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hapley值法的我国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8-11 07:03侍书靖苗春霞黄畅尹娅妮孙泓黄晓静许建强卓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程度居民

侍书靖,苗春霞△,黄畅,尹娅妮,孙泓,黄晓静,许建强,卓朗

(1.徐州医科大学卫生政策与健康管理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4;2.南京林业大学)

近年来,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均持续增长,患者“趋高就诊”行为使三级医院诊疗量上升过快,医疗服务需求与供给错配现象日趋严重[1],直接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制约我国新医改的发展进程[2]。国家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旨在构建合理有效的就医秩序。居民就医机构选择既影响了医疗秩序,也影响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居民的就医机构选择。许多学者[3-6]就某一地区的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从全国范围探讨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并量化各因素解释力度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基于Anderson卫生服务利用模型,对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量化各因素的贡献程度,有助于集中力量聚焦关键因素和重要因素进行引导和干预,推动居民合理就医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该调查采用概率抽样方式(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覆盖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和海南之外的25个省/市/自治区。这25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的95%,因此CFPS 的样本可以视为一个全国代表性样本。由于本文关注的是居民就医机构选择问题,故首先以回答了“您若找医生看病,一般去哪儿”这一问题为标准截取样本,再选择16岁以上具有自主能力的样本,删除缺失个案后,最终进入模型的样本量为23359个。

1.2 变量选取

2021年8月,基于研究目的对2018年CFPS数据进行筛选与分析。本研究将居民一般就医机构作为因变量,并将医疗机构划分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医院两类。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诊所,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为系统分析居民就医机构选择,本研究以Anderson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框架,将自变量划分为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需求因素三个维度。其中,倾向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使能资源包括居住地、年工作收入、医疗保险类型、看病点诊疗水平;需求因素包括健康状况、半年内是否确诊慢性病、两周内是否患病、一年内是否因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运用Stata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离散变量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逐步回归法(α入=0.05,α出=0.10)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基于回归分析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量化各维度及其变量的贡献程度。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3359个样本中,男性12141名(51.98%),女性11218名(48.02%);45岁以下10240名(43.84%),45~59岁8130名(34.80%),60岁及以上4989名(21.36%);城镇11164名(47.79%),农村12195名(52.21%);从文化程度看,初中者最多(29.75%),其次为文盲/半文盲(21.79%)和小学(20.73%);从婚姻状况看,在婚者最多(82.95%),其次为未婚(12.06%)。

2.2 我国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现状

14298名(61.21%)居民选择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一般就医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1.12%)、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5.83%)和诊所(24.26%);9061名(38.79%)居民选择医院作为一般就医机构,包括综合医院(33.32%)和专科医院(5.47%)。

2.3 我国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越大(χ2=106.072,P<0.001)、年工作收入越低(χ2=726.533,P<0.001)、看病点诊疗水平越差(χ2=335.625,P<0.001),居民的基层就诊率越高;文化程度较低、丧偶、农村、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状况较好、半年内未确诊慢性病、两周内未患病、一年内未因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较低的居民基层就诊率高(P均<0.05)。详见表1。

表1 我国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单因素分析[n(%)]

2.4 我国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多因素分析

以居民就医机构选择为因变量(基层医疗机构=0,医院=1),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α入=0.05,α出=0.10)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岁、农村、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付医疗费用100~1000元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P均<0.05),认为看病点诊疗水平一般或差;初中及以上学历、年工作收入≥3万元、参保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补充医疗保险、亚健康或不健康、半年内确诊慢性病、一年内因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1000元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医院就诊(P均<0.05)。详见表2。

表2 我国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我国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影响因素的Shapley值分解

Shapley值分解结果显示,Anderson模型各维度对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解释贡献率依次为使能资源(49.57%)、倾向特征(27.18%)、需求因素(23.25%)。从单个因素看,文化程度的贡献率最大(25.50%),其次为居住地(15.13%)、医疗保险类型(13.47%)、一年内是否因病住院(11.31%)、年工作收入(10.61%)和看病点诊疗水平(10.36%),其它变量的解释贡献率均小于10%。详见图1。

图1 我国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影响因素的Shapley值

3 讨论

调查显示,61.21%的研究对象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接近重庆市患者的基层就诊率(61.2%)[3],低于江西省(62.01%)[7]、山东省(64.8%)[8]和北京市(63.82%)[4]。可见我国居民的基层就诊率有待提高,亟需各方积极配合,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促进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用,这也是缓解“看病难”问题、提升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受使能资源、倾向特征和需求因素三个维度的共同影响,其中使能资源起主导作用;从单个因素看,文化程度的影响最大。

3.1 使能资源是对就医机构选择影响最大的维度

使能资源能解释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差异的49.57%,其中居住地、看病点诊疗水平、年工作收入和医疗保险类型分别反映居民对医疗服务的空间可及性、技术可及性和经济可及性,其解释贡献率均大于10%。可见,医疗服务可及性显著影响居民的就医机构选择,与李从容等[9]研究结果一致。在使能资源中,居住地对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最大,农村医疗机构分布较城市而言欠均衡,且86.76%的农村居民参保新农合,该保险的定点机构多为基层医疗机构[10],因此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相对而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较弱,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居民对看病点诊疗水平的评价普遍较低。高收入人群大多居住在城镇(73.19%),其就医机构选择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小,能获取且有支付能力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参保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补充医保均能为居民提供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偿[11],此类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高的医院就诊。

3.2 倾向特征中的文化程度是影响最大的变量

倾向特征包括年龄和文化程度,能解释27.18%的就医机构选择差异。其中文化程度的解释力度最大,贡献率达到25.50%,这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居民,获取医疗卫生知识的途径更多,能较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对疾病的甄别能力更强[12],往往因为相对复杂或严重的疾病而就诊,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医院;另一方面,文化程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社会地位,间接影响其就医机构选择。居

民的健康存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的各项机体功能下降,生理系统会出现各种不适,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增加[13-14],但多数能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解决,因此基层就诊率高;而青年人因生活节奏快,时间成本高,为了避免反复就医,更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高的医院进行诊疗。

3.3 需求因素中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就医机构选择

居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医疗需要,需求因素能解释就医机构选择差异的23.25%。半年内确诊慢性病、一年内因病住院和自付医疗费用≥1000元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境地,身体健康水平较差,他们对医疗服务、用药需求持续上升[5],且逐渐与基层医疗服务供给不匹配,尤其是住院疾病多为疑难重症,出于风险厌恶和转诊的时间成本,居民宁愿支付更高的医疗费用,直接选择医院就诊。反之,常患小病的居民可能有频繁就诊行为,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100~1000元),往往选择基层医疗机构以获取便捷、低廉的医疗服务。

3.4 三个维度对就医机构选择影响的综合分析

研究表明,使能资源(可及性)对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解释力度最大、需求因素的影响最小,相关研究也显示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较大[8,15]。分级诊疗制度的初衷是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就医机构,但基于Anderson模型的分析发现,居民就医机构选择未根据刚性医疗需要,更多受制于自身可获得的综合资源,可见现实与政策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文化程度由于其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而成为解释力度最大的变量,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较大。

为引导居民合理就医,应积极采取措施:⑴多渠道开展知识讲座、健康宣教等活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正确甄别疾病并选择合适的就医机构;⑵提高定向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基层卫生资源投入,鼓励社会办医,健全基层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⑶扩大城乡居民医保在各级医疗机构间的报销差异,尤其是门诊费用,提高基层门诊首诊率;⑷推进医联体建设,委派专家到基层坐诊,并注重高水平医务人员分流的中长期规划,吸引居民到基层就诊。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程度居民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间的关系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石器时代的居民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汉泰程度副词对比研究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
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将有行业信用评价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高台居民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