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存力”培养是教育的必需

2022-08-11 06:03高益民李宗宸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教育家 2022年28期
关键词:防灾日本学校

高益民 李宗宸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一起沉船事故引发的思考

2020年11月19日,日本濑户内海发生了一起沉船事件。一艘载有52名六年级小学生、5名教师、5名船员的游船在撞击暗礁后沉没。

船体触礁的那一刻,72岁的导游向孩子们下达了穿好救生衣的指令,不到10分钟,所有的孩子都穿戴妥当,安静地等待下一步指令。这时,船体已经开始下沉,海水很快没过了脚面。在船长的指挥下,孩子们依次跳入海中,有条不紊地离开正在沉没的船体,等到游船翻过来倒扣在海面上之后,一些孩子爬了上去帮助观望周边海面的情况,其他孩子则浮在海面上等待救援。

附近的渔民接到救援信号后,随即赶往事故现场。当他们到达时,孩子们都在安静地等待救援。由于渔船无法太靠近沉没的船体,孩子们又按照渔民的指示有序地游向渔船,先到的孩子上船后大声鼓励后面的孩子,等全体人员都登上渔船后,孩子们向前来救援的渔民们鞠躬并齐声致谢。

这起沉船事故发生后,所有人在一小时内获救,没有一人伤亡。人们惊叹于事故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的惊人生存力,同时也好奇究竟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这样的素养。

1996年,日本首次在《展望我国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提出了“生存力”这一概念,可以说,它是20世纪下半叶日本社会激荡和教育变革的产物。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经历了从经济高速发展到经济泡沫崩溃的巨大落差,“学历主义”导致填鸭式教育盛行、应试之风泛滥,人们不知该如何应对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应对时代的挑战。

“生存力”在日本被定义为“在今后剧烈变动的社会中能够克服困难坚强活下去的能力”,日本文部省分三方面阐述了生存力的内涵,即“主体能动地学习的能力”“充实、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性”和“身心健康的基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日本大幅削减了主科授课时长,新增了“综合学习”“信息”等活动类和实践类课程。

这一改革下的“宽松教育”,被质疑降低了对知识学习的要求并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2008年,日本修订了课程标准,继续使用“生存力”概念,但对其内涵进行了调整,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炼出“扎实的学力”“丰富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三方面核心内涵。

2017年,日本再次修订全国课标,将包括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特点考虑在内,把“知识与技能”“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学习态度与人格涵养”定位为生存力培养的三大支柱,提出通过建立面向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采取凸显主体性和对话性的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强化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三大举措,培养学生的生存力。

生存力内涵的演变体现出日本教育界对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变化趋势的认识与探索,培养生存力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在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真实环境中培养生存力

生存力教育是鲜活生动的教育。日本教育界认为,培养生存力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生活和自然的机会。日本在2017年新版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加强开展体验活动,让儿童体会生命的有限、自然的宝贵、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等重要价值理念。信息化时代,虽然网络能让学生以一种更容易的方式接触到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等平时不易获取的“间接经验”和“模拟体验”,但是对儿童成长而言,动用感官去经历“直接经验”仍不可或缺。

日本曾有位名叫桥本武的教师,他的课被赞誉为“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他仅用一本小说作为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教材,通过“跑题”让学生获得关于语言和文学的直接体验。比如,小说中提到了“粗点心”,他就带着学生试吃各种各样的糖果;提到了“放风筝”,他就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风筝,并带着他们放风筝。这些全方位的、生动活泼的体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传授了“是什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将知识用于生活的能力。

虽然这是一个特例,但重视学生亲身体验是日本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即使面临新冠疫情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日本中小学仍会组织修学旅行,旨在让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真实环境,丰富儿童与同伴、与社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培养儿童的“真情实感”。

生存力教育是关于生活的教育。日本的生存教育是依托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的现实生活教育。例如,日本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物品管理方面的技能和习惯。日本家庭教育里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会孩子5个“S”,它源自日语读音缩写:第一个是整理(Seiri),指要及时清理不需要的东西;第二个是整顿(Seiton),指要将物品放在指定的位置,所有物品使用完毕要归回原位,方便随时取用;第三个是清扫(Seiso),主要指打扫卫生和清理环境;第四个是清洁(Seiketsu),主要指要保持环境、物品以及自己身体的卫生;第五个“S”最重要,是日语的“躾”(Shitsuke),也就是规训,是让家长不光要讲前4个“S”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把方法内化成习惯,不能动不动就产生“今天孩子太累了,算了吧,别让他收拾包了”这类想法,不能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把“4S”的训练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学校教育里关于前4个“S”的指导同样非常具体和明确。例如,教师们平时非常注重训练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会告诉学生什么东西要装什么袋子、什么盒子、什么箱子、什么包等,只要是实际生活中需要的就不厌其烦。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培养儿童“学会生存”的能力,就需要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去,并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实施和开展。

生存力教育要融合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之中。日本2017年新版课程标准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数理逻辑能力、信息运用能力等作为培养学生生存力的基础,并强调要加强在传统文化、防灾和安全、消费者意识、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理解等方面的教育。对上述领域的重视,凸显出日本教育对全球化、信息化等国际发展大趋势的顺应,是面向未来而进行的教育更新。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校虽然有定期的防灾训练等特别教育活动,但生存教育并不都是通过特定课程来实施的,同时也融合在常规的学科课程中。

以防灾安全教育为例,不同学科、不同主题的课程都可以充分实施防灾教育——在社会课上,教师会围绕“学校的周边”等主题向学生介绍防灾设施设备及避难方法;地理课上,教师会围绕台风的产生和特征,讲解遇到台风时的对策;生活课有“社区探险”活动,带学生了解社区的基本布局以及公安、消防等保障机构的位置和联系方式等;综合学习课上,学生进行“海啸”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模拟海啸方式,讨论面临地震、海啸时如何避难等。

除了围绕课程开展的教学之外,日本还非常重视关于防灾的实践活动,不少地区将防灾避难演练作为与运动会、社团活动等同等重要的学校惯例活动。日本的小学活动中,经常会模拟各种情景进行应急避难演练,比如地震时学生正在教室,或正在家里吃饭、休息,或正在上下学途中,或正在体育馆里训练,或在地震的同时发生火灾,等等。

总而言之,生存力培养强调知识基础,但更强调知识的综合贯通与实践应用;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取,但更强调真实生活情境下的直接经验的感知与体验;强调日常生活中基本能力的培养,但也有针对性地突出灾害等特殊情况和艰苦条件下生存意志和生存技能的训练;强调学校教育的责任,但更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共育。

猜你喜欢
防灾日本学校
日本元旦是新年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探寻日本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学校推介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