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

2022-08-08 09:35王世光
全球教育展望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学业课程标准

石 芳 王世光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些课程标准也需要基于我国教育的成功经验,汲取世界教育发展的有益成果,进行一体化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即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本文将从背景与问题、基础与进展、传承与变化、挑战与建议四个方面进行解读,以便广大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和教育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

一、 背景与问题

(一) 修订背景

新课标的修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培养的人要完成这一伟业,必须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要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新课标的修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城镇居住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63.89%,这表明我国社会结构由以乡村为主体进入到以城市为主体的形态。[1]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展,虽然传统习俗、道德习惯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必须加强法治建设,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

新课标的修订是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这就要求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帮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存在问题

2011年版的三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十余年了,从实施的效果和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1. 课程内容更新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课程标准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前进,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重要精神。

2. 课程内容的螺旋上升问题

2011版课程标准的个别主题,如个人成长、家庭、家乡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同学段之间层次不清的问题。

3. 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问题

2011年版的三个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例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现代史方面的一些内容上存在重复的问题。

4. 课程评价的问题

2011年版课程标准缺少学业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表征学生素养达到的程度,同时为国家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和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11年版课程标准重视内容标准的界定,但缺乏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水平质量标准。

二、 基础与进展

(一) 实践基础与进展

新课标的修订是建立在近十年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探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与改革创新成果之上的。这些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课程标准方面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基础上的继续前行。2011版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置,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第二,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把道德教育与学生成长、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第三,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课程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情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第四,重视活动,既包括课堂中的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既包括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实践活动。

2. 教材建设方面

2017年,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教材构建起了基于主题的教材内容体系,综合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起了基于典型情境的教材呈现体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探究、思考来发展道德认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创新法治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以集中呈现和分散渗透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小学、初中阶段分别设置法治教育专册。

3. 教师教学方面

一线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活动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一些教师还根据当地学情、教情,重新整合教材主题、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教师的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4. 学生学习方面

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授,学生还通过交流、讨论、游戏、搜集资料、社会实践和成果汇报等形式进行学习,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5. 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在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之外,开始关注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与手段,既有定量评价,也有质性评价,既有传统的纸笔测试,也有观察、访谈、成长档案袋等评价方式;纸笔测试也不再是单纯地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 国际动态与经验

1. 主要国际组织、部分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自20世纪末以来,整体上看,不同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力度,进而指导课程改革,以达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这些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为我们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OECD等国际组织以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均深入探索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符合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素养框架模型,比如OECD的交叉互动三角结构、美国的彩虹结构、日本的同心圆学力模型。[3]为了将核心素养在实践中落地,一些国家纷纷启动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的综合改革。法国于2006年颁布《共同基础法令》,以教育法的形式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目标。美国通过相当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共同州立标准”制定了学业能力质量标准,这一质量标准以促进学生“21世纪技能”发展为核心,而不是以传统的学科内容为核心。在考试评价方面,探索参与性、表现性等新型评价方法,开发了PISA等大型国际素养评价项目。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各个国、地区和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模型在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在基本理念和内容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第一,它们都强调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未来生活、职业发展做准备,都反映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最新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第二,它们都兼顾了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需要,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既奠定个人生活成功、有机融入社会、胜任职业需要的基础,也充分考虑社会、企业、国家对人才发展的需要。[4]第三,它们都将基础领域素养、新兴领域素养、综合性的通用素养相结合,既包括读、写、算这些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基础能力,也包括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全球素养、灵活性与适应性等新的素养要求,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勇于探究、创新意识、沟通交往等通用性、综合性的素养。第四,它们都具有清晰的结构与层次,都力求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有机系统。

2. 部分国家与中小学德育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

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门学科相继制定全国性的课程标准,社会科也不例外。1994年,美国社会科协会推出了《追求卓越: 社会科课程标准》,21世纪初又进行了修订,于2010年推出《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 教授、学习和评估标准》。2013年,美国社会科协会又推出了《为大学、职业及公民生活做准备的社会科州立标准框架: 提高K-12年级公民、经济、地理和历史学科严谨性的指导》(简称“C3框架”),旨在传递美国的政治、道德和文化方面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运用通过多学科工具与概念,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升学、职业和生活方面的必备技能和素养。[5]

21世纪初,英国将公民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并颁布了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2014年英国教育部公布了《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指出教学应培养学生对民主、政府以及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理解,学生应该能够使用一系列的研究策略,权衡证据,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并证实他们的结论,体验和评估公民能够共同行动起来解决问题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不同方式。[6]

新加坡也在21世纪初根据新趋势和世界走向,规划品格与公民课程。课程标准规划的指导原则有四条: 一是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二是品格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三是从个人延伸至世界;四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情境。新修订的《品格与公民课程标准》于2014年颁布。[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1世纪初,日本一直没有将道德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内的一门正式课程,而是坚持在全部教育活动中开展道德教育,同时设定“道德时间”进行补充、深化或整合。2015年3月27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将在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实行“道德学科化”,将“道德时间”转变为正式的德育课程,以期扭转传统德育散碎化、虚无化的态势。[8]日本小学于2018年、中学于2019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道德学科化”政策,各学段均从“与自身相关”“与他人相关”“与自然界环境相关”“与社会集体相关”四个方面建构课程内容。

从对部分国家与中小学德育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以下几点共性。第一,立足于本国实际,着眼于世界,依照学习主题或探究主题构建课程内容。第二,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将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领域。第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螺旋上升地设置课程内容。第四,注重实践,倡导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这些经验对于我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具有借鉴意义。

三、 传承与变化

(一) 修订原则与思路

1. 体现新时代新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

3. 注重整合和统筹

本次修订整合了2011年版的三个课程标准,进行一体化设计,使新课标既体现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和适切性,又是一个前后一致、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 修订内容变化与突破

1. 凝练了核心素养

本次修订基于义务教育育人目标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课程性质,提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课标对每个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主要表现、意义进行了阐释,并且厘清了每个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基本维度(见表1),以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表1 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不能孤立、割裂地理解这五个核心素养,而要在整体上、关联中加以把握。这五个核心素养既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又相互联系。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2. 明确了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了课程目标。课程总目标与五个核心素养对应,同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分别阐述了四个学段的具体目标,各学段课程目标之间呈现连续性和进阶性。课程标准通过行为动词、完成任务和行为表现描述的递进,区分了不同学段课程目标的层次,体现了一体化设计理念。以政治认同中的爱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不同学段的目标间体现出螺旋上升的特点(见表2)。

3. 更新了课程内容

与2011年版的三个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线与暗线交织。以主题组织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学习主题包括入学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见表3),强化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国家安全、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同时,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体现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的逻辑关系,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

表2 学段目标举例

表3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框架

第二,内容选取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将伟大建党精神、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等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纳入课程内容中。

第三,内容设计体现一体化思路。新课标统筹小学与初中的课程内容,并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保持有机衔接,进行一体化设计。基于核心素养,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分学段设置学习主题,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感恩父母的内容为例,鉴于1—2年级学生的行为能力有限,该学段更加强调培养对父母的情感教育和基本行为要求,提出“尊敬父母长辈,体贴家人,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内容要求,并给出手绘家庭树、分享亲情故事、在参与家务劳动中感受家的温暖的教学建议。3—4年级的学生行为能力逐渐增强,该学段提出“关心家庭生活,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主动分担家务劳动”的内容要求。5—6年级则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要体贴父母长辈,能够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感受劳动的意义,为父母分忧,懂得感恩。由此,新课标形成了逐渐深入的内容序列。

第四,围绕教学内容的落实撰写了教学提示。为了有效落实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撰写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提示。教学提示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点,提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议和清晰明确的活动要求,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以具体、可行的指导。如针对1—2年级道德教育的部分内容,教学提示提供了主题活动、讲故事、举例子、写日记、调查、交流、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建议(见表4)。在初中学段,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教学提示建议开展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青春期的烦恼”“社会中的我”“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新梦想,新征程”“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等议题深入思考、参与体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4.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本次修订的亮点之一是研制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界定了学业质量的内涵,阐明了学业质量的功能,并分阶段对学业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

第一,界定了学业质量的内涵。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因此,要在学业质量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业成就的关系体系中把握学业质量的内涵。

第二,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的功能。学业质量标准能够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也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还可用于指导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对学业质量进行了描述。学业质量标准呈现的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典型特征,也就是通过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够做什么的关键特征,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新课标对学业质量进行了分阶段的描述,按照四个学段呈现,四个学段之间形成水平的梯度差异。

5. 完善了教学建议

新课标强调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第一,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强调要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做到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强调要及时充实教学内容,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关注国内外大事,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并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

第三,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强调将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也要注重启发学生,按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

第四,在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上,强调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此外,还提出案例教学,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教学,以及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

6. 增加了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内容

新课标增加了关于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内容,给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还专门论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强调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

第一,给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在基本原则上,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从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品行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发挥育人合力。在评价内容上,强调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强调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信息。在主要环节的评价上,对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评价等主要环节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基本特点,以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在评价结果的呈现上,强调要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可以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解释和反馈指导。

第二,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新课标明确了考试性质与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的要求,并给出了三道样题示例及其具体说明。在这部分内容中,强调学业水平考试要严格依标命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探索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避免考查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提高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 挑战与建议

(一) 教学挑战与建议

第一,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新课标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中心和考试导向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

第二,教师需要研究课程内容。教师要注重把握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和设计思想。一要把握内容主题,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有机整合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二要抓住逻辑暗线,懂得课程内容体现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抓住“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的逻辑关系。三是要有纵向贯穿意识,从一体化的角度,把握学段间主题内容的有机衔接和螺旋上升。四是将课程内容的主题学习与学生真实生活相结合,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

第三,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促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开展议题式教学,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促进深度学习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 考评挑战与建议

新课标中“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内容对于“双减”背景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新课标强调,在评价实践活动中要避免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生水平的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应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品行日常表现,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信息。这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评价素养,能够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做好课堂观察,设计高质量的练习、作业和测试题,并进行个性化指导。要建立健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积极参与评价的有效机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多种评价方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学业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