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310015)
为了吸引和激发一年级学生对有一定难度手脚并用、膝盖不着地爬行练习的兴趣,增加挑战,授课教师以“小猫春游”情境为主线,提出本课爬行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展开本节课的爬行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小猫开火车”“小猫热身操”情境热身,“你好小乌龟”“一起快爬呀”跪撑爬行情境复习此前学习内容,简要交代了《爬行与游戏》单元的相关内容。基本部分的“小猫学本领”“小猫运水果”情境游戏练习,用小垫子器材和小组学生人数的变化,凸显不同爬行路线,配上不同音乐节奏等教学方式引导,烘托课堂练习氛围,保持学生爬行练习的积极性,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以《晚安,喵》的音乐情境放松,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清晰,情境教学方式较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
本课的亮点还在于课后作业的布置,通过亲子“动物爬行”游戏在家庭中的展示,可以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成就感,显示出校内、校外体育学习的一致性。
本课在准备活动阶段设计了跪撑爬行动作的复习,该爬行动作方法应该是膝盖离地的俯撑爬行,与“小猫学本领、小猫学爬行、小猫运水果”的情境游戏都属于移动性动作技能内容,在内容体系上不够清晰。此外在知识结构上,“小猫”“小乌龟”的转换,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的关系,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匹配,还需进一步厘清。
教案的每个爬行情境游戏都较生动,适合一年级学生,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稍显欠缺。如,准备活动中复习跪撑爬行和“小乌龟”打招呼,希望通过组织爬行比一比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学生能力不一样,可能采用的方法不同但速度一样,适合学生能力的爬行动作就是最快的动作,因此不一定能得出教师预设的结论。准备活动要为后面将进行的剧烈活动做好身体准备,更需要专注和精准性,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做准备活动促进身体练习更有效。“你好小乌龟”“一起快爬呀”会扰乱学生对准备活动的理解。基本部分的“小猫学本领”“小猫运水果”2个环节的转换,垫子从直线摆放到“U”形、“回”字形摆放,人数从5人到10人,再到4名学生1组,直到全班男女生分开进行的“幸运大转盘”,以及“争分夺秒抢水果”爬,看似层层递进、自主创新、探究合作,但大量的场地器材组织转换都需要时间,练习密度和强度就会受到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也有待商榷。
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缺少针对性的练习方法,难以发展所有学生的爬行能力。教师在第1个练习环节单人单垫的膝盖离地撑爬的“达人秀”中要求降低重心,但此时学生很难实现,很可能表现出来的就是双手触地的蹲走。爬行的作用更多还是发展学生协调性、平衡力和肌肉力量,至于选择哪种爬行动作,还要看学生的运动能力基础(学情分析中没有细致说明)。
在本课情境练习环节的教师活动中,具体的动作规范,以及安全距离、游戏规则等提示体现不足,教师更多的都是在组织练习、变换路线,如何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和设置合作探究的具体问题,并在过程性的评价中引导,这些均没有具体呈现。尤其是游戏和比赛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正确对待输赢等相关体育品德的好时机,只有在明晰的规则下比赛和游戏才能体现出比赛的教育价值。
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等意志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情境设计和过程性的精准评价中进行引导,否则只能停留在字面上。比赛不仅是为了最后的结果,而是在比赛的情境中能运用所学技能。如,最后的“幸运大转盘”“争分夺秒抢水果”,如果忽略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也就失去了比赛的作用。
以上观点只是笔者对教案字面上的理解和思考,并不代表执教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和专业的最终呈现。从教案可以看出,执教教师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是一名认真、敬业的优秀教师。未来的体育课堂教学必定转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改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将伴随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