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吴青训班对抗战救亡的贡献探究

2022-08-08 12:24谭亚红
西部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国统区青训青年干部

谭亚红

安吴青训班(以下简称青训班)亦称“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是中共领导下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开办于国共交界区域内的一所青年干部培训学校,是中共在国统区开展青年干部教育的伟大实践。1937年10月,青训班创设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行后的陕西三原斗口镇,1938年1月迁至泾阳北安吴堡,历经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安吴战时青年训练班和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三个发展阶段,经历了由短期培训班逐渐到正规教育的发展态势,并具备了较完整的教学模式。青训班的相关教学活动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战时教育的培养模式武装青年,贯彻实施群众路线,使得毕业学员普遍具有坚定的抗战信念和实用的抗战技能,他们深入到各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积极开展群众运动和抗战工作,在中国抗战事业和中共在国统区的人才培养、抗战宣传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最终因国民党反共活动加剧,青训班不得不于1940年5月被迫迁往延安,改建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而结束其办学使命。

青训班在两年半的办学时间内,共培养抗战所需青年学员一万余人,这些学员毕业后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深造学习的,也有奔赴国民党党部、敌后和抗战前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可以说,青训班在极其复杂的抗战大环境下,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培养大批青年骨干,为中共领导国统区的青年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大力办学,培养抗战有生力量

青训班从1937年10月创办,到1940年5月并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共在国统区办班14期,历时30个月,办班历程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一是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时期。即从1937年10月到1937年12月,这期间青训班共办班3期,培养学员1000余人。由于处于初创期,青训班的办学地址不固定,曾先后在三原县以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农场、泾阳县云阳镇的城隍庙和花台子短暂办过学,这期间教学人员少,主要有冯文斌、乐少华、何志成和张抱平4人,承担着学校的所有教学和班务运转工作,二期后增加了方晨、董忻、史洛文、何志成等教工人员。一期培训班教学内容主要为统一战线知识学习、抗日相关军事常识和群众工作实践,二、三期增加了马列主义相关知识和中国革命史的学习,学习形式主要为课堂教学、讨论和主题报告,学习条件艰苦,每日上课只有2—3小时。在初创期,青训班在国统区的发展还是较为艰难的,其教学统筹工作与实施、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还都处于探索和发展期,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是战时青年训练班时期。即1938年1月到1939年1月,青训班办班10期,逐渐向正规化的模式发展,具有了日后中共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雏形。在这一阶段,青训班有了固定的办班地址,即泾阳县安吴堡,并遵照毛泽东扩大办学规模、“来者不拒”的指示,广泛吸收各类爱国青年,因此这个时期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由于学员人数激增,中共派遣部分有经验的教员和干部到青训班进行支援,并编写了专属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学时相应延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使得青训班的相关教学和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教学模式逐渐健全,成为青训班发展的鼎盛期。由于资金有限、人员激增,青训班此阶段的办学条件还是比较艰苦,多为露天课堂授课。随着抗战形势的严峻,青训班在此时期广泛吸收流亡在西安地区的妇女、农民、儿童、铁路职工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并创设了不同连队进行战时教育,办班模式更加丰富。

三是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时期。即从1939年2月到1940年4月,由于此阶段国民党反共活动不断加剧,致使青训班学员来源大大减少,但仍有少部分青年冲破重重阻碍前来学习。因此,这一时期青训班遵照中共指示,除日常战时教学工作外,还重点开展青年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并组织了一系列抗战救亡的相关实践活动,如组建西北青年战地工作团赴前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开办青年农场、印刷厂,组建军事教导队负责青训班的安保工作等。由于1940年国民党军队不断逼近,青训班不得不撤回延安。

安吴青训班为中国抗战和青年运动事业培养了12000余名有生力量。同时,青训班在国统区的相关办学实践,不仅为中共在国统区吸纳人才提供支持,也成为向陕甘宁边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大批青年在青训班经过战时教育和马列主义相关知识学习、抗战相关实践后,进入延安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进行深造,成为中共干部和抗战事业的优秀储备力量。除此之外,青训班的教育方针、教育模式、组织机构、办学精神等,也为中共在边区开办的高等教育学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成为了中共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输出人才,发展基层抗日救亡运动

据统计,青训班共为陕西青年抗日救亡运动培养了2000多名干部,仅前3期就有700多人,这些青年干部毕业后,普遍深入陕西各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壮大中共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开展国统区青年运动和抗日救亡实践活动。青训班一期学员大多来自于西安民先组织和西安学委输送的三原三中、西安师范等各中学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短期的战时教育培训后,大多返回原先的院校从事宣传等抗战工作,为青训班后期的宣传招生工作提供了帮助,也加强了中共在国统区的领导力量。从第四期开始,青训班学员来源更加广泛,但陕西学员仍占有较高比重,部分毕业学员被分配到国统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发展陕西青救组织,宣传中共抗日思想。

1938年年初,由于日军进犯山西地区,陕西出现了边防危机,在中共陕西省委“保卫陕西”的号召下,关中各地区派遣一批青年干部赴青训班进行培训,并要求青训班派出青年干部协助陕西各地方工作。在青训班的上级组织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支持下,青训班向陕西各地派出了大批干部从事青年救亡和抗战工作,使得陕西青救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记载,青训班派出一批已毕业的学员到陕西三原、渭南、户县、长安等地从事青年运动,吸纳青年群众,发展青年救国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7月,青训班外派学员罗秀云到户县教书,通过谈话等形式吸引辛垦小学60余人加入户县青救会。1938年10月,青训班外派叶放、武孟明到蒲城指导工作发展青救会员,到1938年底,蒲城的青救会员中,小学教师有56人、学生有179人,还有农民265人。到1938年年底,陕西关中蒲城、渭南、泾阳、临潼、三原等多地成立了陕青救各青救分会,他们积极为青年群众争取权益,开办识字班、夜校等组织教群众识字,学习抗战知识,主动深入农民群众内部,团结了部分农民、进步青年和师生群体,开展国民教育普及活动,领导青年群众工作和发展壮大青年组织,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青训班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统一战线、民众运动、三民主义、马列主义基础、革命史等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还极其重视军事实操课程和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从而更好地为抗战服务。1938年3月,青训班在安吴堡周边地区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军事演习,将全部学员改编为青年自卫团,经泾阳嵯峨山、淳化县、三原县向安吴堡西北多地集结,举行军事科目演练,沿途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国统区的农村实际情况,并编写制定农村地区工作大纲,开展民众运动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锻炼和提高了青训班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1938年7月,青训班派出18名学员,与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组织的平津学生流亡演剧队步行到咸阳、彬州、礼泉等多地开展演出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一路向西在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开展救亡宣传和动员工作。

1939年春,青训班在淳化县一处隐蔽民宅内秘密创办了一所地下印刷厂,负责印刷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和中共陕西省委主编的有关宣传统一战线和青年运动的书刊,承担《青救丛书》系列、青训班教材和延安出版的相关书籍的翻印,以及《中国青年》《西北》等刊物的出版。青训班相关书刊在国统区爱国青年群众的传播,对于中共突破国统区的舆论封锁,扩大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宣传舆论阵地,传播青训班和中共的真实情况以及抗日主张,争取中共在国统区群众特别是青年中的政治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

三、争夺青年,推进国统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地区沦陷,中共坚定的抗日主张和积极的抗战政策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他们纷纷涌入西安地区,试图通过西安奔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出于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中共开始广泛接触各类爱国青年学生,加紧了在国统区的人才吸收和培养。国民党胡宗南部为与中共进行人才争夺,培养抗战所需人才,也在西安地区成立了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以下简称战干团)。胡宗南认为战干团在与中共斗争以及争夺青年人才当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国民党对于当时从西安地区奔赴延安的青年,会在交通要道实行截流,甚至动用宪兵、警察等进入旅馆搜查,并通过威胁、许诺政治前途、强行扣留等手段引诱知识青年进入战干团学习。1938年9月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致蒋介石的函电中提到:“各地奔赴延安的青年以及从陕北受训后派往各处的青年,由咸阳等处盘查所截留后解送行,转送战干团,日来咸阳盘查所扣获人数又益见增多。”[3]通过上述等手段,胡宗南创办的战干团在西安共训练三万九千多人,这些学员毕业后多被充实到陕、甘、宁等各基层组织或沦陷区从事救亡运动和“反共”活动。

据青训班三期毕业学员杨帆回忆,他与战友赵湘植在从西安“八办”前往云阳镇的路途中,遇到国民党便衣特务的阻拦,特务恶意抹黑中共和其创办的青训班,并用政治前途诱惑他们去国民党创办的干培学校学习。在青训班创办期间,国民党利用上述手段拉拢了一部分信仰不坚定的青年,使之最终走到中共的对立面。可见,中共开办于国统区的青训班,对于吸收和团结广大爱国青年,加强中共的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期冲破国民党对国统区青年人才的垄断,发展中共的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四、联系群众,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青训班学员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帮助周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修缮道路和协助维护地方治安,还定期组织慰问军烈家属、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与周边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亲密关系。1938年5月,为开展泾阳县周边地区群众工作,青训班还下设了地方工作科。经过短暂且正规的培训和指导后,地方工作科的学员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利用帮农民群众干农活、家庭访问谈话、为农民提供救济、请群众看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从事群众工作和抗日宣传,与泾阳周边农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积极发展了多个农民支会和民众夜校。学员李敬仪在青训班学习时,每周三下午都会被分到附近民众家里帮助农民秋收,在干农活的同时向农民进行政治宣传,以达到开展地方工作的目的。1938年7月,青训班在总结6月工作的会议上,曾列举其在地方工作方面取得的相关成绩,如发展64名青救会员,建立24个农民支会,建立3个民众夜校,解决部分农民纠纷,注重统战路线的实行以及动员农民群众参与青训班活动,与周边各地方建立工作关系等。青训班的上述实践,证明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中共一贯实施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以及动员一切力量为抗战服务的理念。

1939年,为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青训班成立生产委员会,在淳化县亮马台组织由350余名学员参与的大开荒运动,开展种粮种菜活动。不仅如此,青训班还积极动员周边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帮助农民春耕和秋收,改良农具和改善耕作方法,解决周边农民生产上的困难,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青训班学员通过质朴的语言和具体的行动为农民切身利益着想而深入农民内部的形式,是中共从事农民工作的一大亮点,极有利于农民在当时的特殊又复杂的抗战环境中支持青训班的办学工作,对于中共在农民群众中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贯彻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扩大中共在群众中的广泛影响,加强中共与国统区群众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吸纳党员,强化党的组织队伍建设

1938年年初,青训班开始贯彻中共积极吸收知识分子入党的决定,但因为青训班开办于国统区,且坚定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因此在不破坏国共团结的原则下,青训班在工作生活中,注意秘密吸收部分信仰坚定的优秀学员加入党组织。据学员回忆,青训班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均在秘密环境下开展,且每次人数极少,党员课程的学习也在黑夜中的暗室进行,党员入党保持着绝对的谨慎性和严格的私密性[4]。青训班对新加入党组织的知识分子开设党员训练班,进行为期半个月左右的教学,具体课程有中共党史、统一战线中中共的干部政策、秘密工作与公开工作、军队和农村中党的相关工作、支部工作等课程,旨在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加强特殊时期中共对人才的吸收、培养和输出,从而更好地为中共和抗战事业服务。据相关资料记载,仅在1938年5—7月三个月的时间内,青训班的党员人数就增加了500余人[5]。青训班发展的这些秘密党员,后来到了国统区、延安以及各抗战前线和敌后根据地,为扩大中共在国统区的影响力、中共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结语

创办于国统区的青训班,对于中共在国统区的人才吸收、青年干部的培养、陕西青年组织的发展、中共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共在国统区话语权的扩大和延伸、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坚定贯彻等,都提供了一定的实施基础。安吴青训班在国统区的抗战救亡相关实践,形成了中共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今日我们研究中共战时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抗战救亡之相关实践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国统区青训青年干部
青年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学好“三门课”
青年干部的定制“课堂”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浅论青年干部成长的“三性”锤炼
民国后期国统区选举诉讼程序研究
青年干部要有“四气”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