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柳青戏出年画的研究价值

2022-08-05 09:03王海玲天津杨柳青画社
天工 2022年19期
关键词:杨柳青年画戏曲

王海玲 天津杨柳青画社

一、年画的溯源

中国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具有驱凶辟邪、祭祀祖先、祈福迎祥的功能。作为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年画承载着农耕时期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可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灵的信仰。

汉代,百姓就有在门上贴“守护神”的习俗;伴随隋唐时期刻印佛经的盛行,佛经版画的发展为民间刻印纸马提供了传播途径;宋代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艺术创作日益成熟,使得年画得到长足发展,年画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清时期,年画已十分盛行,明代年画曾被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清道光年间,在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首次出现“年画”一词,清代末年,木版年画销售遍及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产地达几十个,全国每年生产的年画数以亿计;到了近现代,即使中国社会发生极大变化,年画也未曾远离人们的生活。

年画的演变,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到表现手法,凝聚着一代代匠人的智慧与才华,蕴含着极为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年画应人民需要而生,民众通过年画表达了忠贞爱国、惩恶扬善、祈福纳祥、勤劳勇敢等最朴素的诉求和愿景。历代艺人口传心授,凭着自己的认知、记忆和想象,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把心中所念塑造为可视的图形,使年画的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身,对于研究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情趣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色

“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竞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为杨柳青年画作的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天津民众过年时以年画装点生活,用年画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情景。

天津杨柳青年画源于明崇祯年间,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保留版画刀法韵味与手绘相结合的技艺特点,形成了雅俗兼具的艺术风格。它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以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以造型生动、色彩典雅而著称。杨柳青年画的历史厚重,“勾、刻、印、绘”四道工艺严谨,在形式上则运用流畅有力的线条、饱满艳丽的色彩,形成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色彩典雅的独特风格。

天津杨柳青镇毗邻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南运河,地处京畿要冲,在天津市西,古称“柳口”。运河文化造就了杨柳青年画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天津漕运的兴起,使得杨柳青地区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又因刻板艺术的出现,杨柳青年画也随之兴起,并渐渐走向兴盛。杨柳青南乡三十余个村庄的农民大都从事年画创作,全盛时期产量颇丰,真可谓“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杨柳青地处北方,四季分明,当地的民众因受到京津文化的熏陶,将农耕文化和码头文化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充分地展现在年画中,内容中充满长久以来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近代天津作为文化汇聚之地,加之西方文化的涌入,对杨柳青年画的内容题材以及绘画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杨柳青年画的题材、造型、色彩、线条特征由于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逐渐达成了雅与俗的统一。

三、杨柳青戏出年画的戏曲土壤

元代杂剧兴盛,为戏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到了清代,戏曲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时期,上层喜好,庶民甚之,戏出年画的发展也前所未有。戏出年画以更加亲民的形式,传达传统道德,教化臣民。当时,欣赏戏曲是广大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题材亦是杨柳青年画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百余年来,这句天津人对杨柳青年画内容的评价,足以证明戏出年画在杨柳青年画中的重要地位。

当时,画坊林立,很多实力雄厚的画坊特聘请画师到北京、天津知名的戏园一边看戏,一边描摹创作。杨柳青的画师得以在京津两地戏园现场汲取养分,近距离观察台上的舞台置景和名伶的行头扮相、身段姿势等,进行如实描画。这些民间画师在剧场找到经典剧目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或名伶最优美的表演身段以及精彩桥段,凭记忆反复修改而成,一招一式皆有戏。加之杨柳青年画精彩的印绘技艺,在套印出大块色彩后,还要经过手绘“开脸”,把人物的神情姿态、优美的造型、生动的身段、华丽的服饰和舞台背景描摹得细腻雅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现流传下来的杨柳青戏出年画多达数百种,涵盖了文戏、武戏、唱工戏、做工戏、群戏、折子戏等多种戏曲演出形式,出现了当时乃至现在人们都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因此,杨柳青的戏出年画,无论对民间绘画的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研究还是对戏曲舞台、戏出年画的主要题材流变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戏曲进化的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四、戏出年画彰显舞台之美

杨柳青的戏出年画会出现真山真水、活马实车、山石树木、亭台楼阁,比较像传统故事类的年画,背景刻画与画面整体较为写实,但人物穿着扮相、面部刻画和动作举止则是戏曲舞台的程式化表达。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如图1)这幅杨柳青戏出年画表现的是京剧经典荀派剧目《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画面极为写实,配景中的亭台、山石、树木、湖泊,甚至帆船,将经典桥段放置在一个宏大的空间里。这种构图彰显出大气、灵活自在的效果,较之舞台要丰富、华贵得多,包括对来往群众、亭台中的对弈人的处理,使得画面更加热闹、丰满,然而并没有抢了主要人物的风头。画面设计有主有次、有虚有实、有聚有散,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突出了情节表达的完整性和戏剧冲突,兼具可视性与传播性优势,既发挥了杨柳青年画艺术的特殊优势,又迎合了购画者的需求。

图1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戏出年画的发展中,人物的表情身段、举止动作一如既往的是舞台程式;而入画的舞台布置参照舞台实际,简化其道具,如实照搬“一桌两椅”的戏曲舞台形式,长马鞭代骑马,以执桨示乘船,以画有车轮的方旗表示车辇。这种戏出年画往往表现的是家喻户晓的戏曲名段,道具虽简化了,人们都能理解。

《汾河湾》(如图2)这幅戏出年画是杨柳青年画知名画庄齐健隆出品,又名《打雁进窑》,舞台上,一把椅子为门,分隔了窑洞内外,在空间布局上追求满与空的对立统一,能够感到这幅画讲究留白,静中有动。加之画师对人物身段和表情刻画细致,将年画所擅长的二维平面造型与戏曲所擅长的三维空间表演相结合,将空间维度定格在薛仁贵隔着门向柳氏历述别后的情景,画师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将舞台戏剧转化为图像叙事,充满情节性、趣味性。

图2 《汾河湾》

杨柳青戏出年画的人物造型基本尊重舞台原有的样貌,甚至带有名家名角的独特风格。这方面画师发挥得不多,偶尔改动人物造型。因为如果人物形象改动过大,缺乏戏出的辨识度,会导致购买量减少。杨柳青戏出年画在对待京剧艺术夸张、虚拟的特点时,为了更加引人入胜,加强了代入感。年画画师对舞台场景加以改变,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五、戏出年画的教化意义

戏曲和年画同样源于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以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清代戏曲发展日趋成熟,观看戏曲的人既有文人雅士也有贩夫走卒,使杨柳青年画变得雅俗共赏。戏曲所宣扬的道德伦理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它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对观众进行了道德观念的灌输。

杨柳青戏出年画的表现题材极为丰富,有较强的故事性,呈现出古代社会戏曲故事对人们的教化功能。人们观赏戏出年画,足不出户感受戏中美妙的情节,常见的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施公案》、《包公案》、《西游记》、《水浒传》、《杨家将》、《红楼梦》、《隋唐演义》、《西厢记》、《回荆州》(如图3)等。民间艺人将灯笼和年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透过灯光映出灯影,一边观画,一边娓娓道来,画面取材于有连续性的民间故事和经典戏曲。杨柳青戏出年画因其绘制精美,观赏性极强。年画借古喻今,大量将经史故事、民间传奇以戏曲的形式展现忠孝贤愚、仁义智信、才子佳人,因画面尺幅有限,创作者一定会选取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章节及兼具故事性和教育性的桥段。英雄人物也是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人,融入中国人的价值观。《三娘教子》《赤桑镇》《打龙袍》《四郎探母》等戏出故事被制作成年画,潜移默化地培养民众的孝道思想。公案类型的戏出年画则更多地宣讲忠义报君思想。戏出年画将带有价值引导的正面形象请进千家万户。而且这种熏染往往是从幼年就开始的,影响人们的一生,因此戏出年画将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年画借助戏曲的内涵,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能装饰环境、美化生活,而且对教化下一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图3 《回荆州》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的代表,其丰富的内涵源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津的戏曲文化积淀和杨柳青年画更加广泛的传播功能,已经跨越了“年”的限制,二者在长期的交融与碰撞中产生了戏出年画极高的研究价值,充分印证了年画“活化石”的美誉。

猜你喜欢
杨柳青年画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牛年画牛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杨柳青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