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婷 王玉珏
摘要:初中生国情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当前,初中生国情教育存在混淆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国情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国情教育时,要力求通过课堂教学、校外课堂及网络课堂的融合运用,以三者合力达到提高国情教育质量、提高育人成效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0-0033-04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初中阶段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做好针对学生的国情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原动力,对青少年开展国情教育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政方针的体现,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梳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初中阶段开展国情教育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混淆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授国情的客观情况,忽视国情背后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人”;二是只关注抽象的“人”,即聚焦历史人物,没能将历史人物与学生实际的思想和行为相联结。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立足教学本身,通过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即课堂教学、校外课堂及网络课堂的融合运用来突破以上困境,不断提高国情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挖掘国情知识,回归国情教育真实性
国情,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国情教育,则指教育本国的人民熟悉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国情知识,是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将国情教育的真实性作为教育的基礎,让学生对国情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国情知识,透彻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将国情知识贯穿于国情教育。
一要确保国情教育所运用的教学资源的真实性。如教学“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政府网、统计局等官方媒体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各国GDP排名中的动态条形图,对比衬托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新成就,让学生直观了解我国社会稳步发展的优秀成果。这是通过教学资源的科学性体现国情教育的真实性。
二要确保所运用的教学术语的真实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术语应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如评判革命历史人物时,对其定性描述应具有科学性、可考究性。这是通过学科特性凸显国情教育的真实性。
三要确保所选用的事例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真实性,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要求教师不仅要选用具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野等特点的事例,还要落实新课程理念,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体验感。例如,教学“中国担当”一课中的“探究与分享”时,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中列举的材料,还选择中国在脱贫攻坚事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作为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理性认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这样的设计,既能凸显国情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给予教学留白,凸显国情教育真知性
学情是教师备课的依据,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始终以“立足学情,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为核心。一些教师根据自身所认为的学情,在备课过程中将课堂内容安排得满满的,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备课时没能预料到的学情,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情,让学生真正理解国情知识。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要借助可利用的渠道,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掌握情况,二要制作预案来应对教学突发情况,也就是做好教学留白的预案。教学留白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遵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如,讲授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通常会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存在误区,对它的理解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此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盲区”查缺补漏,使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无限地输入教学内容,而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适度放慢教学进度,给予学生思考和领会的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国情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适当给教学环节“留白”,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也是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巧用国情对比,体现国情教育真情性
国情教育包含国情认知与国情情感,《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椎(2011版)》既体现出知识目标,即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基本情况的认知,又包括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说明国情教育应体现出真情性。人是万物之灵,相对于认知层面而言,情感层面所产生的冲击力使教学效果更为持久。
真情性既包括情感争鸣,又包括情感共鸣。情感争鸣主要指学生的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有时存在差异,这时教师可以采用纵向对比教学法。例如,“改革开放”这一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文化、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探讨我国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争鸣中领悟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性。而情感共鸣主要指学生与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共鸣,通常是教师采用横向对比教学法的结果。即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将国情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一起,从而使国情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学“创新改变生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欧洲国家消费支付方式与我国快捷的支付技术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技术的便民性及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让国情教育的内容紧扣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国情教育的真情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国情教育的效果。
4.设置思辨环节,强调国情教育真思性
国情教育的真思性,体现在国情教育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究某一议题,凸显理性思考。这样,学生就能从认知层面进阶理性层面,让国情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存在,使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信息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学生对信息有基本的理性分析能力和甄别能力,需要学生进行有效辨别和深入分析。为此,开展国情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讨论活动和开展辩论活动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和理性思考,从而凸显国情教育的真思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国情教育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搜集资料、深入思考的任务,并在课堂上展现自身的思考过程。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又能让学生运用互联网、书籍等工具来推敲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争做社会的“观察者”。
“四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国情教育内容的真实性与学情的真知性为基础,其目的是契合学生的生活基础,使国情教育更具真情性与真思性。“四真”协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国情教育过程中有着大量的实际问题,教师仅依靠理论分析所达成的教育效果是有限的,还需要依靠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与“实践作为”。
1.以实践体验激发国情教育兴趣
实践体验包括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劳动两个方面。社会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科学考察、参观访问、军事训练等活动。这些活动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从客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隐性教育方法让学生对国情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更好地感受国情。例如,教学“人的本质在于劳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强调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真切感受国家的政策方针及历史进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活动等方式,投身于与人、事物的紧密互动中,近距离感受社会状况、民风情况等。而這一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进行国情体验、接受国情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因时而势”的教学原则,以相应的历史纪念日等为契机,通过讲经典故事、游红色景点、写党史征文等方法,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党的建立与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建党,又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最终胜利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党史的同时体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国情道理。
社会生产劳动包括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等,它实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由于青少年缺乏社会阅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以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还不具备足够的辨别力及抵抗力,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活动,鼓励学生投身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养成主人翁意识,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解决所在地区垃圾分类落实不到位问题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解惑者和鞭策者,应该给予学生解决困难的信心与决心,鼓励学生积极解决社会问题,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2.以“实践作为”落实国情教育效果
(1)引导学生通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前做好清晰的职业规划,是国情教育对学生实际生活所产生的针对性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青少年阶段是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基阶段,尽管青少年此时正处于学习和成长阶段,但从长远来看该阶段关乎青少年未来的职业抉择。学生长期处在“象牙塔”的学校环境中,缺乏相应的社会认知及社会经验,难免会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感到茫然。而适时的国情教育则能从认知层面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情况,从情感层面使学生树立国情观念和国情意识,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大致方向,以及在社会现阶段、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这样,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就可以找到依据。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其一,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进行岗位工作的实践锻炼,体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二,利用课后课堂,模拟市场经济的运营情况,让学生集思广益如何为贫困山区进行集资。这不仅是让学生用实践行动接受国情教育,而且是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2)教导青少年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友善待人等,也是国情教育的体现。教育的根本是生活,回归生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情教育的素材选取应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对国情教育有更广泛和深入的认知。教师要认识到,国情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范畴,还包括与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人素养等培养相关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会贯通、有效衔接,利用二者的优势使国情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国情教育的课前实践作业,让学生以亲身实践的方式感知国情教育理论知识,再以思想交锋的方式让学生的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从而实现学生的“实践作为”。
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课堂革命,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网络课堂的应用,可以有效克服线下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国情教育,教师可以利用时事热点和红色影视来开展国情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利用时事热点开展国情教育
在借助网络课堂开展国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原则。为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形势等方面的新材料,这样才能利用时事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国情教育。由于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偏向于感性层面,因此教师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故事讲述法进行课程导入,引入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时事热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若时间充裕或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抓住契机,适当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自然引入本课课题,并逐渐渗透观点,适时展开国情教育。教师利用时事热点导入国情教育,能够达到“双关”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时事热点作为国情教育的素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一案到底”教学法或“议题式”教学法都可以将时事热点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2.利用紅色影视开展国情教育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且“看短视频”的未成年人的比例从2018年的40.5%增长到49.3%。为更好地开展国情教育,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爱看短视频的特点,将红色影视资源作为利用网络课堂开展国情教育的活素材。比如,《觉醒年代》《山海情》《长津湖》等红色影视佳作,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将它们推荐给学生观看。这些红色影视资源是国情教育绘声绘色的教科书,可以让学生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跨越时空长河,“亲历”现场,更真切地体会那一段段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历史,激荡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红色影视资源能够达到历史教育与政治教育双管齐下的效果。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开展国情教育,鼓励学生立足于我国国情不懈奋斗。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社会课堂、网络课堂三者联动起来,推动国情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切实开展国情教育,使学生从理论维度深化国情认识、从情感维度激发爱国之情、从实践层面激励报国之志,从而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激发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魏俊雄.简论国情教育的重要功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9).
[2]林世龙.国情教育课前的实践性作业[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1).
[3]赵晨晨.探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国情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4]易淑伟.初中思想品德课国情教育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5]冀晓萍.国情教育的审美化改造[J].人民教育,2016(20).
[6]徐慢.国情教育的情景教学法[J].中国德育,2014(23).
[7]施柳生.思想品德课国情教育应把握的五个维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06).
Research on 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ie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Xu Liting, Wang Yujue
(College of Marxism, Sichuan University of Light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National condition education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not only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ational condition education, such as confusion between national condition understanding and national condition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national condition education and students thought and behavior. When teachers carry out national condition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y should striv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condition educ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f campus classroom and network classroom.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national condition educa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 teachingstrategy