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坤 荥阳市文物保护中心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是在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由于技术限制,开发挖掘工作时间线较长,最初在2004年开始第一次勘探挖掘。随着文物挖掘技术及文物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在2010年和2011年再次对官庄遗址进行挖掘勘探。从整体来看,官庄遗址东西向长度大约为1300米,南北向宽度约为1000米,占地面积约为130万平方米。经过多次的挖掘勘探,整理出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遗物。从时间角度来看,官庄遗址挖掘出土的遗物涵盖了龙山、两周等多个时期,其中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因此官庄遗址通常都被用作研究春秋早中期铸铜技术的参考,借助官庄遗址出土的遗物等探究该时期的经济水平、社会背景、人文风俗等。从价值角度来看,官庄遗址的发现为完善郑州地区的两周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相关研究人员及考古人员等在探究该区域两周时期手工业发展及技术水平时提供了更多遗存证据,也为相关人员厘清相关历史发展提供了直观性依据。本文主要探究官庄遗址出土的铸铜遗物的组成和铸造技艺,通过对相关文物技艺的介绍,对该遗址内上千年前的铸铜技术形成初步认识。
官庄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以西,北依连霍高速,西邻荥邙公路,南越南水北调干渠[1]。自从该遗址面世之后,相关研究持续进行。具体来看,该遗址遗物种类丰富,涉及时间线跨度大,且包含多种铸铜工艺物品,通过系统性地挖掘研究可以了解、探究多朝代的发展特点、技艺发展水平及金属应用情况等。例如官庄遗址内发现了一座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古城址,古城由外壕及外壕内的大、小城构成。其中大城东西方向呈长方形,整体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大城东西向长约为750米,宽约为420米,在城墙外面存有一重环壕,该环壕与小城外环壕相连,共同构成系统的防御体系。小城位于大城北面方向,被两重环壕包围,整体呈长方形,连带环壕在内小城整体面积约为11.5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在大城中北部区域发现了大量的手工业遗存,大体上保存完好,通过这些遗迹可窥探到当年手工业的繁华,手工业区域内部遗存丰富,大量的遗物向人们展示了春秋早中期该区域的手工业发展水平[2]。
官庄遗址中手工业遗迹中保存最好、遗存最完整的当数铸铜生产遗迹,从铸铜生产区内可较为完整地分析当年工匠铸造青铜器的整体工序流程。青铜器的生产应包括制作模范、熔铜浇铸与产品修整等主要工艺环节。作坊区发现的陶窑、水井、泥料坑等遗迹与制范环节存在密切联系。虽然未见有熔炉遗址,但发现大量熔炉与坩埚残块、鼓风管、小浇包等遗物应属于熔铜与浇铸环节所留存的遗物;而经过使用的陶模范残块、铜刀与磨石等遗物则是破范取器及修整打磨环节的相关遗物。遗址中还可见许多铜渣、炭渣、红烧土等遗物或迹象,极有可能是铸铜生产活动所遗留的痕迹。而铸铜生产相关遗存的分布范围超过4000平方米,可以说明官庄铸铜遗址是一座涵盖青铜器生产完整流程,且生产规模庞大的重要作坊。基于这些工序遗存及该区域出土的陶模、陶范残块等可进一步分析当时的铸铜技艺[3]。
图1 河南官庄遗址铸铜手工业作坊发掘区鸟瞰图(上北下南)
图2 空首布与铸造空首布所用范芯
挖掘出来的模、范等纹饰精美,青铜器种类丰富,如鼎、簋、壶、簠、钟等青铜礼乐器;剑、戈、矛、镞等兵器;节约、马镳、车辖、辕首等车马器;铲、刀、凿、斧等工具,还有种类丰富的饰品。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及考古资料来看,官庄遗址是春秋早中期铸铜遗存最丰富的作坊,其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作坊工序零部件组成遗物等为铜器技术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为研究人员探究春秋早中期铜器技术风格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遗址中还发现有两枚青铜耸肩空首布以及50多枚铸造空首布时放置于銎孔部位的范芯。经过相关研究表明,这是目前经过科学测年的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货币生产遗存。同时在遗址现场,在相关人员的耐心探索下,还发现了一个大量倾倒铸铜废弃物的坑,其中一个坑在漫长的历史中仍保留下大量的遗存,例如其中两枚成品金属钱币便展示了该时期铸铜技艺及铸币水平,其中一枚标号为SP-1的金属钱币,经过相关手段复原之后发现,其原本长度为143毫米,宽度为63.5毫米。这类型的钱币被称为空首布,基于现有研究资料分析,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范围极为广泛的货币。
铸铜作坊区内部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遗存,这些实物直观地向外界展示了该时期官庄地区发展较为成熟的铸铜技艺,通过对文物遗存的深度挖掘及分析,可以从中全面地了解到春秋时期铸铜技术的发展水平及特点。整体来看,官庄遗址内部的铸铜工艺遗物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熔铜遗物、铸铜器具、修饰工具和小件铜器,接下来进行具体阐述。
熔铜遗物主要是指遗址作坊内部与熔化铜料、盛装铜料及移动铜料相关的遗物,当前挖掘出土的遗物中,由于长时间的埋藏和水位侵蚀,很多遗物都与最初的模样存在差别,更多是变成了各种难以分辨的遗物,在此进行详细阐述。
1.陶熔炉残块
这类遗物出土的大块件超过40件,同时还出土了无数难以计数的小碎块,小碎块已经难以从外形辨识其最初功能,结合其他同类型大块残块,可大致推测出其原始状态应是接近圆柱状的物品,炉壁厚度在8~13厘米范围内,不同地方可能存在差异,由于出土时文物破损严重,已经无法准确复原最初熔炉的具体样貌以及原始直径。基于出土的炉壁断面分析,其质地分为内外两层,内测为基体层,该层主要是由夹砂泥土组成,表面呈现黑褐色,厚度在7~11厘米范围内,相对较为稳固,外侧被称为草拌泥附加层,其主要是由夹杂大量秸秆的草拌泥涂抹在基体层外侧形成的,通常呈现暗红色,厚度远低于基体层,多为1~2厘米,从结构性能方面来看,更具有不稳定性。
2.铜液凝结层
该遗物是铜液凝结在各类型装载容器中形成的,多数呈现弧面,出土的遗物中体积较大的遗物超过10件,凝结层通常较为单薄,但可能出现多层铜液凝结的情况。铜液层厚度差异较为明显,一般较单薄的凝结层只有1毫米左右,而厚者可达到6~8毫米。
铸铜器具以陶质为主要组分,可依据功能差异大致分为模、范、芯三部分。上文中也提及了范和芯,在此进行全面阐述、从出土数量角度来看,铸铜器具是官庄遗址中最丰富的遗物。据现有资料数据显示,已经出土了超过3000件遗物,整体上看,容器范最为常见,且整体厚度较大,目前出土的部分遗物中厚度可达到14厘米左右。目前,官庄遗址内已经辨识出了多种物品的模、范器具,例如容器类、乐器类、兵器类、车马器具及货币等。出土的遗物中纹饰种类丰富,有重环纹、瓦纹、窃曲纹等,另外出土的模包括器耳、平面龙纹、浮雕式龙纹等多种类型。
修饰工具主要是各种与陶模、陶范相关的配合性工具,例如在制作陶范时应用到的铜削便是此类典型遗物,同时还包括后期加工应用到的磨石等,出土的磨石形态各异,在尺寸及形状上存在差异,并且很多表面可见长期摩擦而形成的凹痕。
遗址内部出土的小件铜器遗物数量较少,仅发现少量的如镞等器物,关于这一类型遗物的主要作用仍处于探究阶段,其中部分出土的小件器物可与陶范及陶模等相对应,相关人员据此推测可能是在铸铜作坊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结合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数据参考,可对官庄遗址铸铜技术的发展变化形成初步分析结论。官庄遗址是近些年挖掘出来的一个丰富的“资源宝藏”,在该遗址挖掘出大量的铸铜遗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且保存较为完好。从时间年代角度来看,发展较为连续,在研究整体铸铜技艺发展情况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价值。研究铸铜技术过程时,制范技术和合金技术是关键,这也是本文研究分析论述的重点。从这两方面入手,可更为系统地梳理该地区铸铜作坊的发展变迁时间顺序。
官庄铸铜作坊制范技术及纹饰风格仍沿袭西周传统,但与西周晚期特点存在很大区别。相较而言,与官庄周围地区的遗址如李家庄等相比,出土的陶范在粉砂粒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制范技术一脉相承,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同时官庄遗址的铸铜作坊与其同时期的遗址相比较,部分制范技术和纹饰风格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从原本的范上刻画堆塑过渡到纹饰模范;范面粒径逐渐变得粗糙,范面失去精细操作等,这些变化的出现对陶范制作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陶范搬运储存工作强度增大,需要提供更强的机械性能才能满足需求,且也导致烘范温度明显提升[4]。另外结合官庄遗址可知,陶范是青铜器纹饰最终形态的载体,因此制范技术的发展与青铜器纹饰发展联系紧密,而这种联系通主要过制作工艺展示出来。
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在古代,金属是一种贵重的资源,多数金属尤其是贵重的锡料更是被权贵掌控,其交易、流通都会受到政治格局的影响。例如,当前出土的中原地区遗址便表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生产出来的青铜器中,锡这种金属元素含量极少,这与当时两周之间政局变化有紧密联系;春秋中期青铜器中按照从南到北的方向,锡含量逐步上升。通过上述分析可明确展示出春秋时期的铸铜技艺发展与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等息息相关。
经过对官庄遗址出土的铸铜遗物进行系统性研究,可以对西周至春秋时期这一段时间范围内该地区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情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进一步探究挖掘历史真相的良好切入点。自从周朝迁都以来,很多技术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在合金技术和铸铜技术方面具有相似性,呈现出一脉相承的态势。但从官庄遗址展现的铸铜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整体上与春秋早中期中原各地青铜器技术发展水平相符合,再结合史实资料、现有研究成果及考古成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因此可将官庄遗址作为春秋早中期中原诸侯国铸铜作坊的典型[5]。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官庄遗址出土的遗物进行分析,再加上与其他墓葬区域出土的青铜器等相互分析对比,可进一步清晰地梳理出官庄遗址在春秋时期的铸铜技术发展情况及该时期铸铜技艺的发展特点。另外,再加上对铸铜工坊遗址的陶范制作工序、合金制作工序等进行系统性观察,对官庄遗址的铸铜技术形成初步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工艺的发展与时代发展、政局环境等存在紧密联系,所以在分析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春秋时期的历史事实,正确理解春秋争霸及诸侯国战争等对资源层面及技术发展层面造成的影响,如此才能正确得出官庄遗址的铸铜技术发展变迁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