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义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但当前学校、社会及家庭普遍未能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推动其在各方面的发展。其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
劳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自然现象进行改造。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与劳动人民,掌握劳动知识和一定的劳动技能,逐渐具备较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与劳动素养。劳动精神是指学生对劳动本身价值的一种认识及积极的劳动态度,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劳动能力是指学生能具备符合自身年龄阶段的劳动能力,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知识,能做到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并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增强体力、智力与自身创造力,具备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劳动素养除包括劳动技能、技巧外,还包括劳动创造中的道德意义与智力内容,是学生对劳动认知、情感态度、相应品格与能力的整合体。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学生形成劳动素养的基础,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多项内容。
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使自身得以代代相传,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劳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可以说人类文化史中有一半多是劳动史。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劳动依然是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使学生掌握基础劳动知识,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提升个人生存能力。
人类最早的劳动关系是通过劳动分工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为利益与政治关系,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有一些家境一般甚至贫困的学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名牌大学,能从某一层面折射出一个道理:引导孩子直面现状并承担生活责任,非但不会影响其成长,还有可能逐渐转化为学生执着求学的内在动力,使其能逐渐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现在之所以会出现很多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意志力等问题,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缺少生活感受与劳动体验,可以说良好的劳动品质与习惯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
劳动不仅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力,还有利于改造学生的心性,培养学生的爱心。很多小学教室中都贴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但若学生未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缺少劳动体验,便对此类标语无法形成情感共鸣。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其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可使其具备正确的劳动意识,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成为爱劳动、敢于拼搏、乐于奉献、懂得感恩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劳动教育有着推动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价值,但大多数教师并未意识到劳动教育的这一价值。因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漠视劳动教育的问题,教师和家长都会将重心放在知识传授、学习成绩提升上,很多家长甚至认为让学生从事劳动是浪费时间。心智和体质两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智商本身就由体质和心智共同组成。人类感官的进步需要不断接受刺激,刺激过少就会导致倦怠和麻木。手与脑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所以小学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以此推动学生智力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要求各小学积极纳入劳动教育内容。虽然现阶段我国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开展劳动教育的渠道单一、劳动教育定义较为狭窄等。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以前小学劳动教育只停留在社会活动、大扫除及值日,或是鼓励学生在家完成家务,此种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技能,但不利于培养其正确的劳动态度,推动其智力发展。此外,一些教师会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方式,若学生未按时完成作业或违反班级规章制度,就必须承担值日或大扫除等劳动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对劳动存在抵触心理,不利于其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此外,虽然小学都开设了劳动教育内容,但只是简单地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再加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课时较少,有关劳动内容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要想改变这一种现状,学校可尝试在其他科目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下面就城区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科学技术的更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方式,也会改变生产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也是学生作为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在今后的劳动中会用到,但目前学生并未意识到这些知识对劳动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将劳动素养培养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中,将劳动任务分解到科学各领域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知识开展日常劳动。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物理或化学变化知识做好清洁卫生工作与校园及家庭劳动;借助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处理垃圾。此外,一些学生之所以劳动能力欠佳,是因为其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可传授学生一些好的劳动方法,将这一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劳动活动,找到最适合的劳动方法,同时还能有效衔接劳动教育与工程领域、技术领域的知识。如引导学生简单加工和测量身边的物体;学会使用常见科技产品,体会科技为劳动者带来的便利。
劳动课程内容贴近生活,且符合社会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在科学教学中经历探究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而这一环节包含劳动内容,通过有机结合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可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劳动技能,并对劳动的重要性有所体会,有利于其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习惯的培养,最终树立起科学价值观。如教学《米饭和淀粉》这一单元,需要学生要对米饭的来历、主要成分等进行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水稻和糙米进行观察,可让其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蒸米饭。对于学生来讲,在家中会经常见到妈妈做饭,但却未必懂得做饭的步骤,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做饭的步骤,之后再回家由爸爸妈妈指导完成教师设置的简单任务。此种教学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积极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学会煮饭这一劳动技能,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并懂得米饭从种植、丰收到制作成熟食的不容易,养成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部分内容为探究常见生命现象,对植物生长进行了解。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更好地探究。只有亲身体验生命的成长,学生才能对生命的内涵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尚的情操,真心热爱与善待生命。作为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命成长,使其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享受。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如在学校空地建立养殖园和种植园,使学生亲身参与种植和养殖,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观察工作,结合学生的体验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使其能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与生命观,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能有效提升科学教学的趣味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自然,接触更多活泼的生命,去看山川、湖泊、虫鱼鸟兽,在此过程中感受生命的丰富,激发其探索生命的乐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农民的生活,与农民展开沟通交流,了解劳动的辛苦,在此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劳动观念。小学生好动且好奇心重,教师可利用这一特征引导学生跟随郊区农民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体会到在城区无法获得的体验。利用好这一契机适当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明白在普通岗位上也能获取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如农民伯伯需要懂得种植方面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要付出辛勤劳动,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学生能看到农民身上坚强的毅力,及其为获得收获持之以恒的努力。
除开展劳动教育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可立足于学生身边的劳动。如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小区劳动以及班级劳动中,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劳动中的学问,还可以邀请身边的劳动模范为小学生现身说法,讲述劳动中的科学知识及技巧等,通过展示劳动技能使学生明白劳动的不简单,并能做到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愿意积极投入劳动实践中。其次,劳动可分为体力与脑力劳动,小学生每天都需要学习思考,进行脑力劳动,但家长、教师则较为忽视学生的体力劳动。长时间缺乏动手劳动,会对学生大脑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思维,注重体力劳动,并要引导学生树立起体力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体力劳动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在需求,科学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结合学习理论投入实践。如在进行推和拉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先清空桌椅,引导学生通过推拉方式将座椅移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力的作用,其手动劳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此外,小学生竞争意识较强,喜欢挑战一些具有难度的劳动项目,但对于拖地、扫地、班级劳务等简单劳动兴致不高,因为这些劳动项目简单且每日重复,所以很多学生会对此产生厌倦心理。此种认知是错误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劳动,可从学科角度引导其明确简单劳动的意义,发现简单劳动的价值。同时,重新审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技能,创造性开展简单劳动,使其获得劳动成就的体验。
小学科学教师要将学生的劳动素养也纳入科学学科评价体系中,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评价内容,有机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将评价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而通过将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劳动实践表现纳入评价中,可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素养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或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改进。此外,在每学期末要结合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完成情况、劳动素养提升状况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只依靠在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抓住一切能渗透劳动教育的机会。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减负增效,积极实施了双减政策,使得学生在课后有了更多时间,必须将这一段时间利用好。学生课后时间的生活场所主要为家庭,科学教师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借助多媒体平台将劳动教育重要性的相关内容发送给家长,使每一位家长都能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白劳动教育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如家长可引导子女自己收拾房间,吃完饭后收拾桌椅板凳,小型衣物自己洗等,在其完成劳动任务后及时鼓励和肯定,激发其的劳动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能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借助家长的力量,可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大幅度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总之,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积极参与到脑力和体力劳动中,并逐渐养成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等良好品质,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具备劳动教育意识,并要结合科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渗透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