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路径

2022-08-12 06:41周慧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明体系绿色

周慧敏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牢牢抓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支撑、生态文明体系的科学构建、绿色发展的现实举措这三个层面的核心,层层递进,把握实践路径,从而有序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真正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战略全局的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1.从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其本身就是生产力,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新优势、关键竞争力和发展的后劲所在。面对环境污染状况,我国亟须由过去单向排污、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循环利用、资源节约的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我们才能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2.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要扩大优质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低碳环保、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研发并生产先进节能环保的技术和装备,开发销售使用清洁能源、节能节水的大宗商品。减少无效供给,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活动的绿色化、生态化。

3.从以五大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要通过文化理念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开辟新路径;要协调推动城乡、区域之间的生态环境治理,协调促进高校、企业等在生态方面的科研成果与实际社会生产相结合;要运用绿色技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创建绿色品牌和产业链;要以开放推动改革进程,与国际接轨,国外先进的环境治理经验和技术“引进来”,我国先进的生态技术和产品“走出去”;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全体人民共享生态成果、提升幸福感。

(二)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

1.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角度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变化,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应该想人民所想、忧人民所忧,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绿色指数。

2.从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的角度来看,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手段,能够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合理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规范各类不合法的排污行为,开展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专项活动,做好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其次,加入环境指标,将环境质量作为考量和评价政府的履职情况和业绩情况的重要标准,扭转过去以GDP 作为政绩评价唯一标准的片面评价方式。最后,要求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立法、司法、监察机关工作人员,拥有更加丰富而系统的经济社会公共管理知识和自然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各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三)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

1.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有益启迪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和准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参考。

2.从生态文化价值观建设的角度来看。从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文明价值观转型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弘扬绿色文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让环保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先进文化,让生态保护意识成为精神文明风向标,构建文化繁荣的社会。

3.从绿色文化塑造人的角度来看。通过加大环保文化宣传力度,提倡环保相关的绘画、歌舞、曲艺等文化作品,创建环保文化相关社团等方式来大力弘扬生态绿色文化,这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育人的艺术鉴赏水平,提高公民环保方面的思想认识和环保基本素养,升华公民对绿色生态的精神追求。

(四)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

1.从将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目标融入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角度来看,优化城乡、区域结构,完善社会生态服务功能,加大对社会公共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供给,促进社会环保公益组织的建立,发展社会环保事业,从而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生产环境的需要。

2.从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的角度来看,人们应当摆脱过去“先污染后治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的束缚,认识到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切实提高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营造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节俭、低碳、绿色等关键词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发明、创造、推广环保技术的竞赛等系列活动,鼓励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热情贡献环保力量。

二、生态文明体系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5 月18 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生态文明体系”这一关键概念。清晰概括了生态文明体系所涵盖的五个具体方面,强调了生态文明制度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快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需要不断建构和强化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为了真正克服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问题,应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思想资源,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文明意识上升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开展全社会绿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尊重爱护自然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体系是遵循生态学、经济学等客观规律,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继续保持经济增长,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体系。具体的特点有:第一,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生态损害最小化,生物资源利用控制在可再生的水平,废弃物首先得到最大化循环利用,之后排放控制在环境可吸收、可自净的水平,总体达到不影响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的程度;第二,通过产业生态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资本投入,增加造林植树、生态保护修复等生态资本的存量,扩展生态服务功能,开发生态产品,以最小化的资源能耗和环境污染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和物质财富;第三,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要建立反映生态要素稀缺性的市场体系、以生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生态产业体系、以生态效益增值为引领的评价体系。要将绿色贯穿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之中,努力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综上可见,孟子独标“仁者无敌”的武德思想,以“明明德于天下”的内圣取代“平天下”的外王实践,对于暴力与霸道进行彻底的否定,绝端的反对战争和刑杀,导致其政治理想失去了现实的抓手而缺乏可操作性。齐宣王所言“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便是治政者对于道德理想不知如何转化落实为实操层面的慨叹。《史记》称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9](P2343),就连十分推重孟子的朱熹也不得不指出:“孟子所论,自世俗观之,则可谓无谋矣。”[4](P226)孟子武德观念在当时的碰壁,在于其“以所如者不合”[9](P2343),无法应对战国之世的现实危局。

(三)构建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治理保障

加快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落实和监督。关键要明确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体系,强化各级环境保护督查体系,完善生态政绩考评体系,改革生态责任追究体系等。划定生态红线,严格考核机制和生态质量管理,突出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带头示范作用,实施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对环境破坏绝不姑息、终身追责。

(四)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的制度支撑

加快建立“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果说在现代化的开始阶段,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只是小部分人先知先觉的实践,那么在现代化中后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应成为全社会具备的文明自觉,让生态理性成为全社会理性意识的一部分。要推动这一积极而必要的变革,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实现。因此,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围绕“质量”和“落实”两个方面实施监管,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五)构建生态安全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

加快建立“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控制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是保障经济和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把好生态安全关,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防范化解重大环境风险,治理环境污染,探寻防灾减灾办法,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积极参与防治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

三、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举措

新时代,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新进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形成绿色空间格局、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更加合理地配置能源资源。

(一)加快形成绿色空间格局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体现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绿色空间在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调节绿色空间与人口集聚、城市扩张、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已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议题。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绿色空间的发展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功能结构差别,可以将空间格局划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1.要推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控制开发强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消耗最少的资源能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空间利用效率。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合理布局产业,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保证绿色工业、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2.要推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高效合理规划生活空间,对生活空间的短板和硬伤开展专项调查和整治,为人民提供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同时也要最大程度降低人民生活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3.要推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禁止过度开采矿山、砍伐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给予自然环境休养生息、自我更新、自我恢复的空间与时间,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自我恢复力,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减少人为干预。

(二)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传统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经济。

1.在获取生产资料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要考虑到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节约的需要,倡导一边发展一边保护,二者协同,给自然留下更多恢复空间。实现资源全面节约和废弃物最大化循环利用,禁止对自然无度的索取和对资源无限的开发利用。

2.要加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协同推进。通过科技创新帮助产业进行生态化转型,不懈追求无公害的绿色科学技术,加大绿色科技投入力度,对传统高耗能产业,如钢铁、石化、建材、化工、有色等产业进行科技化、绿色化改造,提高科技含量,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通过创新推动生态产业化,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建设和绿色工程项目开发,真正将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利用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推动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3.通过绿色生产,不断供给绿色服务及产品。推动清洁生产,在生产环节就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将绿色无害、安全实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原材料、燃料作为生产的第一选择,将绿色环保理念体现在产品的开发、设计、包装中,将有价值的副产品循环再利用,在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到自然界,将产品的绿色生产理念贯穿渗透于整个生产周期。探索绿色生产、营销和管理新模式和路径,创建绿色品牌。

(三)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1.通过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施策,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发挥党政领导干部及社会名人的激励、带头示范作用,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绿色生活习惯宣传教育,鼓励公民低碳生活,承担生态责任、履行生态义务、享受生态成果。

2.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如通过开展水电阶梯价格、对新能源汽车等节能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对超市塑料袋进行收费等措施,推动公民节约能源。公民坚持绿色生活方式,能够倒逼生产商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生态产品作为产出对象,促进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良性互动。

“不能用生活之名侵占和破坏生态,而是要用生态来规范和引导生活。”公民从形成环保意识再落实到自觉环保行动,这是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方式的核心环节。公民应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文明体系绿色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