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芬花 ,张国顺 ,孟鹏翔 ,徐建荣 ,朱燕∗
(1.杭州市临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1100;2.杭州临平张国顺家庭农场,浙江 杭州 311100;3.杭州佳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00)
生姜始载于 《名医别录》,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味辛,微温,入脾、肺、胃经,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1-2],《东坡养生集》 中记载:“余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颜如渥丹,目光炯然。问自养生之道,答曰:‘服姜四十年,故不老云。’ ” 我国生姜栽培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许多优良生姜地方品种[3],如广西小黄姜、云南生姜、莱芜小姜等。其中地处杭州地区的小林黄姜,是杭州临平知名特产,以辣味香浓、质地致密、纤维细小、久煮不烂等特点而著名[4]。
小林黄姜在余杭已有千余年的种植历史,因盛产于临平北侧的小林一带,故称小林黄姜。据记载,早在北宋康定年 (公元1040 年),小林一带就已盛产老姜。现已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列入《浙江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5]。近年来,临平区一直致力于对小林黄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探索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小林黄姜新品种。本试验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总结,以期进一步为小林黄姜专用品种 “育、繁、推” 工作提供实践依据。
试验区块位于杭州市临平区东湖街道姚家埭村(30°23′55″N,119°53′12″E),该地段交通便利、避风向阳、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pH 5.5。
供试品种设 4 个处理。嘉兴品种新丰红爪姜为 (CK1),露地栽培,4 月20 日种植。处理2 为新选育品种小林黄姜1 号,露地栽培,4 月20 日种植;处理3 为原小林黄姜品种小林红爪姜,露地栽培,4 月20 日种植;处理4 为新选育品种小林黄姜1 号,大棚栽培,5 月8 日种植。每个处理设3 次重复,共12 个小区,小区面积100 m2。其中,大棚栽培设施为单栋Gp825 钢架,棚宽8 m,主拱杆外径25 mm、拱杆距小于0.8 m、肩高1.5 m、顶高3.1 m;遮阳网50%透光率。
1.3.1 姜种选择
选取芽头饱满,个体肥壮,大小匀称,色泽鲜亮、无伤疤的健康姜块[6],淘汰姜块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不健康种姜。
1.3.2 播种前整地
种植姜块播种前进行翻耕,深25 cm 以上,做成连沟宽80~100 cm 的高畦,四周建30 cm 深的排水沟。
1.3.3 施基肥
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2 000~3 000 kg 或商品有机肥300~500 kg,复合肥 (15-15-15:N、P2O5、K2O 质量分数) 15 kg,整地后畦中间开沟条施。
1.3.4 播种
将姜块掰成30~50 g 的姜块,每个姜块留1 个健壮的芽,其余芽全部抹去,开7~8 cm 的深沟排姜,把种姜平放或稍向下斜放入沟中,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覆土3~4 cm,再覆盖稻草,厚度以不见泥土为宜。株距约45 cm,行距约65 cm,每667 m2种姜用量约为200 kg。
1.3.5 施肥方法
普通施肥法:提苗期 (6 月12 日左右) 施尿素10 kg;分枝期 (7 月15 日左右) 施复合肥(20-10-20) 30 kg;块茎膨大期 (8 月20 日左右)施复合肥 (20-10-20) 30 kg、硫酸钾10 kg。
水肥一体化方法:提苗期施尿素10 kg;分枝期和块茎膨大期均施水溶肥 (20-10-20+Te) 每次5 kg,各6 次。
1.3.6 病虫害防治
早姜主要病虫害有姜瘟病、姜暝和地下害虫[7]。按照 “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双低高效农药和生物农药。姜瘟病实行轮作,首先用蜡质芽孢杆菌 (有效成分8 亿·g-1) 浸泡种姜(2.40~3.20 g·kg-1) 30 min;再用0.60~1.20 g·m-2蜡质芽孢杆菌顺垄灌根,或用72%新植霉素乳油剂4 000 倍液灌根防治。较严重时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颗粒剂1 000~1 500 倍喷淋灌根预防,也可用20%噻森铜500~600 倍灌根防治;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 300 倍每10 d 喷1 次连续3 次。姜螟可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将赤眼蜂蜂卡间隔8 m悬挂在竹竿或稻叶上,每667 m2设置5~8 个释放点,释放点间隔约为10~12 m。在成虫产卵期或初盛期每667 m2次释放10 000 头,每3 d 放1 次,连续释放2~ 3 次。也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 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用5%氯虫苯甲酰胺1 500 倍液喷雾或2.5% 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防治;或15% 茚虫威悬浮剂4 000 倍液防治。小地老虎幼虫用0.2%联苯菊酯颗粒剂5 kg 拌土在近根际条施或点施防治。
1.3.7 采收时间
各处理均在11 月1 日采收,当天采收当天入窖,生姜放置同一窖池内。
1.4.1 农艺和经济性状观察
在8 月1 日和9 月1 日分别从各处理随机抽取10 株姜苗,测定其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分枝数等。11 月1 日,各处理分别随机采收10 株,测定其分枝数、株高和姜块重。
1.4.2 品质检测
本试验中姜内含水分、粗纤维、粗蛋白、挥发油、姜辣素等涉及生姜品质指标的数据检测均委托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成都) 进行。采用DPS V9.01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uncan 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由表1 可知,在露地栽培模式下,8 月1 日测得小林黄姜1 号株高、株幅、分枝数与其他两个品种无显著差异;茎粗、叶长和叶宽与小林红爪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新丰红爪姜。在9 月1 日测得小林黄姜1 号株高、株幅、叶宽、分枝数均与其他两个品种无显著差异;茎粗和叶长与小林红爪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新丰红爪姜。此时的生姜分蘖能力与8 月1 日相似,小林黄姜1 号平均分枝数为14.0。
表1 生姜生育期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2 可知,在11 月采收时,小林黄姜1 号的株高达到89.22 cm,显著高于小林红爪姜。小林黄姜1 号单株生姜产量为1 251.10 g,显著优于其他两个品种。在9—11 月期间小林黄姜1 号的分蘖能力明显提升,平均每株分枝数为22.57,分蘖能力显著强于小林红爪姜和新丰红爪姜。
表2 采收期姜农艺性状比较
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成都) 对生姜品质进行检测,3 个处理的粗蛋白含量依次为小林黄姜1 号>小林红爪姜>新丰红爪姜;挥发油含量依次为小林黄姜1 号>小林红爪姜>新丰红爪姜;粗纤维含量依次为新丰红爪姜<小林黄姜1 号<小林红爪姜;姜辣素含量依次为小林红爪姜>小林黄姜1 号>新丰红爪姜 (表3)。
表3 生姜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采用大棚栽培时,8 月1 日测量的小林黄姜1号的株高、株幅、叶长和叶宽分别是90.60 cm、54.35 cm、28.10 cm 和3.17 cm,较露地栽培下的小林黄姜1 号具有显著优势。9 月1 日测量的大棚栽培的小林黄姜1 号株高、株幅、叶长和叶宽分别是119.33 cm、116.21 cm、30.82 cm 和3.47 cm,均显著优于露地栽培的小林黄姜1 号。在11 月1日采收时,大棚栽培的小林黄姜1 号单株产量1 987.14 g,显著优于露地栽培模式的小林黄姜1号 (表4)。小林黄姜1 号在大棚栽培模式下,其茎粗对比露地栽培的无显著差异。
表4 小林黄姜1 号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比较
本试验表明,在相同栽培模式下,不同品种的姜植株生长情况不同;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同一品种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情况;不同的生姜品种之间可溶性蛋白、干物质含量等营养物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异[8]。
总的来说,小林黄姜1 号在3 个品种间田间性状表现最优异,该品种株高80~100 cm,叶披针形,叶色青绿,分枝力强,平均每株约有10~15个分枝,多者可到20 枝以上。姜球数较多,姜块大,且排列紧密,属密苗类型。生姜根、茎、皮、肉皆为黄色,肉质细嫩,辛香味浓,姜精油含量高,品质优良。种植期间田间植株生长旺盛,株型宽阔且株高较高,单个姜块产量高于新丰红爪姜和小林红爪姜。
此外,小林黄姜1 号露地和大棚栽培模式下,单株重分别可达1 251.10 g 和1 987.14 g,它的单株姜块重对比新丰红爪姜和小林红爪姜均有所提高。在露地和大棚栽培模式下的平均产量分别可达3.47 kg·m-2和5.66 kg·m-2,且大棚种植时单株分枝较多,生长旺盛,可明显提高生姜产量,高产且产品稳定性好,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较好地提高了种姜农民的收益。
生姜作为一种天然的香料一直被广泛运用,被添加在各种天然食品中[9]。目前生姜在深加工领域还不成熟[10],将生姜转变为高附加值的食物或药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要将小林黄姜1 号等品质优异的地方特色品种进一步挖掘利用和多元化创新,不断推动生姜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生姜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粗加工到精加工、单一加工到系列加工的转化,以期更进一步提升其产品附加值,促进生姜产业转型升级和姜农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