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
(沛县嘉华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沛县 2216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供血动脉狭窄闭塞致血液不能正常灌注大脑所引起[1]。肌肉痉挛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是以肌肉不自主收缩反应和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由脑卒中后运动神经元病损所致,据文献报道,超过6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会出现肢体肌痉挛,导致运动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2]。因此,最大限度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肌肉痉挛和肢体功能是临床治疗本病的关键和重点[3]。脑卒中恢复期通常指发病后2 周~6 个月,是改善脑卒中神经功能损害的关键时期。目前,临床尚无脑卒中后肌肉痉挛与神经功能损伤的特效疗法,主要采取二级预防联合康复锻炼的方式,预防卒中再发,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针刺是中医治疗疾病古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常被用于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并且随着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衍生出电针治疗等新技术[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 年1 月—2021 年5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急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对象,探讨电针、温针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80 例急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急性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经影像学检查获得明确诊断;急性期经神经内科一般治疗后病情平稳;发病至入组时间2~4 周;≥60 岁老人;合并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排除标准:康复治疗不耐受;针灸治疗禁忌证;合并认知障碍疾病、既往神经功能损伤史、肢体功能障碍等无法配合康复及影响疗效评估的疾病;治疗期间卒中再发;85 岁以上高龄老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 例。研究组:男22 例(55.0%),女18 例(45.0%);年龄62~85 岁,平均(70.96±8.12)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1 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9 例;发病至入组时间2~4 周,平均 (2.49±0.31) 周。对照组:男23 例(57.50%),女17 例(42.50%);年龄61~84 岁,平均(71.28±7.91)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2 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8 例;发病至入组时间2~4 周,平均(2.46±0.33)周。两组的各项基线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康复治疗联合电针、温针治疗,具体如下:(1)康复治疗。①抗痉挛:包括良肢位摆放、上肢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上肢伸展,关节挤压)、拮抗肌力量训练、日常活动抗痉挛设计、下肢关节负重被动牵伸、佩夹板或矫形器等;②康复锻炼:患肢按摩与被动活动,包括腕关节背伸牵张、上臂外展内收、膝关节屈曲、足背屈曲和左右旋转等;主动肢体锻炼,包括翻身、坐立(仰卧-床边坐、床边坐-起立)、站立平衡(逐渐去支撑站立、站位躯体重心顺应健肢伸展方向摆动)、上下肢功能锻炼(大小关节主动屈伸转动、手指抓握、翻阅报纸、捡豆子、下蹲、抬腿等)、步行训练(下肢肌力训练、单腿负重训练、肢体协调训练,上下台阶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穿衣、吃饭、洗漱、如厕)等。康复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康复情况选择适宜且耐受的锻炼内容,为其制定阶段性康复锻炼方案并实施,每日锻炼2 次,每次30 min。(2)电针、温针治疗。使用华佗电针治疗仪SDZ-Ⅱ型电针仪(苏州医疗用品厂,苏械注准20172270675),依据《针灸治疗学》和《腧穴国际化标准方案》,取合谷、内关、外关、曲池、丰隆、手三里、手五里、肩髃、足三里、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太冲等穴,嘱患者取仰卧位,腧穴常规消毒,夹持法直刺进针至适宜深度,得气后采用电流刺激,电流频率10~30 Hz,以肌群随波形轻度运动为宜,每日1 次,每次20 min;电针结束后取下电极,在针柄下端距离皮肤3 cm 处点燃艾条施温灸,以患者自觉腧穴温热、皮肤潮红为宜,每次每穴灸2 壮。共治疗4 周。
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联合普通针灸治疗,具体如下:康复治疗同研究组;采用普通针灸治疗,取穴与进针手法同研究组,得气后常规留针30 min,不采用电流刺激和艾灸。共治疗4 周。
(1)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价两组患者的肌肉痉挛情况,取肘关节和膝关节进行评价,依据肌张力增加程度由低到高分为0、1、1+、2、3、4 六级,以治疗后肌张力达到0 级或较治疗前降低2 级为显效,治疗后肌张力较治疗前降低1 级但未至0 级为有效,治疗后肌张力分级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升高为无效,肌肉痉挛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 得分范围0~42 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3)于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情况,ADL 共有10个测评项目,包括进餐、洗澡、穿衣、二便等,得分范围0~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强。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包括NIHSS 评分、ADL 评分等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包括肌肉痉挛改善总有效率、性别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肌肉痉挛改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肌肉痉挛改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治疗前,两组的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s),分]
急性脑卒中后,脑局部环境会发生多种病理生理性改变,引起脑细胞与神经组织损伤,造成肌肉痉挛、肢体功能障碍等症,加之患者发病后卧床,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进一步加重症状,造成运动功能减低,生活能力下降[5]。现代研究发现,脑卒中后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和重组能力,康复治疗可促进细胞代偿,加速受损脑组织再生与重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6]。另外,康复治疗还能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肌肉萎缩和痉挛,对加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急性脑卒中恢复期肌肉痉挛归属中医“筋病”“拘挛”“痉证”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在于脑出血恢复期脑络闭塞,痰瘀相互交结,清窍不宣,脏腑功能与阴阳平衡失调,使筋失濡养,因此治疗应以疏经、通络、活血为法[7]。针刺是我国中医的传统疗法,使用特制金属针,按照一定穴位刺入人体,运用操作手法进行治疗,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抑制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降低肌张力与牵张反射,同时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物质吸收,减少和控制炎症,从而改善肌肉痉挛与肢体疼痛症状[8]。另外,针刺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及大脑功能重建,对改善脑卒中后神经组织损伤所致的全身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电针是传统中医针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利用连续低频电流对腧穴及周围神经组织进行持续电刺激的疗法。以此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肌肉痉挛及神经损伤所致肢体功能障碍,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根据患者经络气血异常变化选择相应穴位进行针刺,留针期间予以持续的电刺激,可进一步增强局部血运,改善神经与肌肉营养,加速组织再生,从而抑制纤维化,恢复肌肉结缔组织正常功能,改善肌肉痉挛,操作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安全性高[9]。有研究显示[10],脑卒中康复期患者采用电针治疗,可获得比传统针刺治疗更好的康复效果。温针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中医疗法,借助艾叶燃烧的热力对腧穴进行持续的温热刺激,能够激发经络正气,加速血液循环,发挥行气活血效果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温经通络、消肿散结,加速肌肉痉挛症状改善。本研究以康复疗法联合温针、电针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肌肉痉挛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11-12],肯定了研究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电针联合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肌肉痉挛,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早康复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