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益服务活动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育人作用

2022-08-08 08:48廖康廷苏云波杨正勇
经济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助学金公益班级

●廖康廷 胡 兰 苏云波 杨正勇 陈 坤

班级是学校组织中的基层集体,是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的“家”。班级的文化、氛围、情感对学生们影响巨大。如何提升班级管理效能,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是每一位辅导员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以公益服务活动为切入点,能有效提升班级活跃度,增进学生之间情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向社会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其所包涵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文化精神也是一个优秀班集体构建的核心要素,将公益服务活动融入日常班级管理大有裨益。

一、提高班级“学味”浓度,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生源来源为高中毕业生和中职院校毕业生,受个人求学经历等多重因素影响,个别高职生求知欲望淡薄,理论学习能力差强人意,面对沉闷的书本文字,难以提起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现象时刻存在。在入学前,对所选相关专业的认知基本来源于网络或者他人介绍,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所侧重的基础课程功底不甚了然。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和学生管理工作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入学分班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班级划分和简便的随机分配,大部分学生管理教师在入学分班环节,都会注重男女比例、录取成绩优劣等综合分配原则,维持各班级平衡。学校后勤、宿管等相关部门,也会尽量满足分班要求,让同班级学生入住相对集中,方便后期管理。但是仅凭借入学前的相关数据,也不足以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其相关学习情况也需要时间的检验和老师的关注。在班级学风建设问题上,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是“以优带后”的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优等生”的个人素质和主观能动性成为学风建设的关键。优质课程能很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知识,但课后的思维发散和能力拓展则全靠学生自觉完成。

现阶段学校组织开展的公益服务活动大致分为文明交通劝导、社区综合治理、各类主题宣传教育,环境卫生保护、协助疫情防控等几大类别。每一个类别的开展都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先期培训,无论哪一种公益服务活动,都离不开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运用。例如,在社区禁毒主题宣传活动中,志愿者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毒品危害知识和毒品防治知识,才能够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这些举措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们从网络、书本等各个渠道去了解相关知识点。志愿服务活动后所带来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也能极大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社会归属感。公益服务志愿者的选拔并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点,只要学生们有爱心、乐于奉献,都有机会参与到公益服务活动中。志愿服务过后的分享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要完成某一项工作的既定目标,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从而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班级学习氛围浓度。

二、提高班级“人情”温度,增进学生之间情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学校园环境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也不断提高,学生的需求不单是物质的满足,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被重视。在以个人成长环境为主要因素影响下,个别学生进入班级后,仍然以自我为中心,难改“大小姐”性格,渴望获得他人尊重但不知如何尊重他人。18 岁左右的大学生,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选择的权利,这类过于自我为重的学生会发现,大学的学生并不像家庭人员那么包容,不会全部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人际关系协调处理、情绪控制调整、受挫感强烈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凸显暴露。在接下来的学生生活中很容易漠视集体,或是对抗集体,以此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从而获得关注。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对此类问题学生进行很好的疏导,进入社会后面对多变的工作环境和不同年纪的同事,缺乏主动交流的动机和环境,更容易受到排斥,走上极端。其实在大学班级中出现“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并非无可挽回,其本质心理仍处于“准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控制意识还在不断完善,更需要老师和班级的温暖和引导。

学校是社会的前站,班级学生相处是社会关系人员处理的缩影,而在与人交往中沟通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与学生相互沟通能力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较为主动,他们性格开放,在入学时就能主动与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面对班级舞台也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部分学生相对沉默,性格内敛,没有主动与人交流的意识,难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严重者内心世界更加封闭,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倡导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辅导员也喜欢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和活跃班级氛围,增进师生情感。经笔者所带高职院校班级学生问卷调查,67%的学生对于宣讲式学习性活动缺乏兴趣,更喜欢辩论赛、知识抢答赛等趣味性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此类活动均需学生主动参与且选手人数较少,带动性有限。而公益服务活动每次参与人数较多,每人都有具体的工作安排,可以实现以“主动型”学生带动“被动型”学生参与,实现活动参与度最大化。同时,集体意识的养成在班级管理中是很重要的,作为班级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无论是“清高者”,还是“沉默者”,都是班级中的一员,他们的本质意愿还是愿意归属集体的,只是需要有人主动引导。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能够逐渐培养健全自觉的集体意识和他人意识,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精神。在整个公益服务活动过程中,单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例如环境卫生保护活动,需要志愿者各自负责自己的区域,力气大的搬运重物,力气小的配合分工,各司其职才能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在此类活动中,需要的不是个人特长或者某一方面的造诣,必然要求主动与人交流,将个人力量与集体相融合,在遇到问题时,也需要放下身段主动请求他人的帮助,互帮互助,主动交流,打开心扉,感受集体的力量。当活动任务完成时,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集体价值的体现深度融合,具有相当强烈的实践教育意义。

三、强化感恩意识,立足学生身份回馈社会

教育制度的公平是社会制度公平的重大前提。家庭贫困不是青年学子的自愿选择,也不是他们天生的过错,更不能因此让他们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国家助学政策的不断完善及补助标准的提高,等同于教育行业中的“精准扶贫”,能够为那些处于生命发育成长期的青年提供保障,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解除因家庭经济贫困带来的后顾之忧。高校贫困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助学金的评定,享受助学金政策的学生是否能将钱用在实处,成为班级稳定的重要环节。除国家下发建档立卡等困难资助名单外,其他类别困难申请书内容都由学生自己书写申请,随着助学金额的提高,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更多的学生知道助学金的重要性,不惜夸大其词,写得越感人越好,从笔尖上与别人拉开差距。有的学生表里不一,在老师和学生面前表现反差极大,说一套做一套。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重要一环,落点在各个班级的贫困学子身上,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成长状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引导贫困学生达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最为关键。

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贫困生贷款、就业困难补贴等这一系列资助政策,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都体现党和国家对广大贫困学子的关怀。但个别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金之后,马上会感到欣喜,拿出一部分钱大张旗鼓请大家吃饭,讲面子,讲人情,饭桌上还要大肆鼓吹。部分学生虚荣心作祟,拿到钱不是交学费、充餐卡,而是换手机买电脑。笔者在网络上曾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名大一学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那些拿到助学金却用来大肆挥霍的大学生行为的不满,并且表示如果有一天他能拿到助学金,也要好好享受一番。这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已经严重违背国家设立助学金的初衷,心中只有个人,毫无感恩之情。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课余时间除了知识的补充,还可以做些利人悦己的公益活动丰富大学生活,切实体会“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成就感,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国家助学金政策正是大学生在求学路上遇到困难时的一只有力的臂膀。“我受益,我公益”,“我公益,我受益”互助互益,一只小手对于有困难的人来说,也可以成为一只有力的臂膀。

四、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强化职业精神

如前文所说,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生源来源为高中毕业生和中职院校毕业生,他们当中,部分人是因为不爱学习,同时也不想早早步入社会,因此被动选择继续读书,缓冲一下自我。对于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专业的问题,没有进行过认真独立的思考。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大学的课堂学习中比较茫然和被动,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愿意去主动规划三年的专业学习生活,每天还是重复着高中读书模式,根据上课课表来让自己忙或者闲。甚至盲目地认为学校哪个专业比较王牌,就成天想着转专业,以为转了专业自己就抱了块金砖,毕业肯定能找到好工作。这都是学生对专业领域缺乏进一步的认知,导致他们人云亦云,最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公益服务活动除了常规的文明交通劝导、社区综合治理、各类主题宣传教育、环境卫生保护、协助疫情防控等,也可以有效与专业领域融合,让大学生能学以致用。同时因为需要基本的专业技能,因此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专业”志愿服务者被替换的情况出现。比如,笔者所带的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愿到社区物流服务点,大型物流转运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此类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可以更为清楚地认知本专业的服务领域以及本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承托作用,能真正触发他们用心感知本专业的前景和魅力,从而从情感上激发对本专业的热爱。另外,活动场所作为第二课堂,也能促进他们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公益服务活动中,增长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强化了他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五、锻炼综合素质,提升求职能力

一般来说高职毕业生就业视域不宽,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毕业前对自己的定位较低,未来目标不清晰,职业信心缺失。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促使传统产业进行不断升级和优化,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笔者所带班级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回访和企业调研发现,首先,企业不单只要求毕业生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要广,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特别是办公软件的应用;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很好地总结或者汇报本岗位的特点和思考未来建设方向,如何布置、优化本岗位操作流程,去除各种不必要的作业环节,使得工作更加地合理顺畅等。其次,蓝领以园区生活为主,毕业生从心态上就需要有“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认识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以诚待人,爱岗敬业讲奉献。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入职以后应重视业务学习,虚心向老员工、同事请教,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提高工作质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部门和学校出台了很多相关方面的政策,引导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然而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很难理解相关政策的含义,依旧我行我素,“快乐今天,不想明天”,导致进入职场后适应期过长,缺乏奋斗目标,难以发挥自身长处,后期工作乏力,不适岗现象凸显,工作变换频繁。

公益服务活动是由团队构建,需要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三者共建,为达成某一目标而组合在一起,根据活动类型,参与者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协助新冠疫情防控活动中,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和数据汇总能力。在学校倡导的公益服务活动中,已经基本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从策划—组织—实施都由学生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参与者而言,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还需要与上级领导,同级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最为重要的一点,自我认知清晰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志愿者的关键,也是大学毕业生步入职场后获取成功的第一条件。一个自我认知清晰的志愿者,能根据自身条件准确地定位自己在公益服务活动中的角色,评估自己适合做团队负责人还是活动参与者,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专业领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团队当中的作用。在服务过程中,也能主动与陌生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影响身边的团队成员。而一个认知清晰的员工,往往能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及不足,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从而取得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志愿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对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将促使我们的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也给予他们以志愿服务活动检验专业实践能力的机会。

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不再只是单纯的机械式、制度式管理,以公益服务活动为载体,将“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公益元素融入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助学金公益班级
班级“四小怪”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不称心的新班级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