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脊联合黄帝内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8-16 12:27梁永胜黄阿勇栗国强孙玉忠曹连波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骨盆腰椎间盘椎体

梁永胜,黄阿勇,栗国强,孙玉忠,曹连波

(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 骨伤科,北京 1023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长期的坐姿或站姿不正,引起骨盆侧倾、腰椎椎体旋转,又由于缺乏腰背肌核心肌群的训练,导致腰椎间盘局部压力增高,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的保护,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以腰痛、肢体麻木疼痛等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笔者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中医整脊联合黄帝内针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34例,女49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1例,平均51.34岁;病程最长5 a,最短约15 d,平均23.14个月;腰痛VAS评分平均(4.47±0.89)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平均(7.01±0.69)分;JOA评分(13.78±1.02)分;脊椎侧凸角度平均(6.74±0.45)度;脊椎弓顶距离平均(8.23±0.99)mm。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订。①患者腰痛或腰臀部酸痛不适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②查体:椎旁肌肉紧张,压痛(+),叩痛(+),可触及条索样筋结,患侧下肢皮肤感觉异常、双下肢肌力正常;③双侧髂嵴、髂后上棘高低不一,患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60°(+),加强试验(+),双下肢不等长;④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盘突出,硬脊膜和神经根受压,骨盆不正、脊椎侧弯、椎体的旋转。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症状、体征、CT或MRI等检查结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影像学检查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不相符,或影像学检查见髓核突出巨大导致马尾神经功能障碍;②急性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符合手术指征;③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后,椎体滑脱超过2°、重度骨质疏松或合并骨性椎管狭窄;④基础疾病较重不能配合者。

2 治疗方法

2.1 黄帝内针治疗

腰3~4针刺对侧上肢的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列缺、尺泽;腰4~5针刺对侧的中渚、外关、三阳络、天井、曲泽、郄门、内关;腰5~骶1针刺对侧阳谷、养老、支正、小海、少海、阴郄、神门。补法顺着经络循行的方向针刺,进针顺时针方向捻转,泻法逆着经络循行的方向针刺,进针逆时针方向捻转,平刺,进针长度约 1 cm,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4周。

2.2 中医整脊治疗

①调节胸椎、胸腰段小关节紊乱;首先俯卧位,在患者胸腰椎双侧竖脊肌给予 、按、推等放松类手法,每次约10 min;然后双手自然垂落至身体旁侧,术者站立在患者侧面向患者头部方向,一手卡压至患椎棘突位置,另一手按压在掌背,告知其张口深呼吸,在呼气末顺势向前上方冲压患椎棘突,当听到复位声响表示手法成功[2]。②调整骨盆错位的手法主要是手牵顶盆法和过伸压盆法[3]。手牵顶盆法:患者侧卧位,下肢相对较短侧在上,长侧屈膝,医者用一足跟蹬住长侧小腿,双手握住短侧踝部,纵向牵引的状态下抖动下肢,待患者放松后,手足同时协调用力手牵足蹬,调整后使双下肢等长。过伸压盆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患侧膝关节下垫厚约15 cm的软垫,术者双手重叠按压髂后上棘高的一侧,在患者呼吸末突然按压之,手掌部稍用力按压,听到“咔咔”复位声;③调整腰椎椎体旋转、腰椎小关节紊乱,主要手法是腰椎侧扳法[4]:患者取侧卧位,健侧在上,医者站立在患者侧面,以左侧为例,医者左肘置于患者左侧腋窝,右肘置于患者左侧臀部,在患者充分放松的情况下,两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力的交点在腰3椎体以上,避免使用暴力。每周2次,每次中医整脊约20 min,连续4周。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分~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由于患者腰部比下肢的疼痛程度弱,所以需分开记录腰部和下肢的疼痛VAS评分。②JOA(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评分[5]:0分~29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③脊椎侧凸[6]:在腰椎正位片上,将胸腰段、腰椎、骶椎各椎体的棘突连线所成的最大夹角,0°无脊椎侧凸,角度越大说明脊椎侧凸越明显。④腰椎弓顶距离[6]:胸12椎体后下缘向骶1椎体后上缘连线B,腰3椎体经椎弓根下缘到B线的距离称为腰椎弓顶距离,正常值在18 mm~22 mm,腰椎弓顶距离越小,说明腰椎曲度变直,椎管内容积减少,硬膜囊受压迫的程度越大。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判定。治愈:患者疼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直腿抬高实验阴性,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基本正常,直腿抬高实验≥70°,基本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有效:疼痛减轻,腰部活动有所改善,60°≤直腿抬高实验<70°,日常生活可自理;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

3.3 治疗结果

本组共治疗83例患者,治愈38例,显效20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治疗前、治疗后腰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腰椎侧凸、腰椎弓顶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治疗方法有效,见表1。治疗后6个月,回访43例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后6个月的腰部VAS评分、下肢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治疗方案效果时间持续长。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JOA评分、脊椎侧凸、腰椎弓顶距离比较

表2 治疗后4周、治疗后6个月患者腰部疼痛、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

4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中“腰痹病”“腰痛病”范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长期的不良姿势和腰背肌核心肌群的肌肉力量不足有关。自身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的相互平衡状态被打破,长期的骨盆错位引起腰背肌核心肌群紧张以及无菌性炎症反应,胸椎、腰椎代偿性的椎侧弯、小关节紊乱、生理曲度改变来维持日常生活,导致椎间盘压力局部增加、突出后纵韧带的束缚引起腰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压迫刺激神经根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8],以及腰背部肌肉筋膜组织痉挛和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这些肌肉继发性、无菌性炎症,共同造成腰腿疼痛不适。

《黄帝内针》治疗原则为“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9]”。《黄帝内针》以经络辨证为核心,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所属的经络,在对侧上肢选择同名或同气经络上的穴位针刺,而且所有穴位均在肘膝关节以下,以输穴、经穴、合穴为主,每针刺一穴,嘱其活动患处,询问疗效,严格按照经络辨证,逐步增加穴位,直到患者症状减轻,停止针刺,一般针刺穴位不超过7穴。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下肢疼痛的部位与足阳明胃经在下肢循行的部位相似,故主要取穴于对侧上肢手阳明大肠经,同气相求加手太阴肺经经穴。以此类推,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取穴于对侧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取穴于对侧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

笔者认为,骨盆是维持腰椎和下肢稳定的基石,维持稳定腰椎的大部分肌腱韧带的止点均在骨盆或经过骨盆固定在双侧股骨粗隆上。骨盆错位,会打破这个平衡,导致肌腱韧带压力增加而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整脊是以“调曲复位为主要技术”的非药物疗法,通过调曲复位能纠正骨盆的错位和改善因骨盆错位引起的脊椎侧凸和胸曲、腰曲的改变。治疗前,记录患者的腰腿疼痛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脊椎侧凸角度和腰椎弓顶距离均容易通过腰椎X线或CT测量。黄帝内针治疗后,首先,放松胸腰椎双侧竖脊肌,然后调整胸椎小关节紊乱;其次,根据双下肢长短、髂嵴的高低以及髂后上棘的高低,来判断骨盆错位的分型,是侧倾、旋转还是侧倾合并旋转;骨盆侧倾给予手牵顶盆法,骨盆旋转给予过伸压盆法,骨盆侧倾合并旋转先过伸压盆法后手牵顶盆法。最后,给予腰椎侧扳法改善腰椎小关节紊乱。治疗后能达到双下肢等长、双侧髂嵴和髂后上棘等高、腰部和下肢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每次治疗后,指导患者在治疗床上行10个五点支撑或小燕飞,并嘱患者每天在家坚持锻炼20 min。患者腰腿疼痛的症状改善后,复查腰椎X线检查,患者的脊椎侧凸角度以及腰椎弓顶距离明显改善,达到了骨正筋柔、气血相和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整脊联合黄帝内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骨盆腰椎间盘椎体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