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喜
摘 要 教师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可将教学设计权下放给学生,这样才会真正体现以“学”为主的设计理念。预设适切的情境,使之聚焦文本,凸显学科特点;预设一组注重能力提升的活动任务,使之成为牵引学生思维进阶的动力。
关键词 情境 适切 活动 提升
在一次以“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了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曹操的《短歌行》一诗。从46个学生和26个听课教师反馈的情况来看,那节课虽不十分完美,但所幸仍有可圈点之处。活动结束后,作为教者,笔者回看了录像,溯本探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反思。其中,对教学设计环节,笔者的反思可概括为:情境设计应适切,活动任务重提升。
有教者在执教《短歌行》时,给学生预设的情境是:为曹操设计一尊雕像。笔者认为这个情境任务不适切。其理由至少有四:其一,缺乏自主性,貌似除了雕像,其余方案皆不可,具有较强的指令性,属于硬性预设;其二,缺乏普适性,雕像属于美术学范畴,有些专业思考,学生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三,缺乏灵动性,雕像是凝固的艺术品,诗人兼政治家的曹操,在本诗中的情感变化无法得到动态展示;其四,缺乏语文味,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是以非语文性元素充塞课堂,甚至出现反客为主的现象,这样的操作会冲淡“语文味”。
有鉴于此,笔者聚焦本单元“生命的诗意”这一人文主题,秉持“文本讲析不求面面俱到,读写实践务求全面落实”这一设计原则,并突出以“任务驱动”为架构这一特点,立足学情,一开始就思考将《短歌行》这一单篇教学的设计权下放给学生。
请看笔者为同学们预设的情境任务:
高一(1)班王明月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经典诗歌朗诵比赛,他自选了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为达到适切的朗诵效果,请你为他设计一个理想的伴诵PPT方案,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提示:伴诵PPT方案设计包括背景音乐、背景画面、朗诵节律、肢体动作等。)
笔者认为这个情境任务的适切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情境普适,经典诗歌朗诵比赛,学生都曾参与过,有切身体验;其二,任务明确,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理想的伴诵PPT方案,同时,给出了任务提示,不存在理解歧义;其三,设计自主,背景音乐、背景画面、肢体动作等方案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自主创作空间充足;其四,语文味浓,因要强调设计理由,故而必须借助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学科核心素养会内蕴于问题情境的始终;其五,激趣先行,该情境任务选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加之,给予了充分的自主权限,因而,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浓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正因为如此,其创新性明显,从设计成果可见,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拓展,居然学会了对声色、视听、节律、言情等元素进行综合考量;同时,其生成性显著,通过方案的展示,同学们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多元交汇,大部分学生对原先的成果进行了必要的增减修缮,重新建构了认知体系,于是也就收获了生成的种子。
然而,预设的情境是否适切,需要通过课堂活动效果来检验,因为课堂活动是学生思维外化的重要体现。如此看来,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内驱动力。
上文提到的那位教者为学生设置了“从整体上把握雕像设计的表情”这一课堂活动环节。对照笔者质疑其不适切的理由之三,可见,此处确实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是借助眼神,抑或是眉宇,抑或是手势,抑或是嘴巴,抑或是雕像的其他部位来设计表情?即便如此,雕像的某一部位如何恰当地展示诗人曹操动态的情感,对学生来说,也绝非易事。
而笔者则考虑到了课堂活动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影响,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几个课堂活动环节:活动一,方案论证;活动二,比较鉴赏;活动三,修缮方案;活动四,质疑探究;活动五,品评拓展。其中,活动五属于课后练笔,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课堂活动,但属于课堂活动的延伸。这几个活动环节助推了学生不断惊喜闯关,使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活动一环节,即方案论证环节,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论证评价表。
仔细辨析这张论证评价表,不难发现:这四个评价项目之间,笔者考虑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因而,项目分值渐次增加,这主要是其思维活动的难度在渐增。
活动二环节,笔者剪辑了新版《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微视频,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进行比较鉴赏。三分多钟的视频鉴赏,与学生原先的设计思想不断擦碰,灵感的火花迅速点燃了他们再创作的那片原野,思维活动空前活跃,学生感触良多,大受启发。
活动三环节,笔者让学生对原先的方案进行修缮,并要求给出修缮的理由。这不仅促使学生知其然,更促使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同时,提供方案修缮理由的要求,也使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活动四环节,笔者将白话文《杨修之死》自主改为浅显的文言文《主簿杨修》,并让学生结合《短歌行》思考:作为封建统治阶层的曹操,其人才观有什么特点?这个思维活动看似跳出了文本,其实,又始终让学生立足文本,借助先前的拓展性阅读,全面地剖析曹操的人才观。这样的探究活动,也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而在活动五环节,即课后练笔环节,笔者为同学们布置了如下一个活动任务:
古人评《三国演义》人物时有“三绝”之论,分别是“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与“奸绝”曹操。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惜才”与“奸绝”的?
这样的活动任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有学生参照《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文,写下了简短的品评文字;有学生要笔者提供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的建议;有学生准备对比两个电视剧版本《三国演义》间的差别……,而笔者则趁机建议他们再阅读《三国志》这本书,将史书与小说进行比较阅读。
说实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委实是笔者不曾预料到的,但一切却真正地发生了。而笔者认为这一切都缘于“情境设计应适切,活动任务重提升”的教学思考。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