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璐心,安云翔,黄 煜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甘肃 兰州 730050)
胆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 of the bile duct,IPNB)是一种生长于胆管腔内并能分泌黏液的肿瘤疾病,多呈乳头状或结节状生长,伴有胆管结石、慢性增生性胆管炎及周围胆管闭塞等,在临床上容易误诊[1]。该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与肿瘤侵袭性相关[2,3]。因此早期及时诊断并通过手术切除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MRI 具有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特点,加之无辐射,目前在临床已经广泛应用。众多学者对该病研究较多,但对其侵袭性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观察MRI 提高诊断该病侵袭性倾向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8 月-2019 年6 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病理组织结果,根据术后病理组织是否有侵袭性分为非侵袭组和侵袭组,各30 例。非侵袭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1.42±9.63)岁;其中IPNB 14 例,原位癌16 例。侵袭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0.82±9.24)岁;其中IPNB 伴部分侵袭性癌16 例,胆管腺癌考虑IPNB 来源14 例。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注,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为IPNB 者;均在我院行腹部MRI 检查者;临床资料完整者。
1.3 排除标准 有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病史者;有其他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胆管疾病者;MRI 图像质量不佳,对诊断存疑者。
1.4 方法 采用美国通用公司HDx 1.5T MR 扫描仪和8 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行上腹部MRI 平扫胰胆管成像和增强扫描。平扫序列包括:横断面脂肪抑制呼吸触发FSE T2WI,层厚7 mm,层间距1 mm;横断面T1梯度双回波图像,BH Ax T1FSPGR Dual Echo,TR 185 ms,使用ASSET 加速采集。DWI:横断面呼吸触发成像序列,层厚7 mm,层间距1 mm,b=600 s/mm2。增强扫描采用横断面三维容积LAVA 增强序列,TR 3.3 ms,层厚5 mm,无间距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以2 ml/s 流率注射0.1 mmol/kg。在对比剂注射后15~18 s 开始采集动脉期像,门脉期一般在70 s 内扫描结束,第三期在2:30~3:00 扫描。所有患者均接受单次激发屏气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 胰胆管成像(厚层MRCP),TR>6000 ms,TE>600 ms,层厚50~60 mm;同时接受多层薄层呼吸触发MRCP 序列扫描,TE>450 ms,层厚3.0~4.0 mm。
1.5 图像分析 由2 名从事腹部MRI 诊断的高年资医师进行诊断,均不知晓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对于诊断有分歧者,可请第3 名高年资MRI 腹部诊断医师协助诊断,共同协商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1.6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肿瘤最大直径、受累胆管扩张直径、肿瘤部位及病灶形态[4];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A199 变化水平;通过手绘ROI 测量病灶ADC 值,每个病灶测量3 次求平均值。绘制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病灶的ROI,均测量3 次取平均值,计算病灶强化率=(增强后信号强度-平扫信号强度)/平扫信号强度×100%。测量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AVONA 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肿瘤基本情况比较 侵袭组肿瘤最大直径及血清CA199 水平高于非侵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 值低于非侵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胆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肿瘤基本情况比较()
表1 两组肿瘤基本情况比较()
2.2 两组肿瘤病灶位置比较 非侵袭组病灶位置左叶10 例,其次为右叶8 例,再者为肝门部;侵袭组右叶较多,为10 例,其次为左叶8 例,再者是肝门部,两组病灶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肿瘤病灶位置比较[n(%)]
2.3 两组肿瘤形态变化比较 非侵袭组病灶形态结节状最多12 例,其次为铸形10 例,再者为囊状6例;侵袭组铸形较多,为12 例,其次为结节状8 例,再者是囊状5 例,两组肿瘤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肿瘤形态变化比较[n(%)]
2.4 两组对比噪声比和强化率比较 两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对比噪声比和强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对比噪声比和强化率比较()
表4 两组对比噪声比和强化率比较()
IPNB 是临床相对少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可能与胆管结石、长期慢性炎症反复刺激等有关,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5,6]。2010 年WHO 将其划分至肝胆管细胞癌前驱病变或早期病变,包括既往分类中的乳头状瘤及胆管乳头状瘤[7]。IPNB 生长缓慢,早期不容易诊断,晚期随着病情的发展将侵犯胆管壁深层组织,浸润肝实质,错过手术治疗时机,严重危及患者生命[8]。IPNB 至侵袭性癌是一个缓慢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早期对IPNB 侵袭性做出准确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采用MRI 对IPNB 侵袭性进行诊断,由于良恶性组织疏松致密程度不同,通过ADC 定量分析,能体现组织细胞的密度,密度越大恶性程度越高,这是ADC 评价IPNB 侵袭性差异的理论基础[9]。本研究结果表明,侵袭组的ADC 低于非侵袭组(P<0.05),血清CA199 水平高于非侵袭组(P<0.05),血清CA199 是反映IPNB 侵袭性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升高可能与肿瘤恶性病变时合成释放糖类抗原有关[10,11]。本研究还显示,侵袭组肿瘤直径大于非侵袭组(P<0.05),提示病灶直径较大的IPNB 恶性程度更高,可能为肿瘤直径较大时对胆管的压迫更高,对周围的侵袭性也更强。对于体积较小的胆管内乳头状瘤,不能通过ADC 绘制ROI,所以本研究通过对比噪声比和强化率来评价其侵袭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侵袭组病灶强化率及对比噪声比均高于非侵袭组(P<0.05),这可能与肿瘤恶性病变时具有丰富的血供有很大关系[12],且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经病理结果证实为胆管内乳头状瘤,与其他良性因素导致胆管扩张无需进一步鉴别诊断。
IPNB 病变形态有胆管扩张类型、有囊实性肿块型,形态不一,常见的多数为胆管内结节状、乳头样或者肿块状的软组织,还有的形态呈现出囊状、柱状等[13,14]。本研究中侵袭组病变形态以铸形较多,为12例,其次为结节状8 例,再者是囊状5 例;而病变位置以右叶较多,为10 例,其次为左叶8 例,再者是肝门部;与非侵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不能单纯从病变位置或病变形态来评价肿瘤的侵袭性,需要结合肿瘤血清指标和增强MRI检查进行评价[15-17],这对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不足: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周期较长,MRI 诊断可能会有一定的统计偏倚,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行多中心研究以缩短研究周期,增加样本量,尽可能减小统计偏倚。
综上所述,MRI 能提高对胆管内乳头状肿瘤侵袭性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