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2022-08-13 02:09许谭妙王光华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偏角桡骨夹板

许谭妙 王 弘 王光华 朱 彬 胡 海

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1/6, 尤以老年患者最为常见[1]。 相关研究发现, 随着老年人群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 骨密度逐渐降低甚至出现骨质疏松, 致使骨组织微结构也随之不断退化, 由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发病率逐渐升高, 尤其是桡骨远端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应力薄弱, 骨折发生风险更高。 另有研究数据显示, 65 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51%, 骨密度降低的发病率高达85%, 故骨折多发生于老年女性[2]。 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腕关节疼痛、 畸形、 活动受限等, 一旦治疗不当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腕关节功能[3]。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常用的治疗方式, 但由于老年患者多患有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基础疾病, 术中极易因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 鉴于此,本研究笔者将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联合应用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 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者进行了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 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9 例。 研究组男性22 例、 女性27 例, 年龄60 ~83 岁[ (71.23 ±5.54) 岁],受伤至就诊时间0.5 ~27 h [ (13.47 ±6.13) h],骨折部位位于左侧25 例、 右侧24 例, 致伤原因为跌倒/摔倒27 例、 交通事故14 例、 暴力4 例、 高空坠落2 例、 挤压2 例; 对照组男性24 例、 女性25 例, 年龄61 ~84 岁[ (71.61 ±6.24) 岁], 受伤至就诊时间0.5 ~25 h [ (12.85 ±6.24) h], 骨折部位位于左侧22 例、 右侧27 例, 致伤原因为跌倒/摔倒28 例、 交通事故13 例、 暴力4 例、 高空坠落2 例、 挤压2 例。 两组患者性别、 骨折部位、致伤原因分布情况对比采用卡方检验,χ2=0.164、0.368、 0.055,P=0.686、 0.544、 1.000,P均>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年龄及受伤至就诊时间对比采用t检验,t=0.319、 0.496,P=0.751、 0.621,P均>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类型为闭合性C 型; 年龄≥60 岁; 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陈旧性、 病理性骨折;多发性骨折; 骨折部位合并有严重软组织损伤; 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合并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 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交流; 合并有影响骨折愈合效果的其他内科疾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患者取合适体位,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满意后, 于桡掌侧作一横向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至皮下筋膜, 钝性分离正中神经和掌长肌腱, 将桡动脉、 桡侧腕屈肌、 正中神经拉向桡侧; 继而离断旋前方肌止点, 暴露骨折断端, 依次复位骨折块(干骺端粉碎性骨折行自体髂骨支撑植骨), 待关节面平整,尺偏角、 掌倾角恢复后,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置入桡骨远端掌侧解剖型钢板, C 型臂X 光机透视复位满意后锁定钢板固定, 清洗并逐层缝合切口, 患肢石膏托固定4 周。 术后常规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并指导患者行指间关节、 掌指关节以及腕关节主动屈伸等功能锻炼。

研究组患者行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满意后, 前臂处于旋前位, 屈肘90°, 助手握住患者前臂近端位置, 进行对抗牵引, 术者双手拇指握住患者桡骨骨折远端, 其余手指及大小鱼际紧扣患肢进行充分牵引; 待纠正侧方移位组织后采用折顶法纠正掌、背侧成角及移位(若出现弹响则将骨折断端重叠牵开); C 型臂X 光机透视复位满意后, 牵引状态下使用小夹板外固定(若固定过程中患肢水肿或淤血严重则需重新进行复位), 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制动。术后指导患者行指间关节、 掌指关节以及腕关节主动屈伸等功能锻炼。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与关节面台阶高度以及骨折再移位情况。 术后6 个月, 评估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握力良好, 背伸与掌屈活动丢失度≤30°为优; 偶有轻微疼痛感, 有轻度活动障碍, 握力有所改善, 背伸与掌屈活动丢失度>30°且≤50°为良; 持续性疼痛,活动障碍明显, 握力较差, 背伸与掌屈活动丢失度>50°为差; 优良率=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 个月行X 线及CT 检查,测量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台阶高度。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或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均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术后6 个月, 研究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17 例、 良 者29 例、 差 者3 例, 优 良 率 为93.88%, 对照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14例、 良者27 例、 差者8 例, 优良率为83.67%, 两组对比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Z=-1.198,P=0.231,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两组患者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台阶高度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台阶高度无明显差异(P均>0.05), 具有可比性; 术后6 个月, 研究组患者掌倾角、 尺偏角明显小于对照组, 桡骨高度明显矮于对照组, 关节面台阶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台阶高度对比( ±s)Table 1 Comparison of palmar tilt, ulnar inclination, radius height and articular surface step height of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

表1 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台阶高度对比( ±s)Table 1 Comparison of palmar tilt, ulnar inclination, radius height and articular surface step height of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

注: 研究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Not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mall splint in study group, whil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例数Number of cases掌倾角(°)Palmar tilt (°)尺偏角(°)Ulnar inclination (°)桡骨高度(mm)Radius height (mm)关节面台阶高度(mm)Articular surface step height (mm)组别Group 术前Before surgery术后6 个月Six months after surgery术前Before surgery术后6 个月Six months after surgery术前Before surgery术后6 个月Six months after surgery术前Before surgery术后6 个月Six months after surgery研究组Study group 49 5.33 ±1.31 6.91 ±0.47 12.03 ±2.07 15.31 ±1.38 5.74 ±1.46 10.28 ±3.11 3.47 ±1.22 4.57 ±0.44对照组Control group 49 5.62 ±1.25 8.67 ±0.32 11.24 ±2.31 17.58 ±1.42 5.62 ±1.25 16.32 ±3.25 3.32 ±1.31 1.64 ±0.31 t 值t value 1.121 21.667 1.783 8.025 0.437 9.399 0.587 38.106 P 值P value 0.265 <0.001 0.078 <0.001 0.663 <0.001 0.559 <0.001

3.3 两组患者骨折再移位情况对比

术后6 个月随访, 研究组患者中有1 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 经手术治疗后痊愈; 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再移位。 两组患者骨折再移位情况对比采用卡方检验,χ2=1.010,P=0.31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多由摔伤和直接暴力伤所致,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 肿胀以及活动受限等, 若不及时治疗可因关节平面不光整而出现慢性关节炎,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手术方法, 虽可在直视下复位骨折断端, 但手术切口较大, 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及血运损伤较重, 碎裂骨块易失去依托发生移位[5-6], 且术后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而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较多, 致使手术耐受性较差[7-8]。因此, 如何更好地提高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 通过借助术者指、 掌、 腕以及臂的力量, 采用拔伸、 旋转、 折顶等手法将骨折、 脱位关节复位,并使用小夹板固定以维持断端对位、 对线, 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方便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6 个月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明显小于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 桡骨高度明显矮于对照组, 关节面台阶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可见,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在腕关节解剖结构复位中的效果虽不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但能够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桡骨周围血流丰富,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骨折端血运影响较大, 可影响骨折愈合, 不利于早期功能康复[11-12], 而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属于能动型固定, 可最大程度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防止骨折块移位, 而且还可根据患者手指情况调节夹板松紧度, 避免夹板过紧造成组织缺血或肌肉痉挛, 有利于腕关节功能康复有关[13-15]。 另外,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 研究组中有1 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 经手术治疗后痊愈, 与对照组未出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无明显差异。 可见,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未增加患者骨折再移位风险, 预后效果较好, 且患者更易接受。

综上所述,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在腕关节解剖结构复位中的效果虽不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但能够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并未增加患者骨折再移位风险,且操作更简单, 患者更易接受,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猜你喜欢
偏角桡骨夹板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桡骨头置换联合改良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及对骨折愈合、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桡骨头骨折治疗要点
可更换的手表前阀模块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庄家夹板做盘操纵手法
全面准确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