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阳谷县人民医院产后康复科,山东聊城 2520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作为一种女性常见疾病,以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妊娠及分娩均是导致产妇产后发生PFD 的独立危险因素,若产妇产后盆底损伤难以得到有效恢复,不仅会影响其产后康复,还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1-2]。产后作为产妇盆底系统康复的重要阶段,早期给予其有效的康复干预对于改善盆底肌群损伤、降低产后PFD 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盆底康复锻炼是针对盆底功能开展的康复方案,能够促使产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群,进而达到增强盆底肌力的目的[3-4]。电刺激生物反馈是一种借助仪器开展治疗的康复措施,主要是利用电流刺激与信息反馈促使盆底肌进行被动或主动的收缩与舒张,以训练盆底肌。基于此,本文选取2020 年10 月—2021 年10 月于该院分娩的88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盆底康复锻炼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在预防产妇产后PFD 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于该院分娩的88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足月、单胎初产妇;产妇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悉同意;认知能力正常,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既往有盆腔手术史;合并生殖或泌尿系统疾病;合并其他妊娠并发症。本研究已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44 例。观察组年龄22~40 岁,平均年龄(28.26±3.14)岁;体质量指数20.2~28.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97±1.37)kg/m2;新生儿体重2 514~4 020 g,平均新生儿体重(3 254.17±221.26)g;分娩方式:剖宫产20 例,阴道分娩24 例。对照组年龄22~39 岁,平均年龄(28.23±3.12)岁;体质量指数19.9~29.1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02±1.29)kg/m2;新生儿体重2 519~4 012 g,平均新生儿体重 (3 235.71±221.26)g;分娩方式:剖宫产19 例,阴道分娩2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盆底康复锻炼。协助产妇选取平卧体位,嘱其微屈两腿,并向两侧自然分开;吸气时收紧肛门,臀、腹及腿部肌肉应保持放松,呼气时放松肛门,持续进行肛门的收缩与放松,控制每次收缩与放松时间在8~10 s,10 min/次,出院后可逐渐增加至15~30 min/次,2~3 次/d。持续训练6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生物反馈。采用生物反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工作站(广州市施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SW1000 型,粤械注准20162260918)进行治疗,待产妇排空膀胱后,协助其选取膀胱截石位,将探头缓慢置入产妇阴道内,调整电刺激相关参数,设置电流为20~40 mA,刺激频率为20~70 Hz,以产妇感受盆底肌肉抽动而未感受疼痛为宜;随后指导产妇重复进行提肛、收缩阴道动作,嘱产妇依据荧幕显示的盆底肌收缩、舒张肌电图,主动进行盆底肌群的收缩与舒张,以肌电活动轨迹在正常范围内为宜,15~25 min/次,2~3 次/周,持续治疗6 周。
(1)盆底肌力:于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改良牛津肌力分级(MOS)标准进行评价,共分为0~5 级,分别对应0~5 分,0 分:无收缩;1 分:有抽动;2 分:微弱收缩;3 分:中等收缩,手指有轻微压迫、内缩上提的感觉;4 分:收缩正常,可抗阻力,指横向压时可感受收缩;5 分:强力收缩,可感受盆底肌强而有力地压迫手指。
(2)产后PFD 发生率:包括压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及盆腔脏器脱垂。
(3)盆底功能:于干预前后采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20(PFDI-20)进行共同评价,PFIQ-7 主要包括阴道、肠道及膀胱3 个方面,PFDI-20 主要包括排便、排尿及器官脱垂3 个方面,均采用4 级评分法,满分均为100 分,分数与盆底功能呈负相关[5]。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采用χ2、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MO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MOS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MOS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MO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MOS 评分比较[(±s),分]
观察组产后PFD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PFD 发生情况比较[n(%)]
两组干预前PFIQ-7 评分、PFDI-20 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PFIQ-7 评分、PFDI-20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盆底功能比较[(±s),分]
表3 两组盆底功能比较[(±s),分]
孕妇在妊娠期子宫重量与体积的不断增加会加重其盆底组织负担,加之阴道分娩时胎头持续压迫可导致产妇盆底组织超负荷,进而引起盆底肌肉损伤,增加产后PFD 的发生风险,不利于产妇预后。由于妊娠、分娩所致的盆底功能障碍具有可逆性的特点,故临床应在产妇产后早期予以其有效的康复干预措施,以改善其盆底肌群损伤,促进其盆底功能恢复[6]。
盆底康复锻炼是促进产妇产后康复的常见训练方法,可促使产妇盆底受损神经、肌肉得到及时修复,从而达到预防产后PFD 的目的。但常规盆底康复锻炼的内容较为单一,多依赖产妇自觉,加之受到产妇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影响,部分产妇难以正确开展盆底康复训练内容,进而影响训练效果,不利于减少产后PFD 的发生[7-8]。电刺激生物反馈主要是利用电刺激生物反馈仪器进行干预,该仪器由电刺激与生物反馈两部分组成。本研究将电刺激生物反馈应用于产后产妇中,首先利用放置于产妇阴道内的探头对其盆底肌群施以不同强度的电刺激,可促使盆底肌肌肉被动收缩,并能够唤醒本体感受器,改善血液循环,促使盆底肌肉收缩功能得到恢复与增强[9-10]。同时,该仪器可通过肌电图反馈产妇盆底肌肉的活动信息,产妇可据此开展更为准确、更具针对性的盆底肌训练,进而提升盆底肌训练效果,进一步促进盆底肌及盆底功能的恢复。电刺激生物反馈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不会对产妇身体机能造成负面影响,并能够获得较好的产后PFD 预防效果,产妇接受度更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MOS 评分高于对照组,产后PFD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FIQ-7 评分、PFDI-20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盆底康复锻炼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在预防产妇产后PFD 的发生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盆底康复锻炼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在预防产妇产后PFD 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产妇盆底肌力,促进其盆底功能恢复,减少产后PFD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