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晋光,陈 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近年来,犯罪科学(Crime Science)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所谓犯罪科学是指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案件侦查、犯罪预防、社会治理之中,其主要以结果为导向,强调利用物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方法减少犯罪及其危害[1]。而这其中,通过精细化分析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将犯罪活动分解为一系列的特定过程,进而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精准化防控是犯罪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其代表性研究为犯罪脚本(Crime Script)。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对特定类型违法犯罪活动的分析和预防,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犯罪、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防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脚本一词源于认知心理学,是指人在特定环境中采取的一系列有次序的行为[2]。20 世纪90年代,美国犯罪学家科尼什(Cornish)首次从认知心理学中借用了脚本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犯罪学领域[3],初步引起业内学者的关注。1998年,科尼什(Cornish)在第7 届环境犯罪学与犯罪分析年会上发布了儿童性虐待犯罪脚本的研究成果,不但进一步发展了犯罪脚本这项犯罪分析方法,同时也证明了人们可以利用环境犯罪学来指导情境犯罪预防,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环境犯罪学的一个突破。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犯罪脚本的研究之中,并将其应用到性犯罪、有组织犯罪、侵财犯罪、暴力犯罪、计算机网络犯罪、毒品犯罪及环境犯罪等各类犯罪的防控之中。
国内已有学者对犯罪脚本进行了初步的引介和应用,如杨学锋对犯罪脚本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进行了初探[4],王枫梧、王瑞山使用犯罪脚本分别对“杀猪盘”式网络诈骗[5]和网络猥亵儿童行为[6]进行了分析。然而,尚未有学者对犯罪脚本进行深入而全面的阐释。本文拟对犯罪脚本这一研究领域进行回顾,对犯罪脚本的理论基础、构建方法和应用场景等进行系统梳理,为犯罪防范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人员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科尼什(Cornish)在其开创性文献中对犯罪脚本界定如下:一种将犯罪活动分解为不同行为过程并描述出各个行为过程所需资源的生成、组织和系统化的方法,其本质上是构成犯罪活动序列要素(行动、地点和角色等)的一种模型化描述。
对于犯罪脚本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犯罪脚本是一种标准化、系统化的犯罪分析方法,具备一系列的犯罪学基础理论支撑;其次,犯罪脚本的分析结构是针对某种特定犯罪类型的模型化框架;最后,犯罪脚本的终极目标是根据该框架制定科学系统的情境犯罪预防方案,从而指导人们实现对犯罪活动的干预、阻断或终止。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空穴来风,犯罪脚本作为一种有效的犯罪分析方法,其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就是理性选择视角(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简称RCP)的基本观点,即犯罪是有目的的,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有限理性的,犯罪过程是根据犯罪人的决策和具体行为依次展开的[7]。需要指出,这里的理性选择是具有限定条件的概念。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不得不在不完美的条件下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犯罪人付出最大努力,犯罪决策产生的结果即使不是最优的,但对犯罪人来说也是“满意”的。反之,犯罪脚本的发展也能帮助研究人员实现对犯罪人内心的洞察,从而有助于更好理解犯罪人的行为[8]。
犯罪模式理论(Crime Pattern Theory,简称CPT)认为,个体经历一系列活动时会做出相应的决定,当活动频繁复现时决策过程就会规则化,这种规则化形成了一个抽象的行为指导模板,对犯罪决策而言就是犯罪模板[9]。这种模板在犯罪脚本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分析框架中所包含的犯罪过程的各个阶段,这些阶段和过程往往存在一定的前后逻辑性,但面对复杂的犯罪场景也可能会出现嵌套或循环。
犯罪的实施除了犯罪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对象就是被害目标。日常活动理论(Routine Activity Theory,简称RAT)认为,在缺乏有效的犯罪防控力量监管人的情况下,当潜在的犯罪人与合适的被害目标相遇时便可能发生犯罪事件[10]。基于日常活动理论,犯罪脚本不仅从犯罪人的角度进行分析,还从被害人和监管人等参与犯罪活动的其他角色出发展开相关研究,从而实现了犯罪分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基于以上环境犯罪学理论,犯罪人的决策及行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犯罪事件的参与各方也有迹可循,这就为犯罪脚本开展模型化分析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犯罪脚本通过对特定类型犯罪的具体分析,可以生成相应的模型化分析框架,这些框架根据层级由高到低可分为通用脚本(Universal Script)、元脚本(Metascript)、原型脚本(Protoscript)、脚本(Script)和轨道(Track)共五个层级。其中,第一层通用脚本是一种泛在意义上的抽象化脚本框架,涵盖了各类犯罪脚本的主要结构化内容,因此是一种概念化的脚本框架;第二层元脚本是可按犯罪大类进行划分或归类的脚本框架(例如侵犯财产类、贪污受贿类、人身伤害类犯罪等);第三层原型脚本则是在元脚本指定犯罪大类之下更为具体犯罪类型的脚本框架(例如侵犯财产大类所涵盖的抢劫、盗窃、诈骗犯罪等);第四层脚本是指在原型脚本中可以进一步细分的脚本框架(例如抢劫犯罪根据受害人又可分为针对乘客的抢劫、针对学生的抢劫等);第五层轨道则为脚本下根据场景等特征再细化的脚本框架,也是最低一级的脚本框架(例如针对乘客的抢劫根据场景又可分为在地铁站针对乘客的抢劫、在公共汽车内针对乘客的抢劫犯罪等)。因此,通用脚本框架是所有犯罪脚本框架的基础,而轨道则是直接可用于犯罪防控的脚本产品。
通用脚本框架的构成要素包括场景、角色、行动和工具等。其中场景是犯罪脚本序列化要素的基本单位,角色则是犯罪序列要素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人员,行动和工具则是不同场景中不同角色开展活动的基本手段。
通用脚本框架的场景一般可分为4 个主要阶段(详见下页表1):一是准备阶段(Preparation),这一阶段犯罪人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犯罪谋划,包括对收益付出的权衡比较,对犯罪类型、目标、时间和地点的选择等;二是事前阶段(Preactivity),这一阶段涵盖了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前的必要工作,包括进入犯罪现场(Entry)、先决条件(Pre-condition,如现场观察等)、犯罪工具准备(Instrumental Pre-condition)、犯罪工具启用(Instrumental Initiation)、犯罪工具操作(Instrumental Actualization)等,为实际的犯罪实施做好各项前期准备;三是实施阶段(Doing),如盗窃、抢劫、性侵、毒品交易等具体犯罪实施的过程;四是事后阶段(Post-activity),这一阶段则是犯罪活动的延续,包括事后处置(Post-condition,如消除进入犯罪现场的痕迹)、离开犯罪现场(Exit)以及其他后续操作等。
表1 通用脚本(Universal Script)框架
开展犯罪分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预防和打击犯罪。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简称SCP)强调利用实用和有效的方式来减少特定犯罪问题,即通过改变犯罪活动的情境决定因素来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11]。犯罪脚本提出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人们发现犯罪活动的干预点,从而为情境犯罪预防提供操作指南。犯罪脚本分析框架将犯罪活动分解为一系列的行为片段,每一个片段都代表着一个可能的干预点,人们可以通过情境设计来破坏犯罪人的行为进而阻止犯罪活动的发生。
犯罪脚本分析框架一般根据参与犯罪过程的相关人员将角色划分为犯罪人、被害人和监管人等。表2 为根据犯罪防控需求列出的不同类型角色人员及其在犯罪活动过程中的行为特征[12]。其中,犯罪人的目标是实施犯罪并从中获得收益,被害人则是避免被害,监管人是干预犯罪、阻止犯罪发生。而犯罪脚本分析的目标是了解和掌握犯罪人实施犯罪的行为过程,分析被害人的自我防范过程,帮助监管人找到合适的干预点。从情境犯罪预防的角度来看,犯罪脚本的功能是阻断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促进被害人的自我防范,帮助监管人更好地干预犯罪。
表2 犯罪过程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构建犯罪脚本分析框架首先需要明确具体的犯罪问题,确定需求信息内容,以一系列不同的数据源为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犯罪人行为中的各种序列要素,对其进行加工处理,选择合适的可视化表示方法,然后按照表1 中不同的阶段建立基本架构,对其评估后形成最终的分析框架。具体的构建流程见下页图1[13]。
图1 犯罪脚本分析框架构建流程图
在犯罪脚本分析框架的构建过程中,数据来源和表示方法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犯罪脚本分析框架的价值取决于所收集数据的质量。如果关于犯罪人的犯罪目标、决策、行动及其与环境和其他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越多,犯罪脚本分析框架的质量和价值就越高。犯罪脚本分析框架的数据根据来源可分为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
1.一手数据
如果数据来源主要是对犯罪人的观察结果或参与犯罪事件相关各方(幕后操纵者、被害人或监管人等)的主观描述,则被称为一手数据[14]。从犯罪人处获得的数据包括其对犯罪现场的评估方式、所需的技能、有关准备、感知犯罪机会的方式、实施犯罪所需的资金工具以及其他技术专长等信息[15],此类数据一般来源于审讯笔录或与犯罪人的访谈等环节。
2.二手数据
如果数据来自于警方报告、法律文书、内部调查报告、警方统计数据、调查问卷、案例研究和其他公开渠道,则被称为二手数据。就数据质量而言,这些数据不如审讯笔录或访谈调查更为可靠,但由于其来源更为广泛且来自执法机构,为避免信息遗漏也需将其纳入考量范围。此外,也有学者将自己实验得到的数据用于犯罪脚本分析框架的构建[16]。
3. 两种数据的比较
目前,构建犯罪脚本分析框架的数据来源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上述介绍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为主。其中一手数据的优势在于可以从犯罪人的视角直接构建各种脚本分析框架,其缺点在于主观性较强,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并且获取难度较高。二手数据的优点在于其可通过公开渠道访问且克服了伦理方面的问题,缺点在于真正用于构建脚本分析框架的内容较少,尤其是对犯罪人主观意识方面的考量不足。在制作犯罪脚本分析框架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通常需要将两类数据综合使用。
德加尼里(Dehghanniri)等人对包含具体犯罪脚本的105 篇英文文献进行了统计,发现研究人员主要采用表格、可视化流程图、文本等多种方法来对犯罪脚本分析框架进行表示,其中使用表格的超过一半(53%),使用可视化流程图的约占三分之一[17]。为详细介绍表格和可视化流程图在犯罪脚本表示上的应用,本文分别以地铁抢劫和网络诈骗犯罪为例说明两者的异同及优缺点。
1. 基于表格的地铁抢劫脚本分析框架
下页表3 为以表格形式构建的地铁站内抢劫犯罪的脚本分析框架,该框架从犯罪人的视角将整个地铁抢劫犯罪的主要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准备阶段,犯罪人的主要行为是寻找并决定具体的犯罪场所;事前阶段,犯罪人首先需要进入地铁,在抵达预设犯罪地点之后进行等待或游荡,在合适的时机选择犯罪对象,随后接近被害人并开始袭击;实施阶段,犯罪人从被害人身上抢走现金、珠宝等财物;事后阶段,犯罪人快速逃离犯罪现场,最后离开地铁站[3]。
表3 地铁抢劫犯罪脚本分析框架
2. 基于流程图的网络诈骗犯罪脚本分析框架
图2 是一个基于可视化流程图构建的网络诈骗脚本分析框架,同样也是从犯罪人视角将整个网络诈骗包含的主要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准备阶段,犯罪人的行为包括租赁房屋、购买工具(如电脑、手机)、构建网络环境等;事前阶段,犯罪人的行为包括在网上寻找目标(如注册账号、筛选对象和添加好友),根据诈骗话术培养与被害人的感情并取得信任(如自我包装、获取信任和制造假象);实施阶段,犯罪人操纵平台、诱骗被害人进行大额投资、转移资金进行收割(俗称“杀猪”);事后阶段,犯罪人达到目的立即拉黑被害人、关闭平台、切断联系,将被害人资金分散转移并通过不同方式取款[5]。
图2 “杀猪盘”式网络诈骗犯罪脚本分析框架
3. 两种表示方法的对比
当前绝大多数犯罪脚本分析框架都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方法进行构建和呈现,但是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其中表格方法较为简单,是当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人们只需将具体犯罪类型对照通用脚本结构进行解析就能完成。但这种方法在处理较为复杂的犯罪类型,尤其是新型犯罪中存在着犯罪行为迭代、循环等情形时则效果不佳。从发展趋势来看,流程图方法是未来研究人员构建犯罪脚本分析框架的首选,该方法逻辑严谨、表述全面、结构清晰,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有效地梳理出不同类型犯罪的内在行为逻辑,从而及时发现其中的干预点以便实施犯罪预防。
关于犯罪脚本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然而如何制作一个规范的犯罪脚本分析框架,特别是框架中必须包含哪些信息,目前能够找到的指导和准则却非常有限[18]。从研究的出发点来说,人们研究犯罪脚本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根据犯罪活动的行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情境犯罪预防,预防措施是否有效与分析框架的质量高度相关。因此,一个分析框架是否足够合理,需要根据相应的标准做出评估,尽管有关标准尚未问世,但至少在构建时可以从以下12 个方面予以考量[19]:
一是应该明确构建框架的类型,即属于犯罪人脚本、被害人脚本还是监管人脚本;二是框架包含的所有信息都应与目标问题明确相关,角色与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应清晰可见;三是生成框架的规则和方法应清晰易懂,当多个框架组合在一起时,应能够提供融合的规则及方法;四是规则和方法应在整个构建过程中保持统一,不能随意更改;五是必要时应在框架旁添加注释,以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影响预防措施有效性的限制和条件;六是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尽量包括可能影响后果的全部要素,如犯罪人的行为要考虑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七是保持简约,不应包含与需求无关的任何信息;八是框架的精确度应基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九是应明确说明犯罪及其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下基于人们推断或推测的犯罪人行为;十是框架对于使用者应该易于操作;十一是构成框架的信息应避免解释上的不唯一性;十二是能准确描述构成框架要素的必要性和相关性。
犯罪脚本为发现犯罪活动的情境构成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围绕着犯罪活动的脚本分析框架,人们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犯罪预防措施,这些犯罪预防措施既包括对一些已有控制手段的改进,也包括补充增加之前未有的相关设计。从不同主体视角出发,犯罪脚本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类场景中:一是围绕着犯罪人实施犯罪的过程及动机开展犯罪活动的预防和控制;二是从监管人的视角达成在公共场所对犯罪的预防和干预;三是从被害人角度发现犯罪活动的关键点并提出对应的保护对策。
根据犯罪脚本分析框架中犯罪活动的各个场景来分析犯罪人的主动行为,然后找到潜在的干预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为了实现有效预防或中断犯罪,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认识犯罪活动并构建相应的脚本框架。特别是在情境犯罪预防中,准确地描述出犯罪人的动机和目的十分重要,因为犯罪动机一旦在犯罪人的主观意识中产生,外界很难对其产生干扰和影响。因此,当准确识别出了犯罪人的犯罪动机之后,便可以运用情境犯罪预防的手段来对其实施有效干预。
在国外,构建犯罪脚本框架并用于情境犯罪预防主要集中在7 个犯罪领域:一是计算机网络犯罪(Cyber Crime),如使用犯罪脚本绘制通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流程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20]、针对网络钓鱼和恶意软件攻击分析导致网上银行客户被害的成因[21]等;二是腐败和欺诈类犯罪(Corruption and Fraud Offences),如使用犯罪脚本分析有组织犯罪及公共领域腐败并提供具体情境预防对策[22]、综合使用犯罪脚本及前景理论开展盗用信用卡犯罪分析等[23];三是抢劫盗窃类犯罪(Robbery and Theft Offences),如公共场所(地铁站)随身电子产品抢劫盗窃犯罪分析及预防改进措施[24]、使用犯罪脚本验证商店盗窃犯罪人的行为规则[16]等 ;四是性侵类犯罪(Sexual Offences),如系列性侵犯罪人的有限理性决策过程研究[25]、以性剥削为目的的人口贩卖研究[26]等;五是暴力犯罪(Violent Crime),如使用犯罪脚本分析交通肇事逃逸犯罪人的决策过程[27]、关于枪击案犯罪人及犯罪过程的特征研究[28]等;六是涉毒犯罪(Drug Crime),如使用犯罪脚本分析地下制毒场所运转机制以发现干预介入点[29]、如何发现和打击处方药非法在线交易[30]等;七是危害环境类犯罪(Environmental Crime),如从垃圾运输和处理等方面阻止非法倾泻[17]、打击和制止非法捕捞建议研究[31]等;其他犯罪,如非法使用兴奋剂类犯罪[32]和侵犯知识产权[33]等。
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犯罪脚本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犯罪脚本开展犯罪预防的案例也较少,目前可以公开查到的仅有两例。一是针对网络猥亵儿童犯罪行为的研究,作者根据犯罪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在犯罪准备阶段,可以采用实名制的方式消除犯罪人的匿名性;在寻找受害目标阶段,可以加强网络生活中的儿童保护、提高儿童的性侵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初次猥亵和持续猥亵阶段,可以注重加强和维持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从而及时发现被害,提升惩治猥亵儿童犯罪的刑事司法效能[6]。二是针对“杀猪盘”网络诈骗犯罪的研究,作者同样构建了脚本分析框架并提出了预防对策:在准备阶段,应紧盯国内和域外两个犯罪场域开展打击和预防工作;在寻找目标阶段,应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社交平台和严格平台责任;在感情培养阶段,可通过开展必要的防诈骗知识宣传予以应对;在犯罪实施阶段,应强化技术反制手段对犯罪人予以及时的制止和打击;在目的实现阶段,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固定证据;在转移财产阶段,可从资金流入手综合情报信息开展分析研判[5]。
有研究人员将犯罪脚本作为一种设计理论模型的方法,以帮助监管人实现在公共场所对犯罪的干预。为此,勒克莱尔(Leclerc)提出了一个由12 个功能模块组成的犯罪干预脚本框架[34],具体包括:打造干预基础、提高干预能力、发现犯罪、监控当前风险状态、承担干预责任、决定介入干预、提醒警告路人、接近犯罪人、阻止犯罪、控制犯罪人、协助被害人、上报有关部门。
受克拉克(Clarke)[35]启发,勒克莱尔(Leclerc)针对这12 个模块设计出了具体的监管视角情境预防技术,这些精细且可操作性强的预防手段可以为监管(包括安全管理人员、企事业经营管理者、社区基层管理部门等)提供全面的指导,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开展和实施犯罪预防,详见下页表4。
表4 基于监管视角的干预犯罪脚本及情境预防技术
莫伊尔(Moir)采用上述方法对布里斯班的居民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居民在家中的日常微小活动、房屋设计以及居民责任感等和社区安全程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提升公众监管效能的建议:通过实施有利于监管的房屋设计(如创造良好的视野),可以建立相对安全的居住环境,实现自然监管;通过积极动员和社区活动加强居民守卫社区安全的责任,发现重点人并提升其预防犯罪的能力;建立激励机制,传授个人参与犯罪控制的知识和权利,并指导他们如何操作[36]。
犯罪脚本的应用绝大多数都是从犯罪人和监管层面出发提出对应的预防和打击方法,将脚本与被害人相结合开展应用的研究较少。在犯罪过程中,被害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被动局面,其反应主要受犯罪人支配,因此这方面的研究需要从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着手。鲍德温(Baldwin)提出了人际脚本(Interpersonal Script)的概念[8]。人际脚本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其中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另一个人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动态的过程。在犯罪研究中,人际脚本可帮助研究人员观察犯罪人行为、被害人反应、犯罪人对被害人反应的反应、特定结果之间的关联。据此,人们将人际脚本的概念和犯罪脚本分析框架结合起来开展面向被害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勒克莱尔(Leclerc)使用该方法研究了儿童性虐待案件中,犯罪人和被害人双方互动过程的顺序和具体行为之间相互依赖的模式。研究表明,该类案件中被害人受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被害人的反应及其性格特征。这种分析方法更准确地反映了儿童性虐待犯罪的现实规律,并可据此帮助儿童设计针对性的预防策略[37]。
史密斯(Smith)开展的实证研究对象是卡迪夫的83 名出租车司机,犯罪类型为抢劫,通过直接将犯罪人行为和被害人反应进行了同场景下的比较,探讨如何更好地预防抢劫[38]。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作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可以为被害人提供更全面的应对策略,同时作者为出租车司机针对抢劫犯罪设计了具体的情景犯罪预防技术和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一是增加犯罪人抢劫成本的策略。安装安全护栏,保持车窗关闭,司机尽量待在车内;接待预约乘客,审查乘客状态是否正常,保持对中控锁的控制;要求异常乘客下车;指定乘客座位,驾车直达目的地。二是降低被抢风险策略。安装24 小时定位报警系统,配备无线电或手机,考虑结对出行;保持车内光线明亮、车窗清洁,避免停靠暗光区域,尽量选择主干道;做好乘客记录,尽量搭载熟悉乘客;要求车队加装摄像机或增加副驾驶陪同;必要时吸引警察注意,熟悉附近警务站点位置。三是减少抢劫犯罪人获益的策略。携带小面额现金,不暴露财物,在车内多处分藏现金或配备小型保险箱;尽量选择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安装出租车防盗系统;加强观察视情反抗或逃跑,准备急救包,有必要的话破坏出租车的行驶能力。四是避免刺激的策略。降低司机日常的焦虑和压力;提前和乘客说明车费标准;尽量不与乘客发生争执;清除司机队伍的害群之马;不对外宣扬抢劫案件细节。五是加强政策导向的策略。制定行业规则时要考虑犯罪预防内容;在乘客区张贴安全提醒及车费标准;加大出租车安全宣传力度;采用多渠道支付方式;车内严禁饮酒吸毒。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犯罪脚本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良好的效果,勒克莱尔(Leclerc)称其已显现出系统性、兼容性、适应性、洞见性、实用性和理论性等特征[39]。不过,犯罪脚本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分析方法,无论是关于其自身的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目前犯罪脚本的构建主要依托研究机构、执法办案部门的相关从业者根据各类犯罪的具体特征通过手动方式完成,无论是自动化还是易用性都非常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各类犯罪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随着犯罪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升级,这些海量信息的复杂度也相应跟随演变,这给犯罪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快速高效构建犯罪脚本分析框架,就需要引入大数据技术来予以实现。
笔者认为,目前使用大数据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路径就是:构建犯罪研究领域的术语库[40],针对公开或警方内部数据进行标注及结构化,形成犯罪知识图谱;再利用人工规则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依托构建的犯罪知识图谱,抽取数据内的事件,形成事件知识图谱;进一步对事件知识图谱开展相似度匹配、关联规则挖掘等操作,实现事件间关系的建立,为事件演化图谱的建立打牢基础;然后抽象生成事件演化图谱中的事件树,通过提取事件树的模式实现对事件模式的挖掘与生成,依靠最终得到的事理图谱构建犯罪脚本分析框架。
仅仅依靠犯罪脚本这一种犯罪分析技术尚不足以解决在实际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还需要充分结合其他信息化分析手段和方法,来发现犯罪人在准备和实施犯罪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敏感或脆弱的行为环节及环境要素。当前,最为常见也是非常有效的组合就是将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犯罪制图(Crime Mapping)和犯罪脚本相结合开展综合性犯罪分析。在这种组合下,各种分析技术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形成互补。犯罪脚本可以实现对犯罪过程的细分及模型化刻画,社会网络分析则可通过图计算识别不同的犯罪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关联强度,犯罪制图既可以利用热点分析发现犯罪高发地,也可以利用犯罪地理画像实现对犯罪人居住地的预测。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实现防范打击犯罪的目标。
综上所述,虽然犯罪脚本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改进,但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只要广开思路都能够找到有效的应对之法。相信随着以犯罪脚本为代表的各种新型犯罪分析方法的推广使用,犯罪学学科的发展也必然不断壮大,从而为我国的犯罪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