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钺发
《宝葫芦的秘密》是张天翼创作的中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叫王葆的普通小孩的故事。在一次钓鱼时,他竟然钓上了奶奶在故事里讲的那个能带给他幸福生活的宝贝——宝葫芦!这个宝葫芦不仅知道王葆所思所想,还能将王葆想要的东西都变出来(当然只局限于物质),在得到宝葫芦后,王葆身边发生了一连串神奇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他的宝贝不但没能给他带来幸福,反而让他深陷于无限的痛苦和矛盾之中。最后他终于忍受不了了,在众人面前揭露出宝葫芦的秘密,宝葫芦消逝之时,他发现这只是一个梦……本文将要探讨的“隐秘的‘童心’”,一是指张天翼作为儿童文学家不仅有未泯的童心,更多的是想用文学作品来教育儿童的雄心;二是指《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人物所体现出的隐藏在“好孩子”背后的欲望。本文首先从张天翼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两方面探讨了其能在儿童文学领域取得成功的原因,其次通过对“宝葫芦”意象解读阐述作品的教育意义,最后从文本艺术层面出发,探析了《宝葫芦的秘密》的语言和结构魅力。
张天翼能够在儿童文学领域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其未泯的童心,而这颗鲜活有趣的童心又与其家庭环境存在很大的关系。从作者本人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少年张天翼是一个充满童趣、活泼伶俐的孩子,这根源于轻松的家庭氛围。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思维非常活跃……张天翼曾回忆了幼年生活,他认为自己的父亲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没有学究气,非常开明,是个“诙谐的老人”,并且父亲紧跟时代的潮流,乐于接受社会上进步的思想,因而对子女的教育也很前卫。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小天翼的心里种下了儿童文学的种子,张天翼小时候很顽皮,经常和同学打架,但同学们还是爱和他黏在一起,因为他会讲故事。很多从家里听来的故事就被他带进了学校,同学们都爱听,老喜欢追问:“后来呢?”可是他从家里听来的故事没有那么多“后来”,张天翼只好自己编一些“后来”的故事,这一来二去,便成了编故事的能手。“我的父母和我的一个姐姐都酷爱阅读文学作品,所以我很自然地受了他们这方面的影响。”自由的家庭环境是张天翼神奇想象力的精神土壤,为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世界经典儿童文学随着激烈的文化碰撞涌入中国,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给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颓唐沉闷的中国文坛吹来一阵清新浪漫之风,这无疑也对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虽少了其早期讽刺小说中漫画式的夸张和泼辣豪放的喜剧式讽刺,却多了循循善诱的启示。那个时候的张天翼20 多岁,正激烈地批判着社会上伪善封建之人,他也深受这股西方童话之风的影响,在积淀中求创新,吸收外国童话富有想象力等优点,摒弃其开头结尾固定模式的俗套之处。因此,西方童话的涌入为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因子,张天翼在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于20 世纪50 年代创作出《宝葫芦的秘密》。作为张天翼童话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明显区别于当时混杂在市场上的劣质儿童文学,其清新生动的语言文字、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紧凑有趣的故事结构、极强的戏剧张力,将教育观念贯穿其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使其拥有众多的读者,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
《宝葫芦的秘密》的另一个主角是“宝葫芦”,张天翼对这个意象进行了解构。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观、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说:“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我国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也对意象进行了定义:“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葫芦”这个意象类似于外国童话故事里典型的让人心想事成的宝贝,如《哆啦A 梦》里的“百宝袋”、《天方夜谭》里的“阿拉丁神灯”,它往往象征着富贵福禄,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马烽所编民间故事集《宝葫芦》里的葫芦,不仅能给地主家小儿子带来美好生活,还具有独立的人格形象;经典儿童电影《葫芦娃》里的七个葫芦兄弟也是正义的象征,每一个都有独特本领,他们为了救爷爷,与妖怪们展开殊死搏斗……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现在民间文学传承的故事中,葫芦成为一种‘灵物’。例如广泛流布的‘宝葫芦’。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这表现了过去贫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葫芦是中华文化中具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可见“葫芦”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宝葫芦的秘密》的“象”的确也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意义上一个无所不能的万能原型“葫芦”,但是这个“意”却被张天翼进行了解构,故事里的“宝葫芦”邪气尽显,它不是来帮助王葆过上幸福生活的,反而它仿佛要让王葆变成一个自私自利且贪图享乐的人才肯罢休。它只能机械地完成王葆心里的愿望(有的甚至称不上愿望,只是一些一闪而过的念头)。王葆与同学下象棋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怎么用招把对方的“马”吃掉,宝葫芦立即执行魔力,令不太卫生的象棋“飞”进了王葆嘴里;还有将王葆家变成了“植物展览处”,当小朋友们叫嚷着让王葆说出这些奇花异草的名字后,变出了与实际花草并不相搭的名片而使王葆遭到爸爸的责怪;又比如在无人售书处,王葆驻足看了一下,心中觉得其中两本书着实有趣,于是,那两本书便出现在王葆手里,这件事情使王葆受到手脚不干净的杨拴儿的冷嘲热讽;最后王葆的爆发也是因为在数学考试上,宝葫芦趁着苏鸣凤还没有写名字的时候一股脑地把他的卷面原封不动地归为王葆,使小主人公颜面尽失。由此可见,《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宝葫芦”已经实现对传统民间文化意义上的“葫芦”意象的形象颠覆,将其从一个代表正义和幸运的形象变成了邪恶的形象,由此带来了《宝葫芦的秘密》的教育意义。
那么,可怕的宝葫芦到底在哪儿呢?实际上,它就藏在王葆的身体里,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隐秘的‘童心’”的内在意涵:一方面,宝葫芦是王葆内心深处欲望的象征,宝葫芦所执行的都是王葆内心的欲念具象,尽管有的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熏鱼、糖葫芦、奶油炸糕、盆栽、起重机、自行车、望远镜等。可以发现,王葆其实一直在做着一个“反欲望的梦”,他道德自律的“超我”一直在与充满诱惑和欲望的“本我”作斗争。一次又一次的欲望满足使他暂时放弃对宝葫芦的怀疑,内心的欲望不断将他推入深渊。当有诱惑萦绕心头时,儿童的理智阈值是极低的,他们因为主体精神尚未构建完成,更容易被欲望左右。但当现实与内心发生冲突时,王葆又无法享受内心的安宁,产生了深深的道德焦虑,他只有彻底摆脱象征着欲望的“宝葫芦”,才能真正轻松,获得解放,所以,当他从睡梦中惊醒后,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和劳动的好孩子,这是张天翼对儿童精神层面的深刻挖掘。另外,民间文化中无所不能的“宝葫芦”会使孩子们催生出“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思想会严重毒害孩子们的成长。这部童话创作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量旧刊物鱼龙混杂,“不劳而获”“掠夺他人劳动成果”等旧社会剥削阶级的落后思想残余仍依靠着旧刊物来充斥市场,在那样复杂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宝葫芦的秘密》体现了作者更大的“野心”,张天翼要告诉孩子们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扔掉梦想中的“宝葫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抛弃不劳而获的幻想,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宝葫芦的秘密》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本土儿童文学经典,与其独特的文本魅力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语言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它是十七年文学中少有的完全以儿童为视角写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由第一人称“我”来记录关于宝葫芦的梦,让小读者们有更多的代入感,还塑造出了经典的人物形象,对王葆的心理描写尤为自然细腻,如在描写下棋事件中,张天翼对“王葆”,也就是小主人公“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下棋伊始,“我”就在心里下定了主意,一定要吃掉对方的“马”,并开始预设对方的下法,暗暗思索应对的巧招儿,当“我”正在冥思苦想时,忽然嘴里打外面飞进来一个东西,“几乎把我的门牙都打掉”。幸亏“我”用舌头和悬雍垂拼命挡住了,否则它早就冲进食道去了!当同学们七嘴八舌到处找姚俊的“马”时,“我”心里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宝葫芦“满足”了“我”想要“吃掉对方的马”的愿望),在众目睽睽之下,“我”想要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马”吐出来的愿望破灭,当大家都将视线转移到“我”身上时,“我”的鼻尖却忽然发痒,从“简直想要打喷嚏”到“千万不能打!忍住,无论如何!”(其间揉鼻子,想要缓和这种感觉)。最后随着“啊,啊,啊——”的叫声,“我”终于忍不住了,并迅速跳起来冲出人群,落荒而逃时还不忘捂住嘴,就在这个时候,作者笔锋一转:“可是事情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变化呢?想必读到这里,读者已经被张天翼流畅生动的笔触所吸引,他深谙儿童心理,能够以一个平等的视角来描摹主人公的所思所想,读者的感受也能够随“我”的感受而变化。而“我”想的“吃掉对方的马”是指将对方的棋,而“宝葫芦”却只是按照“吃”的这个表面意思就匆忙将棋子送进了“我”的嘴里,让读者忍俊不禁。此外,优美别致的景物描写在《宝葫芦的秘密》中也俯拾即是,如对校园空地的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朦胧校晚图》:“这是我们学校后面那片空地——仍然空荡荡的。四面有隐隐约约的亮光,仿佛是一抹橙黄色的雾。半个月亮斜挂在一棵槐树尖儿上,好像一瓣桔子。这空地上就染上一层淡淡的雪青色,看来以为是降了霜。”
张天翼曾说:“语言怎样才算美?我认为经济、恰如其分、不可更易就是美;朴素就是美。花哨、堆砌并不等于美。”“作品中的对话是应该用口语的……要提炼到一句多话不讲,一句话恰恰代表一个人。”《宝葫芦的秘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里面的语言洗练朴素、童趣盎然,给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心中留下了对美的感受。
除了精彩的语言,《宝葫芦的秘密》中的结构也十分紧凑,张弛有度,极具戏剧张力。以下是按故事情节发展对《宝葫芦的秘密》进行的大致梳理。
1.小学生王葆睡懒觉,又在课堂上当众出丑(建立主角人物及其困境)。
2.听到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主角受到启示并产生渴望心理)。
3.得到宝葫芦(反派出场,建立主要人物关系,并承诺保守宝葫芦的秘密)。
4.宝葫芦和王葆的玩乐时间(因宝贝满足欲望而建立“友谊”)。
5.转折,王葆发现宝葫芦给他带来的麻烦多于好处(好处仅限于物质满足,并没有使自己获得实质性的改变,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幸福生活,甚至远离了同学和家人)。
6.麻烦升级,考试作弊被老师、同学谴责(主角陷入低谷,到达情绪冰点)。
7.王葆认识到宝葫芦不是好东西,和反派对决,终于消灭了宝葫芦(最终高潮)。
8.王葆梦醒,变成好学生(尾声,圆满大结局,首尾呼应,主角改变坏习惯)。
通过情节的大致整理可以发现,这部童话的结构是经过作者反复考量和推敲的,起承转合各要素均有,情节的发展循序渐进,详略得当,有铺垫,不突兀,叙事节奏随着主人公王葆的经历起伏,时而紧张,时而欢快,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宝葫芦的秘密》能成为几代人集体回忆的经典是有原因的,它以儿童的兴趣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可接受度,在洗练有趣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情节中贯穿适当的教育内容,其中的意识形态隐喻也体现了张天翼鲜明的创作特点。总之,张天翼是一个深谙儿童心理的作家,他关心儿童,仿佛自己就是其中一个,但又不止如此,他的创作目的不是简单地逗孩子们发笑,而是要进行思想启迪,因此,《宝葫芦的秘密》在今天也是不容忽视的作品,它对儿童的教育意义以及其中所体现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