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患侧交替朱琏针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2022-08-16 12:27陈永斌潘小霞吴海标邱昌奇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针法

陈永斌,潘小霞,何 玮,吴海标,邱昌奇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2;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针灸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12)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其临床表现以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的弛缓性瘫痪为主。本病常急性发作,轻者仅表现为面部的异常,重者可伴有味觉减退和听觉过敏。若能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痊愈,亦有一部分体质较差或者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出现后遗症。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必须充分重视。中医药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上具有较大优势[1]。朱琏针法是现代著名医家朱琏创立的调整神经功能的针刺手法,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色与临床实践效果[2]。健患侧交替朱琏针法结合中药辨证,是根据中医理论及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研制的治疗面瘫病的针药结合疗法。为进一步探讨该疗法的临床疗效,笔者观察了健患侧交替朱琏针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周围性患者均为2017年1月~2020年6月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根据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和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推荐使用的House-Brackmann分级法[5],判断患者入院时病情轻重程度:Ⅲ级39例,Ⅳ级29例,Ⅴ级13例,Ⅵ级3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48.48±15.38)岁;平均发病时间(6.76±3.95)d;患者入院时病情轻重程度:Ⅲ级19例,Ⅳ级14例,Ⅴ级7例,Ⅵ级2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平均(50.55±10.76)岁;平均发病时间(6.10±3.87)d;患者入院时病情轻重程度:Ⅲ级20例,Ⅳ级15例,Ⅴ级6例,Ⅵ级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评定[3]。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专科《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诊疗方案》[4],分为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②病程1 d~60 d;③年龄18岁~70岁;④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①双侧面瘫者;②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后颅窝病变、脑血管意外等;③未按规定坚持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内服

①风寒袭络证,治法为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②风热袭络证,治法为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方选大秦艽汤加减。③风痰阻络证,治法为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选牵正散加减。④气虚血瘀证,治法为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2.2 朱琏针法

2.2.1 针刺取穴

①面部面神经干附近穴位:翳风、听宫、听会。②面神经颞支附近穴位:颔厌、头维、上关、眉冲、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③面神经颧支:颧髎、承泣、睛明、四白、太阳、下关。④面神经颊支:巨髎、禾髎、迎香、水沟、兑端、人中。⑤面神经下颌缘支:颊车、地仓、新会、承浆、下巨髎、下禾髎。⑥四肢腧穴:合谷、足三里。⑦取穴原则:采用面部+四肢穴位原则,即面部选取面神经干附近穴位1穴,面神经各分支1穴/支;四肢选取2穴。

2.2.2 操作方法

①朱琏兴奋针法:患者平卧,暴露治疗部位,常规消毒,用0.30 mm×30 mm毫针,采用朱琏针刺兴奋法Ⅱ型手法,快速刺入法进针后,捻法和捣法相结合,行平稳短促的浅刺,持续5 s~30 s,使患者局部有稍胀、麻或触电样感觉,留针5 min左右,其间行针1次,行平稳短促的浅刺5 s~30 s,迅速抖出法出针。②朱琏抑制针法:患者平卧位,暴露治疗部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用0.25 mm×30 mm或0.25 mm×50 mm毫针,采用朱琏针刺抑制Ⅱ型手法,缓慢捻进法进针后,先缓慢捻转而又快慢配合,指实指虚交替捻针,指虚为主,捻转频率较快(1~2次/s),角度较大(小于180度/次),持续小幅度捻针30 s左右,使患者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或有线条牵扯样或触电样针感传至口眼角或肢体远端,留针15 min~20 min,中间行针2次,以维持针感,轻捻提出法或平稳拔出法出针。

2.3 观察组

采用健患侧交替朱琏针法,即患侧和健侧面部腧穴隔日交替针刺,患侧面部腧穴刺激采用朱琏兴奋针法,健侧面部腧穴刺激采用朱琏抑制针法。四肢部腧穴刺激采用朱琏抑制针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12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2.4 对照组

采用患侧针法,即患侧面部腧穴刺激采用朱琏兴奋针法。四肢部腧穴刺激、中药内服观察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观察面神经功能评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评级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面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由Ross等提出的多伦多分级法(简称Ross量表)[6]。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7]面神经炎的疗效标准,结合H-B判定。痊愈:H-B分级Ⅰ级,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表情肌运动时左右两侧对称;显效:H-B分级Ⅱ级,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外观静态时左右对称,仅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鼓腮、皱眉患侧稍差;好转:H-B分级Ⅲ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H-B分级Ⅳ~Ⅵ级,症状、体征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H-B分级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H-B分级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Ross量表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Ross量表评分比较分)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面瘫属于中医学“口眼喎斜”“口目僻”“口僻”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气血阻滞、经气不通、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在周围性面瘫治疗方面,西医除早期抗病毒、激素等治疗外,尚无成熟有效的方法,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丰富的经验,疗效确切,其中针灸因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低等优点而被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和医生所接受。针刺能够有效地改善面瘫患者的功能障碍,其临床效果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实[8]。传统针灸治疗以针刺患侧面部穴位为主,但面瘫急性期是否应该针刺存在争议,亦有学者认为急性期应禁止患侧针刺,以避免加重急性期的面神经水肿,加重病情,不利于面瘫康复[9]。故有学者提出针刺健侧面部穴位来治疗面瘫,认为针刺健侧既可以避免针刺患侧所引起的进一步加重面神经水肿的弊端,又能缓解健侧肌肉痉挛紧张,从而减轻健侧肌肉牵拉患侧的作用,并以健侧经络调节患侧气血,恢复经络的正常循环[10]。虽然已有研究报道[11],针刺健侧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患侧,并且可以进一步缩短病程。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对单纯针刺健侧依从性差,对医生的治疗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同样也对面瘫康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应用交替针刺健侧与患侧的方法,既减少单纯针刺患侧可能加重面神经水肿的弊端,又克服了单纯针刺健侧的依从性问题。

针刺健侧方法属于传统中医巨刺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巨刺法作用机理可能是:针刺信息经过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在多层次上相互交叉、整合,使其传入神经中枢系统产生的双侧的针刺效应[12]。然而神经中枢的左右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功能是相互竞争、相互抑制的,并且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即双侧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从而维持双侧大脑半球的正常生理功能[13]。当发生面瘫后健侧面神经功能代偿性增高,导致支配健侧的大脑半球兴奋性增高,对支配患侧大脑半球的抑制功能增强,破坏了正常的平衡稳定状态。患侧面神经损伤和大脑的失衡状态可能是导致面瘫加重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上既要兴奋患侧面神经,又要改善大脑皮层的失衡状态。基于此,笔者认为,针刺治疗面瘫,应双侧取穴,针刺健侧穴位,采取抑制针法,以降低支配健侧的大脑半球兴奋性;针刺患侧穴位,采取兴奋针法,激发局部面神经兴奋性,同时提高支配患侧的大脑半球兴奋性,以期达到新的平衡。

本研究采用的朱琏针刺“兴奋法”和“抑制法”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朱琏创立,并以神经调控学说为主导的、有别于传统针灸手法的具有现代特色的针灸方法[14]。对针灸治病的原理,朱琏较早提出:“针灸之所以能治病,不是直接以外因为对手,而是激发和调整人体内部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层)的调节机能和管制机能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认为针灸刺激治疗疾病在于大脑皮层的指挥或参与,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基本作用,不外乎兴奋或者抑制作用。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基本过程就是兴奋和抑制,而针灸刺激主要是对神经系统这两种机能活动进行调整,使之从不正常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朱琏根据苏联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神经调控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针灸取效的关键因素,将针灸具体方法归纳及概括为兴奋法和抑制法[15]。针灸刺激对神经起到应有的兴奋或抑制作用,这有赖于针灸刺激手法和刺激部位。抑制法具有镇静、缓解、抑制的作用,一般适用于运动、感觉、分泌机能亢进的病症。而兴奋法具有促进激发、解除过度抑制的作用,一般适用于运动、感觉、分泌机能衰退的病症。这两种针刺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广泛应用,且疗效肯定。有研究表明,朱琏兴奋针法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效果优于传统平补平泻针法[16~17]。

本研究显示:通过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在改善面神经功能,减少面部残疾以及提高面神经功能Ross量表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改善面神经神经功能缺损上效果尤为显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健患侧交替朱琏针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在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方面作用强,疗效肯定。

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多样,无论是中药还是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部位是在健侧还是患侧,疗效亦不同。笔者在总结前人的各项经验基础之上,提出的患健交替针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创新意义,能达到患侧与健侧同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标本兼顾,具有协同增效的优势,使中医在面瘫病治疗时可供选择的方案更加多样化。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针法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