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俊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成为“刷题”的“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基于这样的背景,“双减”政策及时颁布,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势在必行。需要注意的是,减负并不等于减质。由此,在控制学生的作业量的同时,教师需要以“高性价比”的作业品质作为保障。显然,所谓的“高性价比”指向的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展开精准作业设计,避免出现一些重复性的、低效的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佳方式,也是反馈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精准设计作业,能真正发挥作业的诊断、反馈与巩固功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缺乏针对性的作业不但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会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剖析了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精准设计作业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提出了小学数学作业精准设计的策略,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传统小学数学作业大多以书面作业为主。这样的作业充其量只是让学生当作“提分”的工具,很少指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作业功能单一。很长一段时间,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往往是“完成课本第×页第×题”或是直接“拿来主义”照搬其他教辅材料,指向于提分,停留在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充当知识的“搬运工”与“复读机”,而很少基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学生素养的发展需要。这种作业只停留于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止步于对数学学习技能和程序的强化。作业功能过于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是作业时间过长。长期以来,教师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分数,各个学科累加起来,造成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而这也正是当前“双减”政策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将近85%的学生在家完成作业要用近3个小时,约10%的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近2小时,而只有5%的学生能在1个小时内完成作业。显然,长时间的作业剥夺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无法真正做到劳逸结合,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作业重复过多。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命题方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会针对学生的易错题进行重复多次的训练,让学生识记题型,以达到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目的。学生长期进行重复性的训练,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提分的目的,而未能实现育人的效果,这不符合教育目标。
其一,实现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统一。作业能及时诊断、反馈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依据当天的课堂教学目标,精准地设计一些能巩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的作业,聚焦于作业内容的设计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无缝衔接,剔除那些与当天教学目标不相符的作业内容、形式,致力于让学生通过作业训练有效地巩固新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其二,实现作业层次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通常是“一刀切”,让全班学生做一样的作业,导致学优生可能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而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则“疲惫不堪”。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的梯度作业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训练的作业习题,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其三,实现作业适量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为了使“双减”政策落地,教师要在控制学生的作业量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精准不但要求作业要适量,而且要突出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留书面作业,还要相应采用一些生活性、探索性、实践性强的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促使学生能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综合素养。
调压井开挖及一次支护全部完成后,为了避免和隧洞交叉施工,待完成剩余的隧洞开挖后,从隧洞内自下而上进行调压井混凝土二次衬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1]显然,数学隐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需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由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需要精准挖掘适度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有效地接受德育熏陶。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后,部分教师设计的作业基本是停留于套用公式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圆周长的理解与认知,而要进一步巩固圆周率知识也大多是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诸如“______与______的比值,称它为圆周率”。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对圆周率这个概念背后所隐含的丰富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理性精神一无所知。由此,笔者认为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的暗线来精准设计作业,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的表层领悟到数学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伟大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爱国主义情怀得以渗透。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作业。
资料链接:早在公元263年,中国伟大数学家刘徽用巧妙的“割圆术”计算圆周率,当时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撼。约在公元480年,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第一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你知道关于圆周率的哪些知识呢?请完成下面题目。
1.圆周率表示_______与_______的比值。
2.下图(如图1)直线表示一个圆的周长,这个圆的直径应该是( )。
图1
A.AD B.AC C.AB D.CE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需要落实在每门学科各项活动中。以上作业设计改变了传统作业只关注数学知识训练的弊端,促使学生对圆周率这一数学知识不止步于字面上的认知,而是从静态识记走向动态理解,从抽象记忆走向直观理解,直指其概念的本质,而且精准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理念。
正所谓“数学源自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精确找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交汇处,让数学知识融入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问题上,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使其在作业训练中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提升数学素养,深切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这一内容后,部分教师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设计的作业只注重于对“列方程解决问题”这个模型的训练,并没有让学生融入实际生活场景,使作业变成一种纯粹的模仿与套用,显得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能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数学作业有一定的“温度”,笔者设计如下作业。
这样的数学作业将数量关系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能精准地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运动场上两人跑步的画面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不但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帮助学生精准地建立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即用爸爸的路程减去小度的路程就是全路程,他俩第一次相遇时爸爸比小度多跑一圈)。如此,教师能有效地让数学运用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每个学生的自身因素与家庭背景都不同,所以存在个体差异。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分层设计,致力于让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训练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后,笔者进行以下分层作业设计。
A类作业:
(1)鸡与兔关在同一笼子里,从上面看有18个头,从下面看有60只脚。鸡、兔各多少只?
(2)龟鹤共22只,龟和鹤的腿共有64条。求龟、鹤各多少只?
(3)全班共有52人一起去公园划船,共租用了10只船刚好坐满,每只小船坐4人,每只大船坐8人,求租用的小船和大船各多少只?
B类作业:
(4)鸡兔同笼,兔比鸡少6只,他们一共有138只脚。兔、鸡各几只?
(5)快递小哥送外卖,晴天每天中午可以送20份,雨天每天中午送12份。他在8天中共送了112份,这8天中雨天有几天?
C类作业:
(6)小度参加有奖竞答,共有20道题。每答对一道题得20分,每答错一道题扣12分,小度共得了240分。你能算出小度答对了几道题吗?
(7)经典链接: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3个馒头,小和尚3人共吃一个馒头。大、小和尚分别有多少人?
这种作业设计分为A、B、C三类题。很明显,A类题组属于基础性练习,要求学生能合理运用当天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是数学模型的简单运用;B类题组属于巩固性练习,在难度系数上有一定的增加,促使学生灵活运用“鸡兔同笼”问题解决类似的模型题;C类题组则是一种拓展训练题,是数学模型的一种变式,是对学生思维的进阶训练。三类题组特征从显性到隐性,层层深入,具有明显的思维坡度,有针对性地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依据自身水平而进行合理选择。这种“按需领取”的作业形式的设计,使作业有一定的梯度,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不断地通过不同层次的达标训练而获得思维的提高。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精准地链接教学内容与学生探究能力,设计一些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实践探究性作业,并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脑、手、口等多感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以探究性作业设计替代大量的重复性、低效性的练习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体积与容积”这部分知识点之后,笔者布置了测量苹果体积的实践探究性作业。事实表明,这种实践探究性的作业很受学生欢迎与青睐。第二天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时,学生趣味盎然,但方法各异:一是“容器”测量法,即将选取的苹果放入装适量水的圆柱体容器,借助两次水面高度的测量,算出了不规则苹果的体积;二是“估测”测量法,即将苹果有规则地切成体积为1cm3的一小块,运算估测法估出苹果体积;三是“形变积不变”测量法,即直接将苹果捣碎,并将这些苹果泥装在有刻度的水杯里,测出苹果的体积等。这种实践探究性作业,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与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品质。
“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明确教学方向,链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聚焦学生的薄弱点、易错点,精准地设计高品质的作业,达到“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