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童年距离 探寻共同建构

2022-08-04 03:35:05于皖宁
成才之路 2022年19期
关键词:格林童话

于皖宁

摘要:“童年”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个文化产物,虽然具有生物基础,但是只有在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下它才有可能实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成年与童年呈现出“聚合”和“分离”两种状态,其分别在《格林童话》与《安徒生童话》中有所体现。文章从“童话”和“童年”的概述入手,分析“童话”的发展阶段及其所呈现的童年观念,阐述“童年”观念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并对把握“童年”距离,构建新型关系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真正认识儿童、尊重儿童。

关键词:《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童年距离;共同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9-0133-04

儿童是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活动人与未知人的统一体。童年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个文化产物,只有在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下才有可能实现。人们对童年的理解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生物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心理)现象这三个维度,它们共同组成童年观。《格林童话》与《安徒生童话》都是童话王国中的瑰宝,流传广泛,影响深远,长久以来深受读者喜爱,然而两者虽同为童话,但风格却迥然不同,他们分别体现“聚合”和“分离”的童年观念。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关系,有效把握童年与成年之间的距离?下面,笔者从《格林童话》与《安徒生童话》所体现的童年观念入手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一、“童话”和“童年”的概述

1.“童话”的含义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往往采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童年的含义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关于儿童年龄的具体划分,目前国际上和中国都遵循着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指的是年龄在18周岁以下,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抚育和保护的特殊人群。如果按照这一规定,童年这个概念的存在还不到40年。

二、“童话”的发展阶段及其所呈现的童年观念

童话的发展与人们所持有的童年观念息息相关,依据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的不同,人们将童话的发展划分为民间童话和文人童话两个阶段。

(1)民间童话。从起源来看,童话是由远古流传下来的口传民间文学发展而来的,也因此保留了许多口传民间文学的特征,如口语化、短小精悍、情节跌宕起伏等。这类童话的内核是“原始思维”。在远古时代,成人与儿童并无明确的区分,成年与童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用同样纯真的眼光和群体性的思维方式看待世间的一切,以童话文体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这时的童话实质上是由人类而作,也为人类而作,它们的创作者和创作对象都是整个人类群体,这类童话被称为“民间童话”。

(2)文人童话:18世纪下半期,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论,冲击了传统的童年观念。“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想他还没有成人哩。”这一教育理论不仅引导人们认识到儿童的特殊性,更看到童年的重要性,这标志着“儿童的发现”。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儿童在身心发展上与成人的差异,他们是拥有自己独特需求的独立存在,于是社会开始需要适合儿童的专门读物,文人开始有意识地为儿童创作,童话渐渐走进儿童的世界。这类童话有的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的再创作,如《豪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有的则全然是个人独立的全新创作,如琼·艾肯的《馅饼里包了一块天》等。这些作品往往注重运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表达方式,以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构建梦幻的童话世界,饱含着作家独特的个人气质与生命理想,折射社会现实,蕴含着明显的教育意义,于是童话逐渐成为一种建构时代真理的工具,具有巨大的现实作用。这类由文人创作,针对儿童群体的童话被称为“文人童话”。

2.两阶段所呈现的童年观念

作为两部同样负有盛名的民间童话和文人童话代表作《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它们分别体现成人和儿童的“聚合”状态和“分离”状态。

(1)“聚合”状态。在此阶段,人们将整个宇宙中的所有事物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对群体、对世界进行统一的理解和思考。《格林童话》就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反映,其为全体人类而创作,表达人类群体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认知。《格林童话》的故事来源是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他们秉持着严谨负责的态度,竭力保持民间故事的原汁原味。这些故事大部分源于民众的口述,也有一些来自书面材料,它们没有特定的作者,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是历经大浪淘沙逐渐形成的“看不见的河床”,是某一群体的共同记忆,具有时空的穿透力。

(2)“分离”状态。在此阶段,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儿童在身心发展上都与成人有所差异,是拥有自己独特需求的独立存在。作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与《格林童話》面向整个人类群体不同,《安徒生童话》则注重儿童的特殊性,是专门针对儿童群体而创作的。在这些作品中,安徒生关注到儿童的特殊性,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儿童从成人艺术的园囿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带入一个独属于他们的、梦幻的童话世界,用孩童的风格为童稚的心灵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传达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三、“童年”观念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究竟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儿童与成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和需求才造成二者的分隔,还是二者被分隔后才被分别赋予不同的本质和需求?”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对现代童年的诞生进行探寻。

1.“聚合”状态下的童年

原始社会是典型的社群主义社会,集体生活将所有年龄和阶层的人都卷入同样的激流中,没有给任何人留下独处的时间和私密的空间,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群体探索即自我探索,群体情感即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当时社会以口语沟通为主,“一般人主要通过耳朵来获取知识。他们聆聽公开的布道,观看神秘剧,听人们朗诵叙事诗、唱民谣和讲故事。”这些公开的口语交流活动面向所有人,儿童有机会接触文化中一切的行为方式,不存在任何秘密。儿童跟成人玩同样的游戏,也听同样的童话故事,《格林童话》所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便由此而来。于是,作品鲜明的口语化、民俗化语言风格、简明易记的叙事模式和幽默风趣的审美意蕴便都能找到根本缘由,部分刺激血腥情节的设计也不难理解。

2.“分离”状态下的童年

(1)前提。15世纪,印刷机的发明使一个人说的话和写的著作得以流传,它将个人的观点带入到一个未知的世界,从而创造一个崭新的、普遍的自我观念,用个人的声音满足永恒的问题,而不再需要一个社会集合体,于是,现代意义上的“作家”诞生。写作由单纯的抄写变成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活动,文人童话应运而生。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因印刷书籍的出现而发生改变。阅读成为一种私人行为,读者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与社会环境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强调个体的思考和理解,这能从根本上削弱口语文化的心理和社会基础。自此,人们对个性的需求越来越无法抗拒,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强调自我意识的思想运动接连兴起,工业化的浪潮迅速席卷欧洲,个人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条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作为个体思想的“传声筒”更是其中的典例。《安徒生童话》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不仅是身份的傀儡,而是拥有丰富情感和独立思想的“个人”。他们不仅对世界有着独特的认识和心理体验,而且重视对自我的探索,强调通过自主选择追求内在自我的圆满。

(2)诞生。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主义浪潮促使人们不断进行自我求索,这使世界时刻处于一种动态的变迁之中,于是在《安徒生童话》中,时空的精确性变得重要起来,因为每时每刻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刻的。与此同时,新的传播媒介将具有读写能力的人从人群中分离出来,拥有读写能力成了人们进入抽象知识世界的“入场券”。为了成为“文化人”,人们必须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于是现代学校制度逐渐取代传统的学徒制,登上历史的舞台。学校以严格的纪律和不断延长的学时使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通过规定不同等级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儿童发展的结构。家庭也不再是仅用于传承姓氏和地产的私人权利性制度,更成为一种教育机构,它不仅需要保证儿童接受学校教育,还需要提供辅助教育,承担儿童道德和精神上的塑造功能。学校和家庭共同将儿童隔离在一个有纪律且日益严格的世界中,通过知识垄断制造文化秘密(成人认为儿童不宜知道的信息)。可以说,家庭和学校一起将儿童从成人世界分隔出来,正如《安徒生童话》中的许多角色,他们没有什么特定的身份,只是孩子。不过,这种分离状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具有鲜明的阶层差异。资产阶级既拥有负担这种教育的能力,又无法忍受不同阶层自然的平等共存状态。因此,他们主动从巨大的同质社会中撤离,在封闭的家庭和学校中满足自己对隐私性的追求和对舒适度的新需要,“工匠识字文化”便由此而来。他们将阅读的艺术局限于“特权阶级”之中,使童年成为一个社会和知识的分类。在《安徒生童话》中,同样是儿童,有的是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有的却仍是跟着师傅学手艺的学徒。这正是阶层差异带来的差别,然而当一个群体是以某个单一特征为基础而形成时,它带有的其他特征也会不可避免地引起注意。于是,童年的特殊性变得愈发鲜明,并逐渐渗透到底层阶级。童年与成年的分离状态渐渐完成,现代意义上的童年诞生。

3.童年的本质

儿童与成人实际上是因为被社会文化分别赋予不同的本质和需求才被区隔的。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随之而来的年龄和阶层所带来的知识差距使曾经被牢牢束缚着的多晶体社会逐步解体,化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群体,而成人和儿童正是在此背景下被区隔的两个典型的特殊群体。《格林童话》中的儿童是“原人”,与成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不做区隔,这时期的“童年”只有描述性含义,指一个必然的生理阶段。而《安徒生童话》中的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童年”被赋予评价性含义,与成年区隔,指儿童合乎天性的生活方式。

四、把握“童年”距离,构建新型关系的策略

“童年”作为生理上的描述性概念在任何时代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理解这一时期以及如何赋予其意义则是文化的范畴,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童年话语拥有不同的文化假设和期待。已知人类思想史上童年观念的演变总体呈现出“聚合—分离—聚合”的过程。那么,这到底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还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人”性的回归?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关系,把握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恰当距离?

1.明确界限:儿童的特殊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由此可见,人们必须认识到儿童的特殊性,明确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1)纯真。“纯真”即纯洁本真,是生命最原始的状态。儿童的思维简单直接,往往以一种理想化的方式看待世界,天然地信赖与依赖他人。在儿童的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没有被世俗浸染过的、人性最本初的自然而质朴的生命之美。

(2)需教育。儿童在身心方面的不成熟是生理上的事实。因此,以儿童为主体的、适当的,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引导儿童不断完善自己,帮助儿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教育是有必要的。

2.弱化差异:寻求新型关系

实际上,并非所有儿童都愿意被隔离在虚假美好的“童话花房”,也并非所有儿童都如彼得·潘一般渴望拥有永恒的童年。在大众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儿童的需求正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对“童年”的过度“捍卫”看似是对儿童的重视,其实是给“童年”套上不必要的枷鎖,甚至标志着对“童年”的破坏。因此,人们不妨尝试着在肯定童年特殊性的前提下,适当地弱化所谓本质差异,寻求共性,通过平等的对话,共同探寻一种新型的儿童与成人关系。

(1)避免两个极端。一方面,弱化差异并非否认成人与儿童之间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也并非鼓励儿童一味追求尽快发展成熟和社会化,更非支持“童年的消逝”。因为儿童和童年都属于“实践的真实”,无论如何被定义,都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儿童自身便是一股保护童年的力量。另一方面,弱化差异并非意味着成人可以丢弃应承担的教育责任。成人应努力成为更平等的教育者和更科学的建构者,积极与儿童展开对话,基于生物学基础并结合阶层、种族等其他变项对儿童进行更加全面、综合的文化建构。

(2)共同建构。要想科学、合理地建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成人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并在不断了解儿童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到对自我以及社会的建构中,以此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把更多的选择权留给儿童。例如,成人可以创设一种新型的协作机制,让儿童成为“无价的有用参与者”,参与到一些生产性的活动中。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还有助于他们对自身的责任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认同。就像沃尔特·霍奇斯所说,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渴望挣脱的大人,每个大人的内心也都有一个渴望回归的小孩,两者重叠之处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空间。这个共同的空间正是共同建构需要予以更多关注的地方。

综上所述,以明确必要的界限为前提,努力减小差异,寻求共同建构童年与成年之间将会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成人与儿童之间也将会建立起一种值得期待的新关系。尽管这个距离可能难以捉摸,尽管这种建构可能并不熟练,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探寻。

参考文献:

[1]邱美煊.论小学教育专业中的童话写作教学[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4).

[2]张小花.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1).

[3]胡丽霏.整合教材内容紧扣单元目标———人教版第七册童话教学单元的整体构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6).

[4]金学成.小学语文低段“童话创编”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5]莫崇芬,杨屹立.读写有机结合:彰显小学童话教育教学价值的有效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6]韩例芬.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

[7]乌彦博.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误区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8]孙建龙.小学语文童话体文章阅读教学简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

Grasp Childhood Distance to Explore Common Construction

Yu Wanning

(Primary School Department of Xianlin School,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Childhood" is a social concept and a cultural product. Although it has biological basis, it can only be realized under the stimul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dulthood and childhood show two states of "convergence" and "separation", which are reflected in Greens Fairy Tales and Andersens Fairy Tales respectively. Starting with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airy tales" and "childho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fairy tales" and the childhood concepts it presents, expounds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ldhood" concept,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grasping the "childhood" distance and building a new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and respect children.

Key words: Greens Fairy Tale; Andersens Fairy Tales;childhood distance; co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
来自《格林童话》的困惑
译介铸经典,瑰宝恒流传——《世界各地的格林童话:格林童话国际接受的动态流变》述评
翻译界(2019年1期)2020-01-06 07:30:00
万事通大夫
青蛙王子
“过期”的《格林童话》
“过期”的《格林童话》
假如我能穿越到书中
《格林童话》中的森林情结
文化学刊(2015年11期)2015-03-20 11:27:11
简析格林童话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电影评介(2012年17期)2012-11-22 03: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