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妍
《定风波》是青年作曲家、古筝演奏家邓翊群于2015年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取材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古之情写今之意,表达了现代人在逆境中豁达开阔的心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作曲家在保留传统古筝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如在定弦方面,作曲家使用人工定弦,在C宫五声调式音阶中加入两个变宫音,为乐曲丰富的调性变化提供条件。在演奏技法方面,作曲家充分应用特殊音效模拟的技法。诸如此类,使古筝协奏曲《定风波》成为一首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笔者查阅了大量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多从创作特色、音乐本体分析、演奏技法几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研究。笔者拟从演奏版本比较的角度切入,对邓翊群、程皓如两位著名古筝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差异分析,以便更好地对作品进行理解与诠释。
《定风波》完成于2015年,是一首古筝与钢琴的协奏作品。笔者在查阅曲作者学习经历时了解到,在曲作者进入大学后,遭遇了专业学习的瓶颈期。后受到导师祁瑶教授的鼓励与影响,开始尝试音乐创作,将困惑与失落融入音乐中,《定风波》便是在那时所作。《定风波》这首作品取材于北宋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时,描写了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小事,以小见大,颇具深意。词人借雨中“吟啸且徐行”的举动,表现了身处逆境中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与曲作者的经历和感受不谋而合。
该作品符合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布局,具体结构为有引子和尾声的变化再现三部曲式(见表1)。
表1
1.引子(1-30)
乐曲的引子塑造了遭受巨大打击后情绪沉重的人物形象,这一部分节奏整体较为自由。钢琴以强有力的双手八度下行旋律进入,5小节后由古筝在低音区演奏带有强音头的扫摇与多指摇进行衔接,钢琴声部演奏震音,展现人物内心的踌躇与动荡。
2.乐曲A部分(31-80)
慢板起始于中音区,大量使用古筝滑音及摇指的技法,钢琴声部主要演奏分解和弦,仿佛诉说着人物不幸的境遇。44-50小节,作者提示“稍流动些”,采用古筝与钢琴的应答形式,古筝使用上下滑音技法模仿大雁的叫声,衬托人物内心的孤独与酸楚。60-76小节为慢板段落的高潮,古筝演奏长摇指。这部分四个乐句情绪递进,仿佛人物在萧瑟的秋风中思绪翻涌,诉尽无奈与矛盾。
散板是古筝独奏段落,古筝深沉的低音区音色及大量棱角分明的滑、颤音的使用,描绘了层峦叠嶂的景象,寄托感怀之情。
3.乐曲B部分(81-196)
小快板起始,钢琴演奏八分音符的连续跳音,4小节后古筝以扫摇进入,预示暴风雨的逼近。在98-105小节,作曲家设计了切分音和休止符,跳跃顿挫,描绘出雨中吟啸徐行的场面。106小节开始,采用十六分音符同音指序技巧,通过突出重音来强化旋律感。
快板的谱面标记“突快、骤雨般”,使用扫摇、扫弦和筝码左侧无序音区刮奏等技法,模拟风雨交加的强烈气氛。急板中古筝大篇幅地使用双手十六分音符的琶音,模仿大雨倾盆的场景,极具流动性。此段落古筝与钢琴角色交换,由钢琴奏出旋律声部。
广板段落调性转入明朗的大调,描绘了风雨之后初现曙光的场景。由钢琴先演奏旋律,古筝使用长摇逐步将乐曲推向最高点。华彩段落是情绪的重要转折点,古筝以右手短摇与左手扫弦交替演奏进入,每一声都扣人心弦。191-192小节古筝左手使用义甲擦弦,右手使用极强力度拍弦,仿佛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后释怀。
4.乐曲A1部分(197-207)
慢板再现段落演奏提示为“寂静、稍慢”,对第一部分慢板主题旋律进行了缩减。虽采用相同旋律,但与前面慢板表达的无奈、忧伤截然不同,这里体现的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的心境,是明亮和开阔的。
5.尾声(208-220)
尾声部分演奏提示为“激越地”,音乐素材同样来源于第一部分的慢板段落。
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度创造”,即是表演者将曲谱上的乐思赋以新的生命力进行创造性表演[2]。笔者选取邓翊群老师“时代·邓翊群古筝独奏音乐会”演奏版本,及程皓如老师2018年古筝硕士毕业独奏音乐会演奏版本进行二度创作的差异分析。邓翊群作为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的作曲者,他的演奏版本表达出乐曲创作原始的情感意图。程皓如的演奏版本在原曲意境中融入自身理解与情感,根据个人演奏习惯做了相应改编。笔者将从速度处理、力度表现、肢体语言、技法运用四个方面对两个演奏版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总结。
邓翊群演奏版本是依谱演奏,演奏时长12分52秒。程皓如演奏版本在段落安排上与原谱基本一致,仅在尾声部分做了修改,将207-216小节替换为慢板60-74小节,使尾声体量增大,演奏时长增加至13分18秒。两位演奏家对各乐段的速度把控有所不同(见表2),体现出两位演奏家对乐曲不同的感悟与诠释。
表2
邓翊群演奏版本速度处理较为理性,基本按照谱面上音符的时值与节奏演奏,各乐段速度都在他精准把控之中。程皓如演奏版本速度处理有其个性化的一面。
在引子中,邓翊群的速度处理稍慢,乐句之间有适当留白,对节奏自由、速度弹性的引子表达干净清晰。程皓如演奏版本的速度稍快,在保持原谱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改编,在13小节中,她将低音区的四音组改为左手在筝码左侧无序音区刮奏,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引子的时长。
在慢板中,邓翊群版本的速度处理较程皓如版本稍快,慢板的不同层次速度推进明显,相对紧凑,使平缓的慢板流动起来。程皓如版本的起始速度稍慢,演奏旋律线条流畅,基调悠长,在滑音的部分做渐慢的处理,细腻的情感处理展现出忧伤的情绪。
在小快板中,邓翊群版本的起始速度为每分钟160拍,后连接的快板、急板速度逐步加快,使三个乐段层次更加鲜明。程皓如版本的起始速度达到每分钟168拍,快板、急板速度相对稳定。
力度的强弱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作曲家邓翊群在作品的乐谱上标注了详细的力度术语,演奏家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可以融入自身理解,进行不同的力度处理。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邓翊群演奏版本和程皓如演奏版本的力度表现具有一定差异性。
1.引子(1-30)
在6-8小节,邓翊群的演奏版本以扫摇强音头进入,随即转弱,在扫摇逐渐转变为多指摇的过程中,力度渐强直到顶点,并进行强收处理,与谱面标注的力度记号一致。程皓如的演奏版本直接以多指摇强音头进入,整体上维持强的力度。
在20-24小节泛音的处理上,邓翊群版本的钢琴声部依照原谱演奏震音,织体更为立体和丰富。程皓如版本的钢琴声部仅在21小节做一次琶音的装饰,这种突出泛音的处理,使泛音的音色更为纯净空灵,进而使这四小节整体力度较弱。
2.乐曲A部分(31-80)
在慢板、散板段落中,邓翊群演奏版本总体力度偏强,演奏触弦点多处于离前岳山较远的中间区域,追求中低音区厚重的音色以及扎实的力度,体现出内心的沉重、抑郁和叹息。程皓如演奏版本力度富于变化,在乐句和乐段的力度处理上层次鲜明,起到情绪的推动作用。
3.乐曲B部分(81-196)
在小快板85-97小节,邓翊群演奏版本扫摇的力度适中,展现急雨来临前的情景,为之后力度的推进做好铺垫。华彩段落结束时,古筝击弦与钢琴数音同时落下,力度极强,是情绪的宣泄与释放。程皓如演奏版本在小快板起始的扫摇便强而有力,给人呼啸的风扑面而来之感。加之钢琴延音踏板的充分运用,演奏重音的突出,使小快板和急板段落整体保持着强的力度。在华彩段落结束部分击弦的处理上,程皓如演奏版本仅使用古筝双手击弦,对比有钢琴加入的效果,力度相对弱一些。
古筝演奏艺术呈现在舞台上,带给观众的是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在一首乐曲的演奏中,演奏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技巧,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更能够表达作品的丰富情感与内涵。笔者将对两个版本的肢体语言差异进行总结。
1.邓翊群演奏版本的肢体语言特点
邓翊群在演奏时状态自然,肢体语言较为简洁。在引子、慢板部分,他的动作不夸张,恰到好处。在按音时配合点头,好似愁绪和哀叹。进入小快板、快板、急板部分,他的身体动作幅度更小,在快速的乐段中展现出他从容不迫的心境。急板以刮奏结束,他的手臂滞空后缓慢落下,头部微仰,预示着情绪的转变。在华彩段落尾部的击弦部分,他由腰部带动头部与手臂力量,拍击出震撼的音响效果。慢板再现部分,他的肢体动作舒展,表现出历经风雨后的旷达超脱。
2.程皓如演奏版本的肢体语言特点
程皓如在演奏时爆发力强,发力主要集中在手臂和头部,对于肢体的把控收放自如。在引子部分,她的扫摇和刮奏动作幅度大,使欣赏者能够迅速地进入音乐情绪。慢板部分她的手臂动作幅度较大,运用手臂带动手指弹奏,起伏明显宛如一声声叹息。小快板、快板、急板部分,她的扫弦爆发力强,使欣赏者无论在听觉还是视觉上都能感受到狂风疾雨的猛烈。华彩部分,扫弦手臂动作干净利落,呼吸短而有力。慢板再现部分的处理张弛有度,对比前面的慢板部分,动作幅度有所减小,体现着通透与淡然。
1.左手作韵
在传统古筝乐曲中,左手多起到“以韵补声”的作用,包括“按”“滑”“揉”“吟”“颤”“点”这些演奏技法。在古筝协奏曲《定风波》中,左手作韵对于塑造音乐形象,传达音乐情绪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发现邓翊群和程皓如两位演奏家在左手作韵的处理上各具特色。
在慢板32-35小节中,邓翊群版本的滑音速度稍快,棱角分明,折痕感强,在滑音后不做过多修饰,增添了厚重感。程皓如版本的滑音速度稍慢,上滑音按弦时间偏后,侧重悲愁情绪的表达。在62小节第一拍中,邓翊群版本演奏为较轻柔的揉弦,不去强调,程皓如版本演奏为下滑音,延长了音韵。在散板77-78小节中,邓翊群演奏版本上滑后的颤音速度快,幅度大,频率平均。程皓如版本的颤音富于变化,上滑后的颤音幅度由深至浅,频率由疏至密。
2.同音指序
在小快板106-113小节中,贯穿十六平均密集音型的同音演奏,两位演奏家版本在技法的选用上也有所不同。邓翊群演奏版本使用快速指序的技法,即运用手指间的快速转换来弹奏高难度、速度极快的音符[3],清晰度高,颗粒感强,模拟雨滴打落在树叶上的音效。程皓如演奏版本则采用勾加短摇处理,借助自然惯性,流畅快速。
3.拍板
拍板就是运用手指或手掌击打琴板或琴弦的某一部位,产生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3]。两位演奏家版本在拍板的设计上也有所不同。在192-193小节中,邓翊群演奏版本左手由右至左迅速划擦码左侧11弦,同时右手手掌在低音区击弦,配合钢琴声部同时按下数键,形成了震耳欲聋的音响效果,随后声音逐渐消散,预示风雨即将转为平静。程皓如演奏版本删去了钢琴伴奏的部分,仅由古筝声部发声,右手拍击筝码右侧低音区,同时左手拍击筝码左侧无序音区来形成音效。
4.刮奏
刮奏是古筝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大多起引出下个乐句或在高潮和激昂时作补充辅助[4]。如178-179小节急板尾部,刮奏用于结束急板,引出广板,两位演奏家版本在刮奏的处理上各有特点。邓翊群版本使用左手上下行回环刮奏,紧接右手的上行刮奏结束急板,简洁洒脱。程皓如演奏版本由左手上下行回环刮奏过渡到双手上下行回环刮奏,最后以右手的上行刮奏结束段落,刮奏持续时间较长,设计层次分明,使乐曲结尾的情绪达到顶峰。
本文根据前人对古筝协奏曲《定风波》作品相关背景的研究成果,比较邓翊群、程皓如两位演奏家对该作品的诠释,从速度处理、力度表现、肢体语言、演奏技法四个方面进行差异分析。两位演奏家的版本各具特色,风格独到,传达着他们各自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希望本文能为读者理解和演奏此作品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