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行为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2022-08-11 08:01崔倩刘宁欧阳小芬王美汪丹谭凤玲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冲动精神分裂症服药

崔倩,刘宁,欧阳小芬,王美,汪丹,谭凤玲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强制医疗所,广东广州 510430)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数患者于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常涉及感知觉、情感和行为等障碍,严重者可伴有精神活动不协调[1]。目前,临床上尚未阐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多认为其可能与家族史、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等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会对患者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临床症状显著,加之自身自控力较差,治疗难度较大。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虽可控制疾病症状,但治疗时间较长,且部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社会功能较差,导致服药依从性较低,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2-3]。冲动行为干预是由传统护理方法改进而成的新型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帮助其保持自制力。研究表明[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常受幻觉和妄想的控制,加强患者的冲动行为干预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出现冲动行为时,加强其保护约束,能帮助患者察觉他人情感,正确表达自身情绪[5-6]。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本院2018年6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 例为对象,探讨冲动行为干预在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 例: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2~74 岁,平均(56.89±5.74)岁;病程1~7 年,平均(4.34±0.61)年;体质量指数(BMI)18~26 kg/m2,平均(22.59±2.17)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 例,高中17 例,高中以上9 例;疾病类型:偏执型16 例,紧张型10 例,青春型8 例,未分化型6 例;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3 例,中度14 例,重度3 例。观察组40 例: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4~76 岁,平均(56.92±5.77)岁;病程1~8 年,平均(4.41±0.66)年;BMI 19~27 kg/m2,平均(22.61±2.19)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 例,高中18 例,高中以上10 例;疾病类型:偏执型17 例,紧张型13 例,青春型6 例,未分化型4 例;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1 例,中度15 例,重度4 例。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出现反复语言性幻听;(2)出现思维松弛,破裂以及言语不连贯等现象[4];(3)出现原发性妄想思维,逻辑错误以及情绪紧张;(4)存在自制力障碍以及社会功能受损无法进行交谈。

1.3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均经临床确诊,病情稳定,接受药物治疗;(3)均无行动障碍,具有完整的基线和随访资料;(4)参与研究前未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5)不存在神经系统疾病;(6)肝脏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精神发育迟缓,处于妊娠期、哺乳期者;(2)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躯体性疾病、脑器质性病变者;(3)存在酒精、药物滥用或狂躁/抑郁发作者;(4)具有视听障碍者;(5)存在严重衰退或冲动兴奋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精神科常规干预,并根据具体症状、体征接受相应药物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如下: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加强生活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及运动干预等,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促进疾病恢复[7]。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冲动行为干预。具体如下:(1)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状态并评估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通过沟通交流引导患者讲述临床问题及造成心理压力的关键因素,为其分析、讲解既往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改善临床不良态度;鼓励患者与家属多沟通,嘱家属增强陪伴支持。(2)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服务,提高监护和保护力度。患者入院后需加强安全管理服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患者积极营造良好、舒适、温馨的环境,让其感受到温暖、关怀;积极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爱好参加各项活动,如下棋、听音乐及读书等,帮助其分散注意力,减少危险行为;护理过程中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监护和保护,尽可能减少安全隐患。(3)冲动行为干预。①冲动行为预测:处于幻觉、妄想或躁狂状态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冲动行为,严重者甚至具有自伤或伤人念头;存在敌对、易激惹或难以控制情绪者,也应一并纳入高危人群,并作为干预的重点;②冲动行为的预防:帮助患者建立适宜的环境,检查身边的日常用品,防止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尽可能减少由于冲动行为引起的恶性事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积极评估其冲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应尽可能方式缓和、得体,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照顾,避免威胁与挑衅,避免直接目光接触,保持一定的距离,积极鼓励患者以适当的方式表达与宣泄,根据患者的喜好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分散注意力,转移冲动意图,积极鼓励自我控制等;③冲动行为处理:对于出现冲动行为的患者,除进行药物治疗及言语干预制止外,还应尽快帮助患者解除冲动行为武装;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加强保护性约束或电休克治疗干预;对于绝食、拒药患者,可进行强制喂药;对于自伤患者的咬舌行为,应加强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家属的理解与支持。(4)心理指导干预。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掌握其心理变化,了解患者的精神症状、发展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的活动;对于出现异常的患者,应冷静处理,并及时汇报给主管医师;药物治疗过程中,要态度亲和,耐心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处于极度兴奋、惊恐状态下的患者,应给予保护式约束,帮助其舒缓情绪;指导患者正确应对危险事件,坚持个体化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加强心理支持;帮助患者了解冲动行为疗法,使其能够正确看待精神疾病及生活挫折,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客观判断。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支持教育,加强家属对患者的了解程度,同时增加陪伴,给予患者家庭支持,消除其住院期间产生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面对治疗。

两组均护理3 个月。

1.5 观察指标

(1)精神病症状。护理前后,采用精神病评估量表(BPRS)分别从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惹性及敌对猜疑角度对患者进行评估,分值越低,患者精神病症状控制效果越佳[8]。(2)社会功能。护理前后,采用社会功能评估量表(SSPI)分别从社会性活动技能、动力和交往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总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患者社会功能越好[9]。(3)服药依从性及满意度。护理后,采用通用依从性及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依从性(服药、康复锻炼、定期复查)和满意度(护患沟通、服务态度、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各项总分均为100 分,≥90 分为依从/满意。(4)临床精神状况。护理后,采用临床精神状况评分量表分别从社会能力、躯体化、敌意及偏执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总分4 分,分数越高,患者相应现象发生的次数越多。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精神病症状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依从性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精神症状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各项BPR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各项BPR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惹性及敌对猜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BPR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BPR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

2.2 两组社会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各项SSP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各项SSPI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社会性活动技能、动力和交往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SP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SSP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

2.3 两组服药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服药、康复锻炼、定期复查依从性和护患沟通、服务态度、护理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服药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n(%)]

2.4 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精神状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社会功能及躯体化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敌意及偏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精神状况比较[(),分]

表4 两组临床精神状况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患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加,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数据调查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有超过3 000 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人数的不断增加,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精神分裂症多以封闭式管理、药物治疗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症状,改善其心理及不良行为习惯[10]。但是,部分患者由于对疾病、治疗方法缺乏认识与了解,导致服药依从性较差,影响预后。

近年来,冲动行为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惹性及敌对猜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冲动行为干预能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利于疾病恢复。冲动行为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包括心理疏导、行动约束及患者保护等多种措施。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其情绪,并理解患者所需,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国内学者研究表明[11],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冲动行为时,加强对其约束保护,能帮助患者察觉他人情感,正确表达自身的情绪。冲动行为干预是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特点及表现形式,积极采取预防和终止其冲动行为发生的干预方法,可减少和避免危害的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保证患者自身和他人安全,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社会性活动技能、动力和交往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社会功能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冲动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帮助其早日出院,回归社会。既往研究表明[1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常受到幻觉和妄想控制。因此,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冲动行为干预,能通过相应措施对其心理、言语及行为进行干预,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服药、康复锻炼、定期复查依从性和护患沟通、服务态度、护理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冲动行为干预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服药依从性。此外,冲动行为干预的实施不仅注重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更重视患者出院后的管理,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实现生活的自我管理,借助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反复巩固学习,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社会功能及躯体化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敌意、偏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冲动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精神状态,促进社会功能恢复,降低偏执、敌意等的发生。精神分裂症属于没有具体病因的重型精神病,临床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会造成患者精神活动的不协调。虽然大部分患者意识清醒,但部分患者会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出现认知功能损伤,在对待事件时呈现偏激及极端的想法。而冲动行为干预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方案,以患者为中心,通过行为辅助治疗,建立良好医患关系,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纾解因病情而产生的负面情绪,降低幻听、妄想等不良症状。

综上所述,将冲动行为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助于改善其症状,提高社会功能,获得较高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精神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冲动精神分裂症服药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服药不能猛仰头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服药不能猛仰头
“冲动”不是真担当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