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瑛
(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教学辅导站,甘肃民勤 733303)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基本的认识和态度,是对学生本质和培养方向的体现,教师的学生观对于教育行为、教育模式起着支配、指导的作用,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工作观念、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最终的工作效果,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育生涯中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念,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以真正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审视学生观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在早期的教育发展中,学生常常会被认为是“小型成人”,一些教育者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存在的弱势,错误地认为学生和成人的区别仅仅是身体上的差异,在这样的学生观的影响下,一些教育者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导致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本身活泼、好动的性格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传统的学生观是一种预成论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论”的学生观,洛克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是一张白纸,心灵是纯净的,教育者在上面进行创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者的创作理念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方向,学生往往成了服从者和被动客体。直到19 世纪,又出现了相对立的两种学生观,这两种学生观具有对立性,同时也具有代表性,第一种是教师中心论,这种学生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了,教师则居于权威的位置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种是儿童中心论,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应该是一切教育措施的中心,学生应占据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接受教育,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引导者和指导者,作为助理的角色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否定。儿童中心观是一种内生论的学生观念,曾经在西方教育中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的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期,我国才开始对学生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重在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对于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与推进作用,开始了新的主张。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生可以成为教师的理论被提出,要求教师站在新视角,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围绕着学生的主体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自觉对学习知识展开实践,不断进行探索、思考。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高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双方的友好协作,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被充分激发出来。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作为主体拥有独立的人格,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也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要使学生头脑中无序的知识变得科学化、有序化,主动形成学习能力,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结合当前学校的教育现状,对学校教师的学生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教师对学生依旧保持一定的威严,为了获取学生的尊敬,与学生的亲近程度不足,始终维持着教师的严肃形象,这导致了学生的心灵无法全面敞开,无法增进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即使树立了严肃的形象,也无法获取学生内心的真正尊重,对师生之间和谐、愉悦关系的形成起到了负面作用。一些教师甚至存在着绝对服从的错误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应该听从教师的安排摆布,无条件接受教师的意见,在教师的强制性教育措施下,认真、听话才是一名让家长、教师省心的“好学生”,这导致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性格特征,缺少生气、活力,创新性、独立性、进取性等方面均存在着不足。此外,唯分数论的学生观是目前教师的学生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教师往往按照分数进行排名,过于追求高分,关注分数较高的学生,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冷落、忽视甚至歧视,这种错误的学生观,对于教育改革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是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改进的观念。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围绕着学生主体观这一核心,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发展,围绕着学生主体的核心观念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不再以书本知识的课堂教学为重心,而要改变教师的主导角色,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融合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求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使学生在突破常规的创新探索中,成长为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也是人在超越自我、不断升华中的宝贵经历,教师要以学生的主体性观念作为教育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主体功能发挥出来,使其得到尊重和保护,将学生主体中的创造性、独立性等特征,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不断形成主体意识,树立起正确的认知,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索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应用知识的主体,使学生的活泼天性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讨论式、问题导向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提出质疑,不断增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在参与探究、发现、分析、反馈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获得提高,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和学习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活并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发展,教师需要加强关注和引导。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等方面各有不同,教师要树立起学生发展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出发点,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目的,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加以革新,为学生提供服务,切实将学生发展观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促使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使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挖掘出来,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发展个性的平台和空间,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师在制定教育教学的计划和活动时,要始终站在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个性成长的角度,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构建起协调平衡的关系,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的智力、德育能够向着健康的方向提升,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在开拓创新中获取学习的收获与快乐。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认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树立起学生差异观。世界上并没有两片树叶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学生个体之间的特征也是如此。学生在非智力发展、智力发展等多个层面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育者应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树立起学生差异观,了解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明确这其中存在的差异。
确定了教学方法之后,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真正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和知识能力的前提下,得到充分的发展,激活内在的潜能,获取学习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差异性原则,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制定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同时要将差异性的学习目标,有层次、分阶段地践行到实际的教育策略和教育实践中,使不同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需求均能够得到保障,使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不再以课堂上的少数优秀学生作为主体,而是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力求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进一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处,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差异化的特征。
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良好状态,也包括社会功能的良好和心理状态的良好,教师要站在身心健康观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身心健康观,使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切实得到保护和发展。教师要明确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展开教育教学活动,适应当前“双减”政策的要求,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与学业压力中解脱出来,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参与到饮食健康、运动健康的锻炼中,加强体育素质的培育,切实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教师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在智力教育、心理教育的融合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情绪、坚定的信念,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教师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观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保护者,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制订科学的育人方案和计划。
在平时的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善于引导学生发出心声,以此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准确掌握和了解,真正和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以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要贯穿在教育全过程,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来说均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的潜能才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成为学习的主体,接受良好的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个性,即使是对待犯了错的学生,也要加以尊重,不抛弃、放弃学困生,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地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端正态度,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受伤害,同时唤醒学生的上进心,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进行突破。在教师的爱心鼓励和热情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即使是学困生,也可以和优等生共同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获取巨大的进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每一名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制订出更加科学、符合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案与计划。
有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在缺失关爱的环境下,出现人格上的缺陷、学习上的困境等,因此教育者要树立起关爱学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用关心和爱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关爱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消除负面情绪,让学生在快乐温暖的环境中深入学习,并打开心灵的窗户,和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在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下,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取无穷的能量,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将爱心教育、关怀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细节,还要在教学向生活的过渡中,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深沉的爱,教师要用平等、关爱学生的观念,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下得到表扬,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和信任,从而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关爱学生同样要以平等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和睦的感情,在宽容、有安全感、充满爱心的环境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境,帮助学生突破困境,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主动探索知识、运用知识,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立足实际学情,培养、关爱学生,理解、尊重学生,使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展示、发挥,个人潜能被挖掘出来,并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自身工作和生活的伙伴,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