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端,李国亿,谢 非,刘吉来
(1.上犹县水利学会,江西?上犹?341200;2.上犹县水利局,江西?上犹?341200;3.江西华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西?赣州?341000)
章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南部罗霄山脉东侧,是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最大河流赣江上游最大支流。章江流域范围处于东径113°43′~115°00′,北纬25°15′~26°12′。章江古名豫章水,又名溢浆水,流域范围涉及湖南省汝城县、桂东县和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上犹县、大余县、南康区、章贡区、经开区,湖南、江西2个省、8个县(区),历史上绝大部分属旧时南安府辖区。章江全流域面积7 700 km2(原确定为7 683 km2,后《江西水系》《江西河湖大典》重新核定为7 700 km2),呈菱形状,地势西高东低,其中500 m以上山地占24.8%,200~500 m低丘、高丘占57.2%,200 m以下平原、岗地占18.0%。北支流上犹江流域诸广山主峰齐云山鼎锅寨(海拔2061.3 m)为流域最高点,是赣南第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二高峰);章贡区八境台(海拔89.5 m)为流域最低处。流域属东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雨充沛,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见图1)。
古代,《山海经》记载:“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入澎泽湖”,聂都是章江源头发源地,为章江源头第一乡。近代,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章水,一名西江,源出南安府聂都山。……亦会支川,而东达府城(即今赣州市)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现代,《江西省水利志》记载:章水集雨面积7 683 km2,是赣江一较大支流,经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章贡区6个县(市、区),章水主流发源于大余、崇义边陲,其支流上犹江源出湖南汝城县。由此,从古至今人们(包括业内人士)非常自然地都认为:发源于崇义、大余交界流经南康的章水是章江主流,而认为发源于湘赣交界流经湖南汝城、江西崇义、上犹、南康的上犹江为章江支流。当然这是由于过去水文测绘技术落后,缺乏水文观测设施,加上南康、大余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人流较多,又是原南安府中心所误导而造成的。随着时代的进展,科学的进步,这个与流域现状客观事实不相符,认识和实践偏差的历史性和行业性出入已被业内认识。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也是水文学术界理应澄清和纠正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章江流域无水文观测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水文事业的建设,先后在集雨面积大于3 000 km2河流建立了水文(控制)站,在集雨面积200~3 000 km2河流建立了水文(区域代表)站,小于200 km2河段建立了小河水文站。截至20世纪70年代,章江流域范围内先后建立了田头、安和等国家基本水文站和麻子坝、麟潭等专用水文站,随后又建立了大批的雨量站。随着水文观测设施的完善,水文测验、水文调查、水雨情预报测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河流,通过调查、勘测及专题研究,摸清章江流域情况,赣州市政府和省、市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自五六十年代起,到21世纪初,上级水利主管部门对章江及其支流进行了多次规划。特别是1981年在江西省水利厅的主持下,赣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章江流域的规划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先进的水文、测绘技术,获取了大量的、较为系统的、准确的基础资料,编制了规划成果,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和批复。
根据《章江流域规划报告》(江西省赣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1984年),章江三江口(上犹江与章水汇合处)以下章江河长29 km,区间控制面积276 km2,区间多年平均流量6.34 m3/s,年径流总量2.0亿m3。章江三江口以上分南北两支流:南支流章水(也称南章水,即历史上人们一贯认为的章江主流)发源于大余、崇义边陲聂都乡,主河长176.85 km,控制面积2 824 km2,多年平均流量74.2 m3/s,年径流总量23.40亿m3(其中,流域内控制面积200 km2以上支流有浮江水、赤土水和朱坊河3条河流)。北支流上犹江(又名北章水、古名豫水,犹川、溢浆水、彭山水)发源于湘赣交界诸广山湖南汝城县,主河长193.3 km,控制面积4 583 km2,多年平均流量120.5 m3/s,年径流总量38.0亿m3。流域内控制面积200 km2以上支流有营前水、龙华江(上犹县境内称寺下河)、思顺河、崇义水、紫阳河和麻双河等6条河流(其中营前水、龙华江控制面积达500 km2以上)。章江流域两大支流水文特征比较如下所示(见表1)。
表1 上犹江与章水水文特征基本情况比较
经过章江流域三江口以上两大支流主要水文特征比较,并依据崇义、上犹、大余、南康、章贡区范围内国家基本水文站理论与实践,上述水文数据成果得以全面检验。结论是:上犹江主河长比章水长16.45 km,其流域面积和多年平均流量均为章水的1.62倍。毫无疑问,从河长、流域面积和径流等方面来说,上犹江是章江主流是确信无疑的。
重新定论,章江控制面积7 700 km2,多年平均流量201.04 m3/s,年径流总量63.4亿m3,主流全长应该为222.3 km,自上而下章江较大的一级支流为思顺河、崇义水、营前水、龙华江、章水;其中章水是最大的支流,龙华江次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合山河治理,章江流域建成大中型水库11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164座,水库总库容13.925亿m3。其中,上犹江流域建成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27座,合计水库总库容11.35亿m3,占章江全流域的81.5%。章水流域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137座,合计水库总库容2.575亿m3,占章江全流域的18.5%。此外,上犹江流域在建龙江中型水库1座,水库总库容1 510万m3。很显然,在水库调蓄能力、水资源配置及防洪控制能力方面,上犹江流域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上犹江流域与章水流域已建主要水利工程比较如下所示(见表2)。
表2 上犹江流域与章水流域主要水利工程比较
3.2 上犹江流域水能开发程度高,并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章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根据《章江流域规划报告》,流域内水能蕴藏量37.72万kW,电能13亿kW·h(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30万kW,年发电量10亿kW·h)。目前全流域建成水力发电装机26.2万kW,年发电量8.2亿kW·h。其中:上犹江流域建成水力发电装机21.4万kW,年发电量5.39亿kW·h,分别占章江全流域的81.68%和65.73%,是赣南地区主要的水电电源点,也是全国水能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特别是上犹江梯级开发的5级水电站累计发电200多亿kW·h,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上犹江流域与章水流域水能开发情况如下所示(见表3)。
表3 上犹江流域与章水流域水能开发情况
毫无疑问,上犹江在全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降雨年内不均,枯水流量较小,加上用水与来水不同步,缺乏保护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小,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压力。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工农业取水量增加,沿途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剧增;而污水处理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至于部分水域及部分支流河段污染物超标,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开发程度较高并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上犹江流域,由于移民和淹没补偿严重不足,源头保护工程项目滞后,其生产和生活环境使其所处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新在水文学术界为上犹江正名,确定其章江主流地位,并在后版的水文典著中予以更正,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
鉴于章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且上犹江在全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并考虑到上犹县为水能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建议加快上犹江流域生态建设、强化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水土保持,加强水环境监测,维护章江河流健康,遏制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恶化,建立与上犹江作用与地位对等的保护措施和补偿机制。
5.2.1 把上犹江及其主要水源地正式列为章江源头保护项目范围
根据《江西省水(环境)功能区划》,目前章江设立大余县河洞乡西溪—吉村镇油罗口水库1个保护区(章江水源头保护区)。考虑到上犹江是客观事实的章江源头和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水资源的特殊地位;特别是为了维护赣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供水水源地良好的水环境,建议正式将上犹江列入章江源头保护区,建立补偿机制,并启动相关项目。
5.2.2 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在划定的水功能区基础上,强化水资源保护,确保包括上犹江在内的章江流域各功能区(尤其是保护区和保留区)水质常规监督监测达标。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二要加紧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施排污口整治工程,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处场,杜绝垃圾扩散污染水质。三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四要保护森林植被,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五要完善水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执法能力建设。
5.2.3 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措施
要通过水量补给,严格执行生态下泄量,保证河道生态基流,维护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同时,限制部分河段(自然保护区)开发,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对涉水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范围内河流产生减水、断流、淹没等影响,使鱼类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湿地面积等不因水资源开发利用而锐减,维护风景名胜区的完整性和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