游戏活动的特点。[13]因此,将游戏的情境注入到幼儿劳动教育内容中,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帮助幼儿理解教育内容,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增强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在学习方法上,不仅包括幼儿的学习方法还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游戏是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最有效的关键手段,幼儿通过游戏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协同发展。游戏让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应基于幼儿与生俱来的游戏偏好,将抽象乏味的劳动教育赋予游戏的元素,以此营造愉悦、轻松、自由、积极的学习环境。
最后,在学习环境上,有准备的游戏环境不仅体现着教育者的设计意图,而且还能让幼儿的生活空间充满乐趣。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环境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丰富性,即幼儿学习环境中游戏材料、游戏空间、游戏时间、游戏类型、游戏指导的多样性;其二是间接性,即在良好的游戏环境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潜移默化的被提高。游戏化的劳动环境是激发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弘扬劳动价值观,而劳动价值观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劳动精神,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劳动品质。幼儿时期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在该时期开展劳动教育,就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劳动教育的核心要求,初步引导幼儿领悟劳动精神的要旨。[14]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劳动精神包括尊重劳动、劳动创新、劳动光荣。尊重劳动指向幼儿的道德层面,这里主要包括对劳动本身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劳动创新指向幼儿的实践层面,要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激发幼儿创造力;劳动光荣指向幼儿的态度层面,要引领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或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尚未成熟,因此,该时期的劳动教育就要考虑其对象的特殊性,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劳动精神的培养,但这并不是忽略具体劳动的作用,而是通过适宜且恰当的劳动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劳动精神。那么如何在劳动活动中让幼儿领悟劳动精神昵?这就需要找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劳动与游戏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劳动认知的发展,还可以让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利用跑、跳、攀、爬等动作实现身体的成长。另外,游戏化的劳动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进而在无形之中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因此,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应以弘扬劳动精神为目标,这是出于对幼儿自身以及游戏的潜在作用的考虑,游戏化的劳动活动最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实现对劳动精神的领悟。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素材、教育契机以及教育实践都来自于生活,人都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并成长的,要通过生活去培养孩子的劳动潜能。[15]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要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基本载体,其指向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劳动活动。与此同时,将游戏的精神与幼儿的生活劳动相融合,也能实现劳动活动趣味化,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参与性。一方面,通过生活化的劳动活动可以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生活劳动的大改造,赋予生活经验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焕发出幼儿在劳动活动中的热情与潜能,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16]总而言之,基于幼儿生活的劳动活动以及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劳育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扎根于幼儿的内心深处。
幼儿的劳动和游戏是融会贯通的,游戏应该作为幼儿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17]劳动教育就其本身来说对幼儿是陌生的,但游戏却恰恰相反,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游戏者,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再熟悉不过。把熟悉的游戏渗透在陌生的劳动教育中对幼儿定会产生许多有意义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要以劳动情感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劳动情感主要包括乐于参与劳动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情绪愉快这两方面。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幼儿去做一些不情愿的事。要想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游戏的作用就不可忽视,幼儿园在组织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将游戏的精神贯穿于幼儿劳动教育的整个环节。通过游戏的渗透,一方面可以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情绪愉快的基础上,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度就会有效提高,就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也能让幼儿明白劳动的快乐和价值所在,以此达到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
有趣的劳动实践活动会影响幼儿的创造力,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发挥源于三个方面:安全的活动环境、有趣的活动情节、充分的活动材料。其中安全的活动环境是基础,有趣的活动情节和充分的活动材料是必要条件。幼儿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过渡的,虽有抽象逻辑的过渡,但思维的发展还是要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外在的物质辅助必不可少。这种辅助就表现在有趣的活动内容和充分的活动材料上。因此,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想激发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创造力,就要将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非严肃性等特点整合到幼儿的劳动教育活动中,使简单枯燥的劳动教育变得有趣。当劳动教育的过程变得有趣,幼儿就愿意参与到其中,幼儿“做”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地提升,而幼儿劳动创造力的培养也会在“做”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这主要体现在:内在的创造力思维和外在的创造力活动。前者指隐藏于内部的看不见的创造思维,如探索、意识等;后者指外露的看得见的创造活动,如行为、变现等。这两者都源于游戏化的劳动教育成果,所以应让幼儿在丰富多样且充满游戏精神的劳动教育中挖掘自身的各种创造力。
愉悦的劳动过程会激发幼儿的社交力,劳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群体的认可,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群体是儿童不可回避的生存环境。[18]通过群体性的劳动活动可以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性,促进个体间的竞争、合作以及自我人格的发展。首先,幼儿是游戏中的人,当幼儿开始融入到愉悦性较强的劳动过程中时,自身对他人的防备心理就会降低,情绪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与他(她)人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加,且交往过程中对合作和竞争的理解也会不断提高,进一步明白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性。其次,幼儿作为一个个体,其本质就是社会性的发展。幼儿不是单独存在的人,其任何活动的开展都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且必须与群体之间发生互动,这种互动关系的发生也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开始。最后,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幼儿园中,幼儿的身边总会出现其他个体,这些个体的存在就决定了幼儿无形之中都会与之互动。但这种互动的前提是幼儿对身边个体的熟悉程度,不然,互动就不会产生。显然,促进幼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的关键因素就是为幼儿营造熟悉的交往环境,而游戏就是关键。当游戏融入劳动教育的时候,就会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幼儿的防备心理,加大个体间合作,使幼儿更快融入群体环境中,主动进行交往。
轻松的游戏氛围能够在劳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的独立性是指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幼儿独自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意识和行为两方面的独立。意识层面涉及敢于独自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勇气;行为层面包括独自解决问题、敢于动手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积极参与劳动活动从而促进其独立性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活动,让其独立完成,以此从愉快的成就感中获得独立性的发展。但就劳动活动本身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对幼儿的吸引力也是不够大的,甚至幼儿对一些基本的劳动还可能是反感的、排斥的甚至是抗拒的,比如吃饭、穿衣、洗漱等。如何发挥劳动活动的独立性价值呢?游戏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活动,而且还能够让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劳动、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实现游戏化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而且还应该逐步去探究实现的路径。针对幼儿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游戏化教学的独特优势,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幼儿劳动教育的践行策略。
如何秉持正确的劳动观,以往研究主要是从教师和家长这两个主体进行讨论,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摒弃以往那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观念,而要站在当前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上,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即明确劳动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提高家长和教师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纵使这种认识改变了家长的观念,也加强了劳动教育的社会地位,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仅教师和家长有这种劳动观并不能促进幼儿劳动的发展。家长和教师怎么把头脑中的劳动观付诸于实践教育活动中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并进行主动劳动?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游戏化的劳动教育观。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劳动观是指在开展劳动活动之前,应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游戏的特点设计出劳动活动,从幼儿教师到整个幼儿园的理念中都应该把游戏化的劳动观贯穿其中;对于家长来说,这种劳动观是指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不应该以强制、命令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劳动,而是要发挥游戏对于幼儿的吸引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获得对劳动精神的认知,从而提高幼儿劳动活动的参与性,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劳动观念。通过树立这种游戏化的劳动教育观,一方面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而且还可以满足幼儿对游戏的向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提高对于幼儿劳动教育的可操作性,让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幼儿园的环境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教育意义,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劳动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有合适的环境,才能起到无形的教育作用。在园内环境创设上,分为隐性环境和显性环境。隐性环境包括墙面的环境创设,主要借助各种节日来营造这种环境。比如在 3月的妇女节和植树节,4月的清明节,5月的劳动节,9月的重阳节等,可以开展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环境创设,在合适的区域贴上相关的图文,培养幼儿的劳动情感。显性环境包括班上的值日生、种植区等,让幼儿自己制定值日生和种植区的相关制度以及具体要负责的内容。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可以在洗手、浇花、扫地或者刷牙的空间中粘贴相应的操作流程图,借助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及搞笑有趣的图片来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间接发挥环境的作用,让幼儿愿意自主尝试或者独立进行劳动,最终实现幼儿对劳动本身的感知。籍由这种游戏化的劳动环境,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以此做出劳动行为,还可以利用这种环境为教师和家长减轻负担,方便教师和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幼儿的劳动行为,并根据幼儿的劳动水平做出引导性的建议或者干预。
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主要指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带领幼儿参与劳动、感受劳动的教育活动。目前,教师主要利用集体教学、户外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劳动教学,教学目标更偏向于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技能,却忽略了幼儿内在劳动精神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会造成幼儿认为劳动活动就是机械化的重复操作,无任何意义可言。这可能是因为在枯燥乏味的活动中,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仅仅有身体参与其中,感受不到劳动的乐趣。因此,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幼儿园应开展游戏化的劳动教学,让孩子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又能获得活动中的知识以及内心的思考。这种教学表现在利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劳动活动。首先,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比如通过幼儿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各种职业,进行角色扮演,基于幼儿已有经验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应尽量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局面,而是要调动幼儿的所有感知,让幼儿亲自去看、亲自去摸、亲自去做等,因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参与力。最后,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创设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去体验不同劳动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幼儿对各种劳动的了解,明白任何劳动都是平等的、光荣的、崇高的。总而言之,通过开展这种游戏化的劳动教学,可以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获得最大的发展,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劳动教育的内容不仅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要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要与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多元化的要求相呼应。目前,幼儿园开展的劳动内容主要是围绕生活技能开展的,活动场地也局限于幼儿园内,易形成片面化的劳动教育。这就会导致幼儿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也是单方面的,不能实现幼儿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劳动精神的培育。因此,我们在丰富劳动内容的同时,还要开展游戏化的劳动教育,从形式和内容上实现幼儿劳动教育的最大发展。游戏化的劳动内容包括游戏化的集体活动、游戏化的种植养殖劳动以及游戏化的手工劳动等。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家庭中,老师和家长都可以根据环境来决定开展何种劳动内容,进而让幼儿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幼儿对劳动的参与感,在接触自然、走进自然以及感知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在独具个性的手工劳动中感受劳动的创造性。将园内与园外、自然与社会、现代与古代的劳动内容融入幼儿劳动教育中,从而丰富其内涵。比如在美工区制作不同的劳动产品来感受劳动创造的快乐。丰富游戏化的劳动内容,不仅可以让幼儿得到全面发展,还能增强幼儿的劳动体验。
幼儿劳动教育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是建立在各领域融合以及全面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的。而游戏精神的浸透只是为了促使这种发展的顺利化、有效化、全面化,游戏只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手段,它不能取代或者逾越劳动教育本身的意义,在运用游戏化教学时,应平衡劳动教育和游戏之间的关联,以游戏精神促进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