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娜 杨显明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依靠学科知识是不足以内化为学科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学科知识是学科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必要基础。长期以来,学术界虽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但缺少对学科能力的系统认识。其原因之一便是缺乏相关的评价体系来规范、引领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科能力的理解,所以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学科能力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国内外均在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科能力的培养,TIMSS 和PISA 等大型国际测评对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等核心学科领域的能力提出了系统的标准和要求。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地理学科能力:林崇德从教学和能力的关系出发,提出学科能力的构成[2];袁孝亭等通过梳理地理核心概念,把握地理内容认识的“方法论”,由此进一步确定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3];王磊以类化经验说等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学科能力表现的多维模型[4][5];王民等人从学科能力活动和核心知识主题两个角度出发,开发了地理学科能力测评工具[6];郭元祥等人根据我国中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体系,提出了学科能力的构成要素与类型[7]。有关地理学科能力的共识包括地理图像判读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区域认知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地理实践能力,五项能力并非并列关系,而是相互重合并逐次递进的,表明对地理学科能力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纵观国内外对学科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研究视角单一。我国“深挖洞,广积粮”式的教学,本质上反映的是学科能力评价标准的缺失。第二,研究主体单一。现有研究多从核心素养、课程大纲、新课标等研究主体出发,对于教学实践中知识、能力和素养如何在学生主体身上转化关注的较少。第三,地理学科性质不突出。我国新课标中对学科能力尚未明确进行系统的设计,并未突出具体学科能力的全部本质。第四,定量研究不足。目前不同学者和一线地理教师虽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评价体系提出多种构想,但未能充分体现不同能力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影响评价体系的推广与应用。
本文基于现代测量理论和方法,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采用目标—能力结构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学科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的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的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科能力培养和学科能力评价在教学实践中脱节的状态。
评价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所组成的整体,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间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要与评价对象相适应,价值主体的需要决定了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8]。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综合体现了教师、学生、社会等价值主体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9]。因此,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界定地理学科能力构成要素,明确地理学科能力的评价标准;二是使地理教学契合价值主体的需要,凸显地理学科特性,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三是在学科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提供建议,结合时代精神突出地理实践能力考核,使教师正确理解自身站位和教学的育人价值。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品质,凸显地理学科特性,对高中地理学科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该评价体系的设计遵循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五项原则。
本文运用目标—能力结构法构建高中地理学科能力评价体系,从知识与学科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理论关系出发,确定知识、能力、素养三维度下相关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出地理学科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结构,而后根据相关要素的层级划分和相关理论形成环环相扣、目标和能力逐级递升的较为稳定的评价体系,之后咨询专家对评价体系的设计提出修正建议,确定最终的地理学科能力评价体系。
根据新课标中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水平划分的表述,以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和评价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依据,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本文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设计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9 项二级指标、25 项三级指标和5 个水平等级的高中地理学科能力评价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从重视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养本位的过程,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的关系变化反映了我国新课改从一味教书走向科学育人这一历程[10]。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学科能力评价体系选取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的要素构成指标体系,其中二级指标细分为三级指标。
(1)一级指标说明
新课标是地理学科专家依据社会需要、学科性质、学生身心特点而制定的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应达到的学科能力,具体包括学科核心知识、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必备素养[11]。由此可见,地理学科能力是以个体自我发展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由一个逐渐培养、逐渐生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反复、渐进的动态过程[12]。所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地理学科能力的评价应该突出必备知识、强化关键能力、凸显核心素养,在一级指标框架上实现各构成要素间的贯通关联,落实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融合统一。
(2)二级、三级指标说明
从知识维度将地理学科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高中地理课堂的本质问题就是“教什么”,教学的前提是弄清知识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回答的地理问题不同[13]。第一,陈述性知识侧重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内在逻辑把握,回答“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等地理问题,可以划分为事实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两部分。第二,程序性知识侧重对地理规律和技能的掌握,回答“为什么”“怎么办”问题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第三,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地理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侧重对自我认知结构的反思和调节,包括策略性学习和策略性行为。
从能力维度将地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这三类能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是学生一般能力和地理学科能力的结合。第一,地理认知能力主要指学生具备的认知地理事物的基本能力,包括地理认知力、空间认知力和区域认知力,其中空间认知力和区域认知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殊认知要求。第二,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特性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所形成的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包括区域性思维、空间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第三,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人”与“地”关系的行动和体验,可以划分为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两部分。
从素养维度将地理素养划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各要素在地理素养养成过程中的职能和重要性并不等同[14]。所以,笔者将地理素养各要素归为三类:第一,地理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品质和科学意识五个组成部分;第二,地理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第三,地理技术素养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是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本文借助AHP2.0 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学科能力评价体系
一级指标中素养权重最大(0.425),是因为新课标中将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作为地理教育的核心。就高中地理教学而言,素养是学科高阶能力,主要表现为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的互为统一、相互影响。可见,素养权重最大符合高中地理学科能力的落脚点。
知识维度二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策略性知识(0.083),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看,知识获得是遵循学生学习心理,按照“感知—理解—运用”由初级到高级层级分布,地理策略性知识处在知识结构的顶端,是学生对地理学习过程的主动调控,渗透在地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15]。可见,知识维度下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符合高中地理学习的认知规律。
能力维度二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地理思维能力(0.116),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通常是以定型化的概念、结论、规律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经过充分、反复的思维学生才能掌握知识的逻辑和结构,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赋予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可见,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素养维度二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地理科学素养(0.145),地理科学素养是学生由学习、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意识、品质等智能要素的综合反映,它既包括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学核心知识体系,也蕴含区域比较、空间综合、野外观测、社会实践等地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包含地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地理情感[16]。可见,地理科学素养是高中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陈述性知识下三级指标中权重较大的是原理性知识(0.041),地理原理性知识是地理学中的理性知识,包括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地理结构、人地关系等规律,侧重地理知识内在逻辑的把握。可见,高中地理学科能力中注重学生原理性知识结构的构建,强调学习概括性、规律性、有迁移价值的原理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下三级指标中权重较大的是心智技能(0.048),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心智技能,帮助学生提炼和形成地理学科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使学生头脑中观念性的知识“固化”“外显”出来。可见,心智技能权重较大符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策略性知识下三级指标中权重较大的是策略性学习(0.044),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来认识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在思维活动,并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策略学习模式。可见,策略性学习权重较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认知能力下三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空间认知力(0.043),它是学生对地理空间及其之内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科学认识,包括空间概念、空间辨别力、空间呈现方式、空间推理能力等地理能力和地理意识。可见,地理空间认知力权重最大符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思维能力下三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综合性思维(0.034),地理学研究要求学生具备综合性思维,即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现实中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可见,综合性思维权重最大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现。
实践能力下三级指标中权重较大的是行动能力(0.062),地理学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为。可见,行动能力权重较大符合地理学科素养实践性的特征。
地理科学素养下三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科学能力(0.036),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特色的有机结合,既包括一般科学能力要求,也体现地理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可见,科学能力权重最大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地理人文素养下三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人文精神(0.079),地理学以揭示时空变化规律、协调人地关系为基本职能,地理教学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更在于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可见,人文精神权重最大符合地
理学科的价值要求。
地理技术素养下三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技术能力(0.052),地理技术能力是地理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对地理技术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地理技术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可见,技术能力权重最大符合新课标的培养要求。
该评价体系中量表的所有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记分作答,由低到高分别赋值1~5,代表5 个水平等级,学生对照各指标评价自己的能力程度,再采用菲什拜茵模型计算在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下地理学科能力综合得分。
其中,Ai表示第i 个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综合得分;Wj表示第j 个评价要素的权重;Sij表示第i 个学生在第j 个评价要素的水平等级得分值,经过计算:综合得分≥4 分为能力优秀,3~4 分为能力良好,2~3 分为能力合格,1~2 分为能力较差,1 分以下为能力差。
本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在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较为深入、系统地阐释了高中地理学科能力内涵和外延,寻找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可测评和可调控的能力要素,致力于实现地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实质性关联和精准评价,设计了知识、能力、素养的学科能力活动表现、内涵构成及其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知识、能力和素养三者的重要关系为学科能力的核心机制,学科能力活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这为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和学科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首先,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内涵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其次,地理学科能力具有复合性和层次性,而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使得知识的层次转变为学科能力的层次时,各分能力之间存在差异,高阶能力的培养是迫切的,也是现实可行的。第三,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地理素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中要关注个体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地理素养的养成来源于实践,又付诸实践。
该评价体系对学生学科能力发展阶段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诊断评价,为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学业水平测试、学科考试评价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能力考核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能力的理论研究与能力表现评价、能力培养的学科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状态,但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理论和研究都是对这个复杂系统的有限探索,对于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关系研究还未结束,该评价体系还需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检验并进一步优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