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霁 策划 | 刘燕
教育改革的春风在大连激起了怎样的时代浪潮?“革新”与“传统”又会碰撞出何样的火花?大连市太阳谷(华夏)学校奋楫争先,砥砺前行,交出了优质教育的满意答卷。
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太阳谷(华夏)学校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经世大才”为使命,怀着“让更多的孩子享用更好的教育”的心愿,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素质教育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心性教育”之路。
面向未来,学校如何破解杰出人才培养的难题?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六年的实践,太阳谷(华夏)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心性教育”。
毛泽东曾在《心之力》一文中提出:“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由此可见,心性的养成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学生从小培养出极高的心性,长大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能成为杰出人才。比如,心性加科学等于科学家,心性加文学等于文学家,心性加司机等于郭明义,心性加工人等于王进喜……反之,当一个人心性不足时,即便是高考状元,也难堪大任。”在学校创始人、校长李显峰看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育心”,这也是他开创心性教育的初衷。
根深蒂固的“应试思想”使很多深层教育问题隐匿于“唯分数”的顽瘴痼疾之下,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功利心过重,甚至导致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为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李显峰提出,要把人的发展看成一个整体,注重教育的内涵和过程,而不要只关注成绩和排名。心性教育以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为重点,相信每个学生本性善良,主张从教师、课程、活动、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滋养学生本善之心,积善成志、培养大才。
在心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为国家培养人才,给学生一生幸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太阳谷(华夏)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学校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开创了以心性教育为理论指导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家校共育育人体系及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教学体系。同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学校结合时代背景与先进教育理念,形成“红色教育、传统文化、自然科学、体质教育、艺术教育、生活教育”+“家校共育”的“6+1”特色育人模式。
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见心性教育的缩影。在新生“开笔礼”上,学生们齐声诵读《礼记》,向父母行孝亲礼、向教师行拜师礼,携手跨越“圣贤门”;在“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活动中,家校携手,带领学生共同开展社区环保和资源分类行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在“华夏情,中国梦”主题文艺汇演中,全校师生和众多家长齐聚一堂,感受礼乐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在“孝亲敬老”公益大集上,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举行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捐赠给孤寡老人,传承中华民族爱老敬老、无私奉献的美德。
每到中午用餐时,食堂门口都会有学生站岗,为进出的师生掀门帘并鞠躬问好。学校餐厅的工作人员只负责做饭,从分餐到打扫餐厅卫生,都由学生轮流负责。学生们有序排队打饭,并按照班级固定位置坐好之后才开始用餐。就餐过程非常安静,用餐完毕,学生自行洗好餐具,由食堂小义工检查合格后方可将餐具放到指定位置。这是学生习劳课的一部分,除了食堂义工之外,还有清扫积雪、打扫班级卫生、寝室内务整理等劳动。
“习劳不是为了习劳,吟诵不是为了吟诵,演出不是为了演出,这就是心性教育。”李显峰认为,无论读书、劳作还是做游戏,于学生而言都是“养心”的过程,心性教育是性格的教育、品德的教育、修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是“成就大才”的基础。
基于“心性教育”核心思想,学校不断深化五育并举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努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内涵。除了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基础性课程,学校还增设经典吟诵、汉字文化、鉴史、习礼、武术、诗歌、医道、古琴、茶道等特色课程,以及习劳、农耕、远足、爬山、军训、艺术节、开笔礼等活动性课程。
以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作为心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积极挖掘经典和课程中蕴含的人生密码,总结归纳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孝亲尊师”“社会责任”五个德育主题,通过开展历史教育、纪念日主题活动、时事政治教育、国防教育、研学活动、孝亲主题活动、尊师主题活动、习礼教学、“知行合一”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实现德育课程生活化、综合化、生本性、开放性,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一名六年级学生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题为《游山咏志》的文章:
今日游山,思绪颇多。见朝阳,踏清露,后择小径而上。偶遇一仙潭,云雾缭绕,当见日出惊鸿之势破天之际,犹如国之栋梁,能量之巨大矣。上山游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鸟啼雀叫松鼠跃足矣。此景令吾感叹世间少有,若家国有难,硝烟四起,何见此逸然美景?
嗟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父母,为百姓,为国家,吾辈定将自强不息矣!
铿锵的韵律吟诵着古典之美,字里行间彰显着新时代青少年的昂扬斗志与家国情怀,体现出学校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学校“大语文”教育成果的一个缩影。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学校结合国学精粹打造了“大语文”特色课程体系,主张语文教育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在“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师生一起放眼世界、拥抱未来,树立起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人类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通过“语文教材”“经典”“文言文”“中外美文和名著”“古诗词”“格言警句”“汉字文化”“校长课堂”8个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建构和运用能力,提升审美,唤醒和升华情感,熏陶和塑造品格,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性,从而实现“培养内圣外王、博古通今、经世致用的杰出人才”的课程目标。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学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了包括武道、现代体育、军训、医道、健康饮食等课程的体育课程体系,包括音乐、绘画、书法、古琴、花道、茶道等课程的美育课程体系,包括生活教育、习劳、家务、食育、农耕等课程在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丰富的社团课程,“人文智慧社团”“政法社团”“理工科技社团”“经世商学社团”“军事家社团”“外交家社团”“艺术家社团”“教育家社团”“大医武社团”九门涵盖各领域的社团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丰富立体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品格“美”起来、脑袋“富”起来、身体“强”起来、审美“高”起来、双手“勤”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基。正如李显峰所说:“心性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像水一样,融于面就做成了面点,融于米就煮出了米饭,融于树就结出了花果。对学校教育而言,文化伦理是灵魂,五育课程是身躯,二者合一才是完整的心性教育。”
翳翳村巷,缕缕书香;啾啾鸟鸣,琅琅书声……坐落于太阳谷温泉小镇青山叠翠中的太阳谷(华夏)学校,在生态文明和人文发展之间实现了一种别样的平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这节“户外诗词课”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接龙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歌颂着“春之美”。与刻板的室内讲授相比,语文教学被搬至户外,学生们走出教室寻找春日的踪影,在大自然中更深切地领悟生命的真谛、感受诗词的魅力。
学校旁边的山林是师生的春日乐园,除了“户外诗词课”,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了“寻找春天”“用笔尖留住春天”等活动,鼓励学生与自然对话、与生命对话、与文明对话、与自我对话。有学生看到树干上长出了许多木耳,便将其比喻为“春天的耳朵”,在春天的“耳边”低声吟唱;有学生看到了新萌芽的小花、小草,小心地提醒身边的同学“不要随意踩踏”;也有学生把自己的补给食物分给了蚂蚁、喜鹊、野兔,心满意足地笑了起来……在自然中,学生们不仅养成了优良的品格、品行和习惯,还使天性得以充分释放,找到最初的童真和善良,可谓“一草一木皆风景,一言一行皆心性”。
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驱动力,“呵护童心,自然生长”是心性教育的重要内涵。李显峰认为,教育者要做的是“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
在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追问中,学校秉持“田园性、开放性、兴趣性、引领性、发展性”原则,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聚焦学生的“表现力”到关注学生的“思维力”,着力打造具有心性教育特色的高效课堂。
在“智慧数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任务——设计一项“滴水实验”,推算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会浪费多少水。学生们三人一组,将底部扎有小孔的纸杯放置在塑料瓶上,用秒表计时一分钟,再将塑料瓶里的水倒入量杯测量。将年换算成分钟,再乘以浪费的水的体积,最后加上误差值,一系列复杂的计算过后,学生们对得出的结果深感震惊。在看到教师展示的一些地区遭受干旱灾害的图片后,学生们都表示,以后会时刻牢记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
操场上,一组“维和士兵”正在为“难民”分发食物、提供医疗帮助,全程都用英语进行交流;另一组“维和士兵”正在用英语进行外交谈判,尝试解救人质……这是学校“人文英语”课程中“维和部队”活动现场。通过模拟真实维和情景,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英语实践的平台,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在心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融汇中西方文化,致力于培养学生海纳百川、兼济天下的胸怀,让学生了解国际时局的风云变幻,感受中国的大国担当。
学校从内容、过程、情感三个维度重塑了课堂教学,不断丰富教学策略、拓展教学空间、挖掘教育资源,寻求具有创造力的教学模式,锻造心性课堂,主动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在文明传承过程中,知识到成才是有一段距离的,要把学习知识变成学会应用才行。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李显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