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媛媛
(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江苏常熟 215506)
环境色彩设计作为一个设计领域,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最初狭窄的工业设计层面推进到城市环境设计中,并在提升城市魅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环境色彩设计概念进入我国,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畴。
长期以来,环境色彩设计在城市环境设计方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乡村建设中没有得到重视,缺乏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关的应用成果也较少。环境色彩作为乡村特色营造要素之一,必将伴随着乡村建设的深化而成为环境色彩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新领域。然而,乡村环境与城市环境有着较大区别,把城市环境色彩设计的理念照搬到乡村的做法产生了较多的问题。较之城市色彩,本应更能够反映出地域特色的乡村色彩变得整齐划一,毫无生机。
地域与地区的概念不同,地区的边界是根据需求和方便划定,而地域本身具有同质性,是通过若干特征来划定。地域色彩是通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而成的反映当地文化、生活及心理特征的产物。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吴文化的中心地带,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地理气候、人文因素造就了苏州特殊的地域色彩。
苏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低山丘陵零星散布。湿润温暖的气候给植被生长带来了有利条件,植被生长茂盛,四季常绿的植物让苏州的秋冬两季也能保持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因四季变化产生周期性改变的植被又能使得苏州的四季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面貌。古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足以见得苏州农业的发达程度。苏州的平原地区的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色彩在四季经历较明显的周期性改变,使得乡村的色彩各季有各季的格调。苏州丘陵地区则以种植琵琶、杨梅、茶叶等经济作物为主。果树在四季会经历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植物的色彩在不同季节亦各具特色。
地理气候和人文二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书·地理志》中写道:“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色不同,系水土之风气。”苏州话自古被称为吴侬软语,婉转清丽,珠圆玉润,反映出苏州人特有的性格特征,也造就了苏州古典建筑素、雅、静的特色。另一方面,建筑为了适应地理气候,也发展出各具地域特色的形式及材料,由此看来,建筑色彩是由地理气候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在文化、经济方面均较为发达,兼顾雅致和繁荣的特征。社会风气上崇文重礼,审美取向上追求高雅。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在建筑色彩的使用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皇家建筑屋顶惯用的黄色不能被用于普通百姓的住宅之中,一般民居常用的色彩多为材料本身的颜色。南北民居建筑的用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北方传统建筑墙体大都裸露砖墙,而苏州传统建筑以粉墙黛瓦为主。苏州传统建筑色彩一方面源于封建制度因素,另一方面源自苏州地理气候因素。苏州雨水多,砖墙容易受到雨水得侵蚀,因此通过粉墙来保护建筑墙体,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舒适度,亦可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根据《苏州平江府志》所载:“涂白垩以防潮,非为废材而饰也。”白垩有预防苔藓生长的属性,在传统建筑中常采用的一种防潮涂料,常在我国南方建筑中使用,这种用色习惯被长期保留并且沿用至今。
粉墙黛瓦是苏州传统乡村建的灵魂,乡村新建建筑虽然在建造方式和材料上区别于传统建筑,但建筑色彩总体传承了苏州传统建筑黑白灰的用色体系。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传统的配色体系在村民中的认可度较高,观念深植于心,村民翻建建筑时自然还会选用粉墙黛瓦的形式。其次,农村建造新房的方案需要相关部门审批后才允许实施,建设的审查制度较为严格,与周边建筑协调性差的建筑用色会方案会被驳回。因此,苏州乡村建筑色彩特色鲜明,形象统一,“浓墨淡彩,写意江南”的形象特征通过色彩呈现出来,识别度较高。
图1 苏州墙绘色彩搭配主题调查分析图
传统村落所呈现出的面貌主要是地区地理环境及人文习俗共同作用的结果。苏州地区的乡村在地理地貌及人文习俗上较为相似而又存在些许不同,因此村落间呈现出统一的样貌,但又存在微妙的差异。传统的村落是自然生长而成,融合了村民的集体智慧,这种生长是有机的,存在着其内在逻辑性。然而随着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规划师、建筑设计师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乡村建设过多的人为干预导致村落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千村一面的问题严重。例如大型墙绘的应用,虽然使得乡村景观色彩更加丰富,但由于设计师相似的知识结构和设计的互文性,导致墙绘在设计题材、设计色彩方面都极度雷同。图1根据对苏州12个村落的户外墙绘进行调研而得。调研中发现,反映江南水乡、农民丰收的主题被反复用于苏州乡村外立面墙绘中。以水乡为主题的黑白灰配色和以四季为主题的色彩搭配成为乡村墙体彩绘的主流。
色彩的调和如同音乐一般,是按一定规律搭配而形成色彩世界的和声。色彩关系更是考量色彩搭配是否合理的主要面向。色彩所呈现出的明度与彩度均受周边色彩的影响,同样的色彩因为背景色的差异给人的印象也会不同。因此,色彩的规划控制需基于现存色彩调研。
运用色彩地理学方法,选取土壤、植被和建筑等作为调研对象,对色彩要素进行调研记录,对主色和辅色进行分类,按照明度、纯度和色相进行分类,为后期色彩控制打下基础。通过孟赛尔色卡对现有色彩进行科学的记录,获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配色原理提出色彩基准控制策略。环境色彩设计的主要工作不是对色彩最终的确定,而是对色彩构成进行全面的研究。常用的配色类型为类比色调和法、色相调和法以及色调调和法。
在色彩的规划控制阶段,首先梳理自然特征-空间分布、社会人文特征-时间演进,确定乡村主色调,而后制定分区域推荐色谱,对乡村风貌的延续协调进行引导。区别于城市色彩设计中严格的分区控制,乡村设计应当更加遵从乡村色彩现状,设计师主要的任务是对色彩进行总体控制而非具体的设计。应当更多地让村民参与色彩设计过程,给予村民自主的权利,因为他们才是环境的具体使用者,对这片土地更加熟悉,对文化习俗的理解更加深刻。
环境色彩由人工环境色和自然环境色组成。相对于城市,乡村环境中自然环境的占比要远远大于人工环境。因此,在环境色彩设计中首先要充分考虑作为色彩背景的自然环境色,其次,在人工环境色彩设计中应以地域材料及其所呈现的色彩搭配为素材,创造出协调且能够反映地域特征的色彩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由天空、湖泊、大地、山川等几个部分组成。植物是附着于大地的主要构成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通过观察发现,四月份苏州的落叶植物还没有绿色的迹象,而在五月会突然会生长出嫩芽,越接近夏天色彩就越浓郁。根据孟赛尔色卡测量得知,大部分落叶树春天的树叶色彩鲜艳度为7左右,而后很快会降为6,并稳定在3-6之间。(见图2)苏州的农村以种植粮食作物、果树及茶叶为主,自然环境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较为明显。以平原为主的村落种植水稻居多,春夏呈现不同的绿色而在秋天则会变黄。例如位于太湖畔平原地带的望亭自古以来就以盛产水稻而闻名,春夏两季田地间一片绿色盎然的景象,到了秋天便成了金色的海洋,色彩随着季节做周期性地改变特别明显;靠近丘陵的村庄会种植茶叶和果树。例如东山西山的大部分村落都种植了琵琶、杨梅等果树,果树在历经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面貌。由此看来,即使是在相同的地理及文化背景的作用下,村落间的色彩还是存在些许差异,色彩规划控制过程中不仅要把周边自然环境色彩考虑在内,而且要把自然色彩动态变化的特征纳入色彩规划体系中。
图2 苏州乡村春季植物色彩孟塞尔图标表
人工环境主要由建筑及景观中的人工构筑物组成。苏州传统建筑粉墙黛瓦的形象深入人心,村落间建筑色彩差异小,视觉特征统一明确。因而,人工环境中最能够体现村落色彩特征的就是景观构筑物。景观构筑物的色彩设计中,如何彰显地域特色成为色彩设¬计的关键所在。通过选择地域性材料以及材料所呈现的色彩作为素材,打破色彩必须依附于材质之上的传统观念,将色彩从物体中剥离、独立形成体系,以此方式营造出反应地域特征的色彩氛围。以苏州锦溪祝甸村为例,锦溪有着悠久的烧砖历史。盛传这样一个说法:“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只窑”,由此可见锦溪窑业的发达程度。其中以金砖最具特色,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曾供皇宫专用,后逐渐走向民间富户。锦溪镇祝甸村砖窑较为密集,现存明清时期古砖窑十余座。砖窑本身以及烧制出的砖瓦都可以作为环境色彩设计的素材。除了利用砖瓦直接作为景观建设材料,我们也可以把色彩从材质中剥离出来,提取砖窑的色彩把其用于景观设计中,形成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锦溪乡村色彩。(图3)
图3 苏州祝甸村景观
色彩是空间中最先对人产生影响的空间要素。传统村庄中地域气候、风土以及当地工匠的技艺孕育出的素材色彩,会随着时光的积淀愈加迷人。然而由于现代工业建材流通方便,模式化、均质化的建材不仅用于城市建设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乡村,随之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的问题。良莠不齐的设计和过度的人为干预对乡村建设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只有通过发掘地域特殊的配色形式,才能够突出村落之间的色彩差异。在进行乡村色彩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设计人工景观环境时应当充分考虑自然色彩的四季变化,把整个环境当作统一的整体来考虑。另一方面设计师可以从苏州丰富的历史遗存中寻找灵感,挖掘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材料,同时提取地域材料的色彩,将其灵活地应用于景观环境中,从而营建出轻松和谐的色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